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形势下采用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路径,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沃土。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4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采用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统筹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于一体,通过各个培养环节的横向结合,“依托新媒体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于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活动”项目构想应运而生。
一、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传播方式与路径
(一)立足载体建设
创新载体对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提高教育实效有着重要意义。沙龙具有开放化、气氛活跃、共享性、平等性、深入性和易行性的特点,因而成为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以“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将其打造成教授和青年学生之间思想交流与碰撞的阵地,也是启迪智慧与交融观点的平台。通过对桂林电子科大学一百名优秀教授成长故事的挖掘,邀请百名教授作为沙龙访谈嘉宾,以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为载体,给予我校大学生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以鲜活生动的故事案例向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教授作为榜样的力量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浓缩、提炼再加以升华,真诚地与青年学生进行沟通与分享,打造一个正能量的传递平台,契合主流意识形态。
(二)建立传播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需结合新思维、采取新方法、利用新媒介,将单向的疏导教育转变为双方互动的传播,让传播者和接收者由对立走向分享,进一步适应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本项目传播机制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场传播。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会依据主题选定不同的地点开展。通过教授与学生面对面分享与交流,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论曾经面对的困惑和苦难,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和建议,为学生创设感悟和培养珍贵情感的平台,引导大学生自身去感悟世界,体验人生,理解人与世界的关联。每期沙龙现场有来自各学院的学生代表,与教授提问互动,50余位大学生在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以沙龙形式开展,相对于传统、枯燥的说教方式更加形象、生动,也是现场传播的一种方式体现。
2.网络传播。现场传播在其具有较强影响力与感染力优势之外,存在受众范围的局限,为了让大学生受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本项目依托校内媒体、主页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利用网络载体,打造网络育人新平台,实现全媒体的概念。把线下、电视、互联网全部集合到一个平台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平台。以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为契机,实现多方联动,扩大活动辐射面,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实现信息传播全覆盖,让学生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项目的意义
(一)现实性强: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和青年需求
以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需要找准引领的着力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向上、更具时代人文关怀的本项目应运而生,其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审美需求,倡导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坚守。
(二)角度新颖:量身定制的“第二课堂”
本项目目标受众定位于90后在校大学生,设计了一个青年与榜样近距离平等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本校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校内德才兼备、行为世范的学者、教授,演讲青年感兴趣的主题,分享自身关于人生、梦想、奋斗、选择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思考,这样的人生课堂本身就极具吸引力。除教授讲述之外,安排与现场大学生进行交流、提问,打破了以往课堂“一人讲”、“有讲无问”的僵化形式,在一个坦诚、平等的交流环境中,更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三)具有针对性:满足大学生的心灵需要
对于未来,青年人有迷茫、困惑、焦虑甚至压抑,迫切需要过来人的指引,需要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需要从更多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启迪和思考。本项目把握住了受众的需求,选择年轻人关注和困惑的话题,褪去严肃和说教的外衣,以一个个真实的人生案例来分享人生智慧。这些有温度的故事让大学生看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不易,看到了同样的困惑和选择,看到了故事中说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四)凸显时代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性
探索和寻求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依托新媒体的力量,不以承担教育为主要任务,而重在传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聚焦文化生活,使教育成为附载于上述功能之中的亚功能,但又让其附载随处可见,在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良好的价值观念、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教育效果呈现多极辐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青年记者,2014(17):96-97.
[2]刘晓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4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采用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统筹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于一体,通过各个培养环节的横向结合,“依托新媒体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于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活动”项目构想应运而生。
一、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传播方式与路径
(一)立足载体建设
创新载体对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提高教育实效有着重要意义。沙龙具有开放化、气氛活跃、共享性、平等性、深入性和易行性的特点,因而成为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以“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将其打造成教授和青年学生之间思想交流与碰撞的阵地,也是启迪智慧与交融观点的平台。通过对桂林电子科大学一百名优秀教授成长故事的挖掘,邀请百名教授作为沙龙访谈嘉宾,以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为载体,给予我校大学生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以鲜活生动的故事案例向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教授作为榜样的力量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浓缩、提炼再加以升华,真诚地与青年学生进行沟通与分享,打造一个正能量的传递平台,契合主流意识形态。
(二)建立传播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需结合新思维、采取新方法、利用新媒介,将单向的疏导教育转变为双方互动的传播,让传播者和接收者由对立走向分享,进一步适应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本项目传播机制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场传播。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会依据主题选定不同的地点开展。通过教授与学生面对面分享与交流,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论曾经面对的困惑和苦难,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和建议,为学生创设感悟和培养珍贵情感的平台,引导大学生自身去感悟世界,体验人生,理解人与世界的关联。每期沙龙现场有来自各学院的学生代表,与教授提问互动,50余位大学生在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以沙龙形式开展,相对于传统、枯燥的说教方式更加形象、生动,也是现场传播的一种方式体现。
2.网络传播。现场传播在其具有较强影响力与感染力优势之外,存在受众范围的局限,为了让大学生受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本项目依托校内媒体、主页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利用网络载体,打造网络育人新平台,实现全媒体的概念。把线下、电视、互联网全部集合到一个平台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平台。以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为契机,实现多方联动,扩大活动辐射面,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实现信息传播全覆盖,让学生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项目的意义
(一)现实性强: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和青年需求
以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需要找准引领的着力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向上、更具时代人文关怀的本项目应运而生,其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审美需求,倡导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坚守。
(二)角度新颖:量身定制的“第二课堂”
本项目目标受众定位于90后在校大学生,设计了一个青年与榜样近距离平等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本校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校内德才兼备、行为世范的学者、教授,演讲青年感兴趣的主题,分享自身关于人生、梦想、奋斗、选择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思考,这样的人生课堂本身就极具吸引力。除教授讲述之外,安排与现场大学生进行交流、提问,打破了以往课堂“一人讲”、“有讲无问”的僵化形式,在一个坦诚、平等的交流环境中,更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三)具有针对性:满足大学生的心灵需要
对于未来,青年人有迷茫、困惑、焦虑甚至压抑,迫切需要过来人的指引,需要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需要从更多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启迪和思考。本项目把握住了受众的需求,选择年轻人关注和困惑的话题,褪去严肃和说教的外衣,以一个个真实的人生案例来分享人生智慧。这些有温度的故事让大学生看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不易,看到了同样的困惑和选择,看到了故事中说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四)凸显时代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性
探索和寻求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依托新媒体的力量,不以承担教育为主要任务,而重在传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聚焦文化生活,使教育成为附载于上述功能之中的亚功能,但又让其附载随处可见,在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良好的价值观念、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教育效果呈现多极辐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青年记者,2014(17):96-97.
[2]刘晓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