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摒弃单纯地传授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既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向多元化发展是物理课堂努力的目标。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教育模式,围绕着以发现、探究和交流这三方面为主线去设计教学和课堂。教师在注意加强自身在科学方法方面的修养与素质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对科学方法训练重要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发现是根本,去“探究”——探究是动力,去“交流”——交流是渠道。
关键词: 发现 ; 探究;交流 ; 课堂教学
一、发现——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阶段,我们的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迸发出发现的火花,为今后的学习、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发掘问题,同时应当鼓励、提倡学生发现问題,保护学生的发现热情,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1、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整个探究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探究很难进行下去。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基本上有:
(1)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
(2)从物理实验中发现问题。
(3)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4)从知识与经验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5)从变换物理问题的条件中发现问题。
(6)从“追因求果”中发现问题。
(7)从类比联想中发现问题。
2、听惯了老师讲的学生最初很不习惯主动发现问题,当然也有怕出丑的心理原因。为了让学生能发现并且主动发现问题,我们突出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创设问题情景。 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设置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解决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自然地产生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可以采取:第一,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的情景中发现问题;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所设置问题的情景;第三,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手段设置问题情景;第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设置问题情景;第五,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对比形成问题情景;第六,通过科学史故事、民俗典故设置问题情景。
(2)注意评价语言,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由于在以往的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经常出现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过于笼统,不分主次;有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要谨慎、积极、科学地评价学生发现的问题,讲究评价语言,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学生只有在被支持、鼓励、肯定、赞扬等积极的氛围中才会独立、主动、大胆地发现问题。
二、探究——提升能力的必备手段
探究是建立在发现基础之上的,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应当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探究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种能力提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意义更深远。那么如何探究,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我们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设计和实践的:
1.设置生活情景和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1)从创设情景出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注重情景创设,因为创设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去注意它,研究它,直至掌握它。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启始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图片并配合文字介绍,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斜塔旁,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美妙,又是那样的震耳发聩!”给出了落体运动这一古老课题的答案: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原因。这一答案与学生生活经验大相径庭,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还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幅图片,多次创设历史情景和落体运动情景,保持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欲擒故纵,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 。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尝试着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来引入问题,有时采用欲擒故纵的办法。这样做使学生容易进入角色,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
比如设计中。开头可以通过一个可随手进行的演示实验:“用手拿一个小纸球和一张纸片,放开后,小纸球和纸片从静止开始下落。”实验结果:小纸球先落地,纸片后落地。这一实验现象是学生亲眼目睹到的,与前面给出的正确结论发生了冲突。同时,提出“落体运动十分常见,你思考过其中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吗?”这样一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这时可以把上述实验现象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他根据对上述类似现象的观察,直接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面对这位哲人的结论,学生会感到非探究不可了。
“纵”是“纵”了,如何才能“擒”?可以通过“伽利略佯谬”介绍,拨开阻力的迷雾。
2.充分展示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构建学生探究的体验
(1)通过介绍物理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提供学生探究过程的示范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对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展开,介绍他在研究过程中多次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多次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概括出他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很好的贯彻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2)设计“课题研究”,构建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的体验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学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各探究要素意义的认识,都有一个系统学习和不断加深的过程。
为了及时巩固学生的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可以设计几个供学生探究的“课题研究”。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这两位伟大学者的科学观念、方法、态度等的调研报告。
三、交流——获取新知的完美渠道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的交流。除知识信息的融汇碰撞之外,交流还表现在语言、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流通感应上。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过去严肃、安静却僵化的课堂转变成轻松、活泼与和谐的课堂,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更易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理想氛围。
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相互讨论、上台演讲、自由发言、书面表达、课后交谈等,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课堂环节。例如:
1.给出结构,讨论轿车上“ABS”的原理
“ABS”是一种汽车上的刹车防抱死装置,探讨“ABS“原理,首先要引导学生从“ABS”为什么会刹车防抱死?真的抱不死吗?这样的问题出发,根据“ABS”结构,应用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原理,顺理成章地解释了这个问题。这样设计问题,学生不会感到空洞无趣,反而能够饶有兴致地去探究,去交流,从探究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从热力学第二定理出发,讨论自然界与之相关的问题
如能源问题、人口流动问题、永动机问题、生态平衡等。把学生带到生活情境中去主动实践、体验、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形成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要让学生得到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被点燃,才能出现师生互动的交流氛围。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233500)
关键词: 发现 ; 探究;交流 ; 课堂教学
一、发现——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阶段,我们的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迸发出发现的火花,为今后的学习、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发掘问题,同时应当鼓励、提倡学生发现问題,保护学生的发现热情,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1、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整个探究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探究很难进行下去。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基本上有:
(1)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
(2)从物理实验中发现问题。
(3)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4)从知识与经验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5)从变换物理问题的条件中发现问题。
(6)从“追因求果”中发现问题。
(7)从类比联想中发现问题。
2、听惯了老师讲的学生最初很不习惯主动发现问题,当然也有怕出丑的心理原因。为了让学生能发现并且主动发现问题,我们突出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创设问题情景。 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设置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解决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自然地产生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可以采取:第一,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的情景中发现问题;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所设置问题的情景;第三,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手段设置问题情景;第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设置问题情景;第五,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对比形成问题情景;第六,通过科学史故事、民俗典故设置问题情景。
(2)注意评价语言,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由于在以往的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经常出现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过于笼统,不分主次;有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要谨慎、积极、科学地评价学生发现的问题,讲究评价语言,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学生只有在被支持、鼓励、肯定、赞扬等积极的氛围中才会独立、主动、大胆地发现问题。
二、探究——提升能力的必备手段
探究是建立在发现基础之上的,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应当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探究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种能力提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意义更深远。那么如何探究,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我们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设计和实践的:
1.设置生活情景和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1)从创设情景出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注重情景创设,因为创设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去注意它,研究它,直至掌握它。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启始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图片并配合文字介绍,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斜塔旁,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美妙,又是那样的震耳发聩!”给出了落体运动这一古老课题的答案: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原因。这一答案与学生生活经验大相径庭,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还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幅图片,多次创设历史情景和落体运动情景,保持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欲擒故纵,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 。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尝试着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来引入问题,有时采用欲擒故纵的办法。这样做使学生容易进入角色,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
比如设计中。开头可以通过一个可随手进行的演示实验:“用手拿一个小纸球和一张纸片,放开后,小纸球和纸片从静止开始下落。”实验结果:小纸球先落地,纸片后落地。这一实验现象是学生亲眼目睹到的,与前面给出的正确结论发生了冲突。同时,提出“落体运动十分常见,你思考过其中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吗?”这样一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这时可以把上述实验现象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他根据对上述类似现象的观察,直接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面对这位哲人的结论,学生会感到非探究不可了。
“纵”是“纵”了,如何才能“擒”?可以通过“伽利略佯谬”介绍,拨开阻力的迷雾。
2.充分展示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构建学生探究的体验
(1)通过介绍物理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提供学生探究过程的示范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对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展开,介绍他在研究过程中多次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多次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概括出他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很好的贯彻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2)设计“课题研究”,构建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的体验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学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各探究要素意义的认识,都有一个系统学习和不断加深的过程。
为了及时巩固学生的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可以设计几个供学生探究的“课题研究”。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这两位伟大学者的科学观念、方法、态度等的调研报告。
三、交流——获取新知的完美渠道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的交流。除知识信息的融汇碰撞之外,交流还表现在语言、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流通感应上。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过去严肃、安静却僵化的课堂转变成轻松、活泼与和谐的课堂,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更易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理想氛围。
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相互讨论、上台演讲、自由发言、书面表达、课后交谈等,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课堂环节。例如:
1.给出结构,讨论轿车上“ABS”的原理
“ABS”是一种汽车上的刹车防抱死装置,探讨“ABS“原理,首先要引导学生从“ABS”为什么会刹车防抱死?真的抱不死吗?这样的问题出发,根据“ABS”结构,应用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原理,顺理成章地解释了这个问题。这样设计问题,学生不会感到空洞无趣,反而能够饶有兴致地去探究,去交流,从探究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从热力学第二定理出发,讨论自然界与之相关的问题
如能源问题、人口流动问题、永动机问题、生态平衡等。把学生带到生活情境中去主动实践、体验、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形成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要让学生得到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被点燃,才能出现师生互动的交流氛围。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2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