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找出语言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分析原因,并从学习者入手探索实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途径,提出可行建议,从而更新学习者语言学习理念,进一步解决语言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问题,在根本上提高专业竞争力。
【关键词】语言类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
一、引言
全球化浪潮使不同社会、文化和地区间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1】一场场学习外语的热潮过后,各高校开设的英语、日语、对外汉语等语言类专业走入了瓶颈,有的似乎面临停办。很多同学对这类专业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纯语言文字的学习上。虽然短期内可以应付市场需求,但长期看来就给国际交流带来了一定隐患,因为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性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交际的过程以及结果。所以,作为语言类专业学生必须增强文化“敏感度”【2】,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
二、调查与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从语言类专业学习者角度入手,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象即“学”者摆在最中心的位置。
在跨文化能力现状调查中发现,同学们在对外交流中还存在着不小的障碍,其中77.4%因风俗差异与语言不通造成。但在传统美德,如赡养老人和尊卑有序问题上都持有相同态度;对西方的饮食、艺术、影视等娱乐方面更感兴趣:有60.6%对外国电影的励志片较为关注,但其中所表现的社会制度和传统习俗等理解不足。
在跨文化意识调查方面,同学们一般不会在交流中感到紧张和害怕,偶尔会担心听不懂或出错。作为语言类专业学生,全部都有意识的发现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并努力克服。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熟悉程度不够,65.2%为一般了解,甚至有21.7%是不了解。同学们认为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专业课程学习,参加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参加外语类竞赛,网络自主学习等,但仍有34.7%的同学不会主动去做。有的同学也给出了自己建议方法,如收听新闻广播,海淘等。
结合自身专业,93.3%同学们眼中的外国文化有着新鲜、神秘及多元化的魅力,更有41%对于某些国家特色有着偏爱,如日本动漫,美剧等,其中不乏有16.4%同学想通过了解外国文化提高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对于如何接近外国文化,所有同学认为最常见的就是通过阅读书籍与影视鉴赏,遇到问题时85.2%同学们都会选择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满足自己的需求,进入一些外国网站,查询或下载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等。
此外,41.2%同学的学习惰性也暴露出来,经常会出现“三分钟热度”,虽不喜欢课堂上纯文字的学习,但也肯定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老师们适时的提醒与督促还是有助于同学们增加学习动力的。
三、自我养成途径探索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清楚的发现,同学们对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更是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但对学术报告等较正式的学习场合产生厌倦,更希望将此类学习融入到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中去。根据调查结果中同学们的喜好,针对Schumann(1986)提出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的教学目标【3】,自行设计一系列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的课内外活动,经过实践的检验,同学们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认识,主观能动性普遍提高,尤其是语言基础较差的同学也更多的参与到其中,并成功完成各项交际任务。
(一)设定微小目标,发现学习乐趣,提高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自觉性:结合自身专业和爱好,选择喜欢的素材,可长可短,如一句公示语、一首诗、一本书或一段视频、一部电影,发现其中的文化差异,了解各种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加深文化认同。通过此类简单的个人活动,学习慢慢渗透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单调的课堂讲授。同学们再一次产生了对跨文化交际的浓厚兴趣,因为兴趣能够促进交际人掌握和接纳被交际国文化的能力,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动力。【4】
(二)组织参与文化沙龙、英语角等大型活动,实现文化互动:跨文化交际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兴趣之后,同學们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例如,通过参与主题式文化沙龙、外语角、读书活动、剧目展演、博慧讲坛等多样丰富的课外活动【5】,同学们对外国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语言思维和习惯特点有了足够的接触与了解,实现文化互动,增加文化碰撞,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参与国际交流实践,强化跨文化交际养成意识:依托学校及大连市良好的对外实践环境,充分利用学校与国外联合办学、海外实习等机会,积极投身大连夏季达沃斯、大连服装节、大连啤酒节等国际交流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外国文化,为跨文化交际自我养成意识形成提供可能。【6】此外,参与夏令营等活动,到外国学习,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切身体会各国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提供强化机会。
(四)交流自我养成体验、感悟与反思,构建跨文化交际平台。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微信、微博、人人网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供同学们记录自我养成体验,分享感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反思文化差异,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增强文化差异辨别能力。此外,通过这些平台,教师也可以更关注和了解同学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经验,实时监控,进行督促并提供帮助。
四、结论
正如刘润清等语言学家所总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7】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缺失也显而易见。因此,除了教师改变现有教学软硬环境外,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才是扫清跨文化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障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对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养成才能具有更强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3】郝钦海.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高黎,王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 37卷第3期
【4】张媛.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及能力培养(J)海外英语.2012年07月.
【5】刘瑜.突破商务英语学习瓶颈:论跨文化交际能力(J)视野.2011年1月
【6】高红.商务日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7年4月(中旬刊).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47.
【关键词】语言类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
一、引言
全球化浪潮使不同社会、文化和地区间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1】一场场学习外语的热潮过后,各高校开设的英语、日语、对外汉语等语言类专业走入了瓶颈,有的似乎面临停办。很多同学对这类专业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纯语言文字的学习上。虽然短期内可以应付市场需求,但长期看来就给国际交流带来了一定隐患,因为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性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交际的过程以及结果。所以,作为语言类专业学生必须增强文化“敏感度”【2】,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
二、调查与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从语言类专业学习者角度入手,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象即“学”者摆在最中心的位置。
在跨文化能力现状调查中发现,同学们在对外交流中还存在着不小的障碍,其中77.4%因风俗差异与语言不通造成。但在传统美德,如赡养老人和尊卑有序问题上都持有相同态度;对西方的饮食、艺术、影视等娱乐方面更感兴趣:有60.6%对外国电影的励志片较为关注,但其中所表现的社会制度和传统习俗等理解不足。
在跨文化意识调查方面,同学们一般不会在交流中感到紧张和害怕,偶尔会担心听不懂或出错。作为语言类专业学生,全部都有意识的发现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并努力克服。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熟悉程度不够,65.2%为一般了解,甚至有21.7%是不了解。同学们认为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专业课程学习,参加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参加外语类竞赛,网络自主学习等,但仍有34.7%的同学不会主动去做。有的同学也给出了自己建议方法,如收听新闻广播,海淘等。
结合自身专业,93.3%同学们眼中的外国文化有着新鲜、神秘及多元化的魅力,更有41%对于某些国家特色有着偏爱,如日本动漫,美剧等,其中不乏有16.4%同学想通过了解外国文化提高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对于如何接近外国文化,所有同学认为最常见的就是通过阅读书籍与影视鉴赏,遇到问题时85.2%同学们都会选择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满足自己的需求,进入一些外国网站,查询或下载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等。
此外,41.2%同学的学习惰性也暴露出来,经常会出现“三分钟热度”,虽不喜欢课堂上纯文字的学习,但也肯定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老师们适时的提醒与督促还是有助于同学们增加学习动力的。
三、自我养成途径探索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清楚的发现,同学们对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更是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但对学术报告等较正式的学习场合产生厌倦,更希望将此类学习融入到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中去。根据调查结果中同学们的喜好,针对Schumann(1986)提出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的教学目标【3】,自行设计一系列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的课内外活动,经过实践的检验,同学们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认识,主观能动性普遍提高,尤其是语言基础较差的同学也更多的参与到其中,并成功完成各项交际任务。
(一)设定微小目标,发现学习乐趣,提高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自觉性:结合自身专业和爱好,选择喜欢的素材,可长可短,如一句公示语、一首诗、一本书或一段视频、一部电影,发现其中的文化差异,了解各种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加深文化认同。通过此类简单的个人活动,学习慢慢渗透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单调的课堂讲授。同学们再一次产生了对跨文化交际的浓厚兴趣,因为兴趣能够促进交际人掌握和接纳被交际国文化的能力,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动力。【4】
(二)组织参与文化沙龙、英语角等大型活动,实现文化互动:跨文化交际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兴趣之后,同學们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例如,通过参与主题式文化沙龙、外语角、读书活动、剧目展演、博慧讲坛等多样丰富的课外活动【5】,同学们对外国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语言思维和习惯特点有了足够的接触与了解,实现文化互动,增加文化碰撞,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参与国际交流实践,强化跨文化交际养成意识:依托学校及大连市良好的对外实践环境,充分利用学校与国外联合办学、海外实习等机会,积极投身大连夏季达沃斯、大连服装节、大连啤酒节等国际交流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外国文化,为跨文化交际自我养成意识形成提供可能。【6】此外,参与夏令营等活动,到外国学习,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切身体会各国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提供强化机会。
(四)交流自我养成体验、感悟与反思,构建跨文化交际平台。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微信、微博、人人网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供同学们记录自我养成体验,分享感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反思文化差异,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增强文化差异辨别能力。此外,通过这些平台,教师也可以更关注和了解同学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经验,实时监控,进行督促并提供帮助。
四、结论
正如刘润清等语言学家所总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7】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缺失也显而易见。因此,除了教师改变现有教学软硬环境外,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才是扫清跨文化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障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对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养成才能具有更强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3】郝钦海.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高黎,王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 37卷第3期
【4】张媛.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及能力培养(J)海外英语.2012年07月.
【5】刘瑜.突破商务英语学习瓶颈:论跨文化交际能力(J)视野.2011年1月
【6】高红.商务日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7年4月(中旬刊).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