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普遍忽视了在采集检验标本时患者的用药情况对检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因此,当出现临床表现与检验结果不符时,经常找不到正确的原因。日后的临床检验工作,必须对干扰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进行研究,一方面获得更多的有效数据与资料,另一方面提高检验结果的精确度,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大帮助。
关键词:药物;三大常规检验;检验结果
血液、尿液、粪便的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项目,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更为突出,所以被人们称为三大常规检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医生以及护理人员需要更多的精确检测结果,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治疗患者、护理患者,提高临床治愈率,为患者的日后生活提供更大帮助。本研究主要对干扰临床三大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进行研究,现做如下综述。
1 干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
1.1 能使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的药物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当中的必要项目,无论是体检、婚检,还是治疗疾病的检查,都会对患者给予血液检查。倘若患者在血检之前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综合过去的工作经验和目前的检验标准来分析,能够导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抗生素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如今的抗生素类型非常多,很多患者并不了解抗生素的药性,血检之前会服用抗生素,使得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影响血检结果。第二,抗癌药物,代表药物为阿糖胞苷、长春新碱、白消安等等。癌症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会对临床治疗、护理产生较大影响,但抗癌药物势必影响临床血液检查,日后应从治疗与检查两项工作出发,尽量减少影响。第三,解热镇痛药物,代表药物为保泰松、安乃近等等。解热镇痛药物属于常见药物,但药物当中的成分比较特殊,治疗患者病痛的同时,会减少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影响血检结果。
1.2 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血检当中的白细胞数量,是一个较权威的考量标准。经过大量的总结分析,发现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使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有以下几类。抗生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两性霉素B等[1]。抗肿瘤药物: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消瘤芥、塞替派、乌拉坦、多潘等;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第二,使白细胞破坏增加药物集中在以下几类药物。抗生素:乙氧萘青霉素、苯唑西林钠、双氯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氯霉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秦松等[2]。本研究认为,在日后的血检工作中,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处于健康状态还是处于患病状态,倘若为患病状态,应了解患者的服药数量与服药类型,避免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发生。
2 干扰尿液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
2.1 能引起尿液颜色改变的药物
尿检一直都是常规检验的重点部分,因为无论是药物还是食物,亦或是正常的运动和生理变化,都可以从尿检当中来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从医学上来讲,能引起尿液颜色改变的药物较多。第一,使尿液变为黄色、红色、红棕色药物为大黄、华法林、酚酞等等。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尿液变成其他颜色,影响检验结果,日后的临床尿检工作中,应在检查之前,告诫患者不要服用影响药物,或者是在患者服用药物后,待药效消失再进行检查。第二,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为阿米替林、利福平等等。临床上的尿检工作中,尿液变成蓝绿色情况不多见,但必须引起重视,因为某些患者的疾病特殊,服药后进行尿检,其尿液就会呈现蓝绿色。
2.2 能引起尿液化学成分改变的药物
尿液化学成分的改变,意味着患者服用了某些特殊药物。比较常见的就是兴奋剂,该种药剂对患者的影响较大,而且在尿检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在近几年的研究当中,尿检更加严格,整理多方面的信息后发现,能引起尿液化学成分改变的药物集中在以下几项当中。第一,引起尿酸浓度增加有:磺胺类药物、青霉素。第二,引起假蛋白(磺基水杨酸法检测)阳性: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类、呋喃旦定、左氧氟沙星等[3]。第三,能引起尿淀粉酶明显升高的药物有: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4]。由此可见,尿检工作在日后的研究当中,还应深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尿检的药物较多,例如影响尿糖试验的药物、引起尿酮体试验假阳性的药物等等,这些药物的区分和总结将是尿检工作的重点内容,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3 干扰粪便常规检查结果的药物
3.1 能使粪便改变颜色的药物
从临床上来讲,粪便检验并不常见,该种检验方式主要针对一些特殊病人,但粪便检验结果可以更加直观的反应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式是否有效。在当下的临床检验中,能使粪便改变颜色的药物不是很多。第一,使粪便变成粉红色、黑色的药物为抗凝剂、保泰松类药物,第二,能够导致粪便变成黄色、绿色的药物为大黄、吲哚美辛等等。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导致粪便颜色改变的药物比较集中,日后应针对这个领域的疾病以及临床治疗方式进行处理,在不影响患者身体康复的同时,尽量提高检验的精确性。部分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趁医生、护士不注意,滥用药物。结果就是粪便颜色出现差异,不仅影响了最终的检验结果,还对自身疾病的治疗造成负面影响。
3.2 能干扰粪便隐血试验结果的药物
粪便检验作为临床三大常规检验之一,其干扰药物都比较特殊。除了上述的改变粪便颜色药物以外,部分药物还能够干扰粪便隐血试验,导致医护人员没有精确的指导数据。第一,能使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呈假阳性的药物有硼酸、碘及其制剂等等。这些药物能够在短期内改变粪便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导致粪便隐血检验结果,呈现出了假阳性特征,部分情况比较逼真,甚至是造成错误的检验结果。今后的粪便检验工作需尤其注意硼酸、碘及其制剂等药物,需在检验之前与患者做好沟通,并且详细询问患者服用了哪些药物,最近一次服药是在什么时候,充分减少对检验的影响。第二,能够使粪便隐血检验结果呈假阴性药物为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C作为临床上的常见药物,少量服用能够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较大积极意义,但是大量服用维生素C以后,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导致粪便隐血检验结果呈假阴性特点。综上所述,干扰临床三大常规检验(血检、尿检、粪检)结果的药物较多,日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影响药物的分析架构。本研究建议,在日后的工作中,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检验方式,提高检验技术,选购检验效果更加优良的设备,实现检验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
总结:本文对干扰临床三大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展开研究,从目前得到的成果来看,临床检验的干扰药物仍然很多,除了要对药物本身进行系统研究以外,还应该对相关疾病的病理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健全临床检验工作标准,优化检验步骤,尽量不要影响病人的正常服药,以此来实现检验与治疗的双重发展,促进医疗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斌,吴超,蔡映云,余波,翟青.药物对临床诊断的干扰及其对策[J].中国药师,2011,07:1043-1046.
[2]叶艳红.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01:359-360.
[3]马志慧.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02:220-221.
[4]陈小玲.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0:39-40.
关键词:药物;三大常规检验;检验结果
血液、尿液、粪便的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项目,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更为突出,所以被人们称为三大常规检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医生以及护理人员需要更多的精确检测结果,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治疗患者、护理患者,提高临床治愈率,为患者的日后生活提供更大帮助。本研究主要对干扰临床三大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进行研究,现做如下综述。
1 干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
1.1 能使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的药物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当中的必要项目,无论是体检、婚检,还是治疗疾病的检查,都会对患者给予血液检查。倘若患者在血检之前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综合过去的工作经验和目前的检验标准来分析,能够导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抗生素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如今的抗生素类型非常多,很多患者并不了解抗生素的药性,血检之前会服用抗生素,使得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影响血检结果。第二,抗癌药物,代表药物为阿糖胞苷、长春新碱、白消安等等。癌症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会对临床治疗、护理产生较大影响,但抗癌药物势必影响临床血液检查,日后应从治疗与检查两项工作出发,尽量减少影响。第三,解热镇痛药物,代表药物为保泰松、安乃近等等。解热镇痛药物属于常见药物,但药物当中的成分比较特殊,治疗患者病痛的同时,会减少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影响血检结果。
1.2 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血检当中的白细胞数量,是一个较权威的考量标准。经过大量的总结分析,发现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使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有以下几类。抗生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两性霉素B等[1]。抗肿瘤药物: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消瘤芥、塞替派、乌拉坦、多潘等;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第二,使白细胞破坏增加药物集中在以下几类药物。抗生素:乙氧萘青霉素、苯唑西林钠、双氯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氯霉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秦松等[2]。本研究认为,在日后的血检工作中,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处于健康状态还是处于患病状态,倘若为患病状态,应了解患者的服药数量与服药类型,避免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发生。
2 干扰尿液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
2.1 能引起尿液颜色改变的药物
尿检一直都是常规检验的重点部分,因为无论是药物还是食物,亦或是正常的运动和生理变化,都可以从尿检当中来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从医学上来讲,能引起尿液颜色改变的药物较多。第一,使尿液变为黄色、红色、红棕色药物为大黄、华法林、酚酞等等。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尿液变成其他颜色,影响检验结果,日后的临床尿检工作中,应在检查之前,告诫患者不要服用影响药物,或者是在患者服用药物后,待药效消失再进行检查。第二,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为阿米替林、利福平等等。临床上的尿检工作中,尿液变成蓝绿色情况不多见,但必须引起重视,因为某些患者的疾病特殊,服药后进行尿检,其尿液就会呈现蓝绿色。
2.2 能引起尿液化学成分改变的药物
尿液化学成分的改变,意味着患者服用了某些特殊药物。比较常见的就是兴奋剂,该种药剂对患者的影响较大,而且在尿检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在近几年的研究当中,尿检更加严格,整理多方面的信息后发现,能引起尿液化学成分改变的药物集中在以下几项当中。第一,引起尿酸浓度增加有:磺胺类药物、青霉素。第二,引起假蛋白(磺基水杨酸法检测)阳性: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类、呋喃旦定、左氧氟沙星等[3]。第三,能引起尿淀粉酶明显升高的药物有: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4]。由此可见,尿检工作在日后的研究当中,还应深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尿检的药物较多,例如影响尿糖试验的药物、引起尿酮体试验假阳性的药物等等,这些药物的区分和总结将是尿检工作的重点内容,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3 干扰粪便常规检查结果的药物
3.1 能使粪便改变颜色的药物
从临床上来讲,粪便检验并不常见,该种检验方式主要针对一些特殊病人,但粪便检验结果可以更加直观的反应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式是否有效。在当下的临床检验中,能使粪便改变颜色的药物不是很多。第一,使粪便变成粉红色、黑色的药物为抗凝剂、保泰松类药物,第二,能够导致粪便变成黄色、绿色的药物为大黄、吲哚美辛等等。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导致粪便颜色改变的药物比较集中,日后应针对这个领域的疾病以及临床治疗方式进行处理,在不影响患者身体康复的同时,尽量提高检验的精确性。部分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趁医生、护士不注意,滥用药物。结果就是粪便颜色出现差异,不仅影响了最终的检验结果,还对自身疾病的治疗造成负面影响。
3.2 能干扰粪便隐血试验结果的药物
粪便检验作为临床三大常规检验之一,其干扰药物都比较特殊。除了上述的改变粪便颜色药物以外,部分药物还能够干扰粪便隐血试验,导致医护人员没有精确的指导数据。第一,能使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呈假阳性的药物有硼酸、碘及其制剂等等。这些药物能够在短期内改变粪便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导致粪便隐血检验结果,呈现出了假阳性特征,部分情况比较逼真,甚至是造成错误的检验结果。今后的粪便检验工作需尤其注意硼酸、碘及其制剂等药物,需在检验之前与患者做好沟通,并且详细询问患者服用了哪些药物,最近一次服药是在什么时候,充分减少对检验的影响。第二,能够使粪便隐血检验结果呈假阴性药物为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C作为临床上的常见药物,少量服用能够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较大积极意义,但是大量服用维生素C以后,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导致粪便隐血检验结果呈假阴性特点。综上所述,干扰临床三大常规检验(血检、尿检、粪检)结果的药物较多,日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影响药物的分析架构。本研究建议,在日后的工作中,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检验方式,提高检验技术,选购检验效果更加优良的设备,实现检验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
总结:本文对干扰临床三大常规检验结果的药物展开研究,从目前得到的成果来看,临床检验的干扰药物仍然很多,除了要对药物本身进行系统研究以外,还应该对相关疾病的病理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健全临床检验工作标准,优化检验步骤,尽量不要影响病人的正常服药,以此来实现检验与治疗的双重发展,促进医疗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斌,吴超,蔡映云,余波,翟青.药物对临床诊断的干扰及其对策[J].中国药师,2011,07:1043-1046.
[2]叶艳红.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01:359-360.
[3]马志慧.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02:220-221.
[4]陈小玲.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