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灵棚前的九连灯落满了雪,在风中一动不动。雪越发大了,仿佛非要压断串联纸灯的细线。白雪与红灯搅在一起,竟显出几分此时不该有的明艳。天一擦黑儿就不同了:格外让人心沉。
人已散尽,因为没什么热闹可看了——该哭的该磕头的,以及灵棚前飘荡的礼金条子,都看过了。连贡桌下拴着的鸡也一动不动了。只有长明灯的火苗在风中摆动得厉害,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几近泯灭,一会儿又浸了油突然升腾起来。
老三家十六岁的儿子来到灵前。金黄的松木棺材,是他姐姐买的;材头的菊花、纸人……是他堂哥们买的;两桌猪头贡,是他的姐夫、堂姐夫办的。不过,他没有关注这些的心眼。他站在灵棚里环顾四周,忽然眼睛一亮,眉头一皱:酒呢?
老三爱酒。有时收工早,饭还没熟,老三就从院子里顺手拽棵葱、摘根黄瓜下酒。冬天没有葱,那就抽着烟,也能喝上半斤酒,直到眼睛像个水泡要进出来为止。自然也没什么好酒——二十块钱左右,塑料桶装着,每桶三斤,常在门后放着。老三说:“喝两口儿解解乏,睡着了就得了。”
除了酒,老三还爱书。这点与庄稼汉的身份颇为不搭,五年前街东头有一户盖新房,翻出不少旧东西。其中就包括一摞品相完好的马列恩选集和掉了页的《书剑恩仇录》,本来主人家是想当废品卖掉的。恰巧被老三遇到,他咧嘴一笑,问道:“给我行么?”人家打趣说:“你识字?”老三也不说话,依然咧着嘴笑,大眼睛眯得刚好能夹住一页书。
“撂这儿五块钱,你都拿走!”
老三给人家递烟,依然那样笑着,说道:“算了吧……白给我得了……”
看老三这模样,主人家“噗嗤”一乐,一手麻利地从老三手中抢走了半包红梅烟,一手把书推向老三。老三马上抱起书,依旧那样笑着,抬了三五下下巴颏,像是要说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
或许是爱书的缘故,老三比常人多了几分正气。去年春节前,他和同村的施工队去城里打工,谁料到年底没拿到一分工钱,包工头找到老三,问:“老三,敢闹事吗?哥几个这回都跟着你。”老三放下酒杯,带着人就奔开发商去了。老三是真带了头的:没说两句话就骂起了人,推推搡搡。结果呢?人被拘了一礼拜,不但没要到钱,连年都没能在家过。他那八十四岁的老妈和拜年的人说:“儿子又让人当枪使了……”但老三不这么想,“谁一辈子还不遇到点事儿?别人想遇还遇不到呢!”
正月初五,老三被放了出来。走在街上,他反而神气了不少,仿佛头上增添了某种光环。村里人也对他另眼相待了,闲聊时总向他打听城里的拘留所是什么样子,吃住如何、有没有什么新奇事。老三这一辈子最牛气的时候就在他说出“那地方可和咱这不一样”这一刻了——他已与这帮泥腿子有了界限。
2
此后,老三真的与以往不同了。工地里开始有人向他敬酒了,甚至还要叫他一声“三哥”。以前酒菜上桌后,都是老三向包工头,或是其他什么有名望的人物敬酒。有时吃喝的人多,摆了三五桌,老三就得敬完这桌的酒,再敬那桌的酒……如今,老三倒变为被人敬的人了,他端着酒杯,咧着大嘴眯着眼,看着杯里清汪汪、香喷喷的酒,手竟有些抖,他认为这酒就仿佛脸上的光、皮上的彩——是他的面儿,是通行的礼,是非喝不可的。酒一下肚,人人都变得真诚之至了。有人说:“兄弟,我跟你说实话……”有人说:“我告诉你个事儿,你可千万别说出去……”还有人说:“你放心,这事交给我了……”说着说着,有人便叫老三为“三爷”了。老三也会叫别人“张爷”“马爷”……大家都成了“爷”,也就都有了面儿。
有一次,“三爷”在放下酒杯后感觉不好了——脸发麻、后脑发晕,他怀疑自己可能是病了,可转念一想:“像咱这样的人,啥好了歹了的,就那么回事儿……”于是,他又倒上酒,不管它这事儿那事儿的,“睡着了就得了”。但老三绝没想到:他真的会就这么“睡着了”。
老三死的那天,他媳妇照例在睁开眼后给他做好了疙瘩汤,而后去村里的服装厂上班;他那十六岁的儿子,照例在睁开眼后一头扎进了二伯家的电脑里——如果饭里没有好肉,他爸妈不敢喊“儿子,回家”;老三呢?照例,他是要喝汤喝酒的。可这天却没有,锅里的饭他看都没看,酒虽照例倒了一杯,但端起来,又放下,一口没喝,出门闲逛去了。有人说在上午九点多还曾见过他,老三说了句:“脑袋疼……唉!算了算了……,'
大约下午两点,老三的媳妇像是有什么事,回了家。她习惯性地掀开锅盖,发现汤已结块了,“老三,你清早没吃饭?”没人应。她一掀门帘,“啊”地一声惊叫!老三头朝着东北方,脚冲外,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老三的媳妇已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走到了老三的旁边,只记得她看到老三的嘴角都是血——凝结的血。她害怕了,哭哭囔囔地跑到了婆婆家里,“媽——快去看看,老三死了!”
老三的母亲八十四岁了,抽了一辈子烟。也喝了一辈子酒,但身体却什么毛病也没有,甚至还能骑自行车。老太太见儿媳妇这么喊闹,却不信她说的是真的。“咋能呢?早上还上我这来找降压药,还说明天下午要出工,咋能死了呢?”老太太一路小跑,见到儿子后就哭了……
3
老三的死因仿佛明晰了:血压高,常年饮酒,突发脑溢血。这个原因是得了老三的媳妇和老妈认可了的。于是,老三的姑爷、侄女女婿在置办贡品时都没有买酒。
但是,老三的儿子没这心眼。“爸最爱喝酒,死了怎么能没有酒呢?”风更大了,把雪花吹进了灵棚,吹动了遮盖亡者牌位的黑布,月亮忽明忽暗。老三的儿子进了屋,门早已作为停尸板被拆掉了,酒桶裸露着,儿子刚要伸手去拎,突然!“你要干啥?!”一声呵斥吓得他心脏差点从胸腔里闯出来!
“给我爸拿酒……”儿子嘴唇颤抖着。
“不知道他是咋死的吗?!”老三的媳妇哭囔着。
听了这话,儿子愣在原地。“爸是喝酒死的。如果不喝酒,可能还能活着……”儿子像是懂得了些什么,晃晃悠悠地又回到了灵棚旁。可是,他还没近灵棚,就又愣住了。与他爸的棺材隔着一层白布,儿子想:爸这命咋就这个样呢……他想来想去:不行!除了酒,心里这一锅浆糊粥般情绪又怎么解呢? “孩子,敬你爸一杯酒吧!以后就没机会了……”
“陪你爸喝一杯,你是不知道,你小时候你爸有多疼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你爸喝不了,你还喝不了吗?替你爸干了!”
“哪个男的不喝酒?替你爸干了!”
“敬你爸一杯!”
“替你爸干了!
“替你爸干了!
“替你爸干了!
4
老三下葬的那天上午,他的死因忽而又模糊了。起初是打墓的人——也就是帮忙挖坟坑的人,他们说:“这坟挖得太费劲了,地底下有一个缸那么粗的树根……”
而后就有人打趣:“怕是老三不愿意住……”
有人又说:“老三当然不愿意住,老三昨天还不想走呢……”
“老三不想走”这事儿是有个根由的。说的是火化车来“接”老三时,大家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老三装进火葬场的小木棺。怎么回事?因为老三个头大一身高一米八,肩膀上能站俩小孩,腰比水桶粗实,一手能拿起一个西瓜,不过,他的脚与常人无异——好像配不上他的身板,走起路来总感觉人在往上蹿。这么大的块头装不进那个小匣子似的木棺是正常的事儿,可是人们说着说着,这事便不正常了——不是匣子小,是老三不想走。老三上有八十多岁的老妈,下有十几岁的儿子,再加上不到五十岁的媳妇,他怎么会舍得走呢?他怎么该走呢?
到最后,有人说:“老三,他是非‘走’不可的!”
“為什么?”
“为什么?肯定是家里什么地方犯了风水!”
说这话的人有他们的“道理”:先是老三不进火化场,后是挖坟出现大树根,再说了,像老三那样喝酒的人多了去了,怎么就老三突然走了呢?
“像什么什么样的人多了去了”,这句话比九头牛都有力量。
老三媳妇想:“少说有十年了,家里的地他就没怎么扫过,碗也不刷……怎么就这个月他是既扫地又刷碗,还搭着嘴甜……难道是他心里觉得要出什么事儿?”
老三那在外地打工的二哥,今年经常给家里打电话,“老三这阵子干啥呢?”为什么总会想到老三呢?这也是在以往从未有过的。
5
雪依然没停,簌簌地落着。今秋的玉米还没来得及卖,依然在粮仓里屯着。平房也是今秋刚刚修补的,房顶换了新红瓦,墙上贴了瓷砖,窗户的玻璃也是新换的。靠在西墙根的那辆摩托老三已许久不骑了,就算没有雪,上面也是一层厚厚的灰尘。
出殡的时间定了:下午一点十九分。额外要注意的是:下葬时,棺材头要正对西北,且不能与大树、电线杆、工场烟囱等在一条直线上。
十二点一过,老三的儿女、侄子侄女、外甥等就都在灵前跪下了。“老三死了”这件事到现在显得格外真切了。连老三的两个亲哥也来了,照规矩他们是不该来的,说是“亲兄弟不见面”之类的……
哭声一片。村里的人越聚越多——有的人听见哭声和送殡的喇叭声,放下饭碗便跑来了。操办丧事的人正在教导着老三家十六岁的儿子:“记住,等棺材装上了车,你把烧纸的这个(瓦)盆举起来,举过头顶,在车前摔碎……”他的堂哥在边上嚷:“举得越高越好,喊‘爸!一路走好!’”
“声音越大越好”……
十二点半一过,外甥便抖掉了九连灯上的雪。花圈和所有的纸饰也已被来帮忙的小伙子“抢”了去——谁拿到坟地。东家给红包。就在这时,大家忽然发现老三的姑爷不见了,按规矩,洒路钱是姑爷的活儿。
人去哪了呢?买酒。
老三的女婿和侄女女婿各买了两箱好酒放到了贡桌上。他们先是在灵前磕了三个响头,而后便拆了酒封。
大家明白了。
贡桌下拴着的鸡叫了,绕着桌子腿转。长明灯的火苗一动不动,发着金黄的光。老三的儿子第一个从跪着的人群中站了起来……
“孩子,敬你爸一杯酒吧!以后就没机会了……”
“陪你爸喝一杯,你是不知道,你小时候你爸有多疼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你爸喝不了,你还喝不了吗?替你爸干了!”
“哪个男的不喝酒?替你爸干了!”
“敬你爸一杯!”
“替你爸干了!”
“替你爸干了!”
“替你爸干了!”
对于老三的死,若说还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便是老三的儿子摔(瓦)盆了。儿子听了大家的劝,待人们把老三的棺材装上农用车后,他的确把盆举得高高的,大喊一声:“爸!一路走好!”
“啪!”盆碎了。
有的来看热闹的人,偷偷地用衣袖抹了抹眼角:老三死了。
责任编辑 袁方
灵棚前的九连灯落满了雪,在风中一动不动。雪越发大了,仿佛非要压断串联纸灯的细线。白雪与红灯搅在一起,竟显出几分此时不该有的明艳。天一擦黑儿就不同了:格外让人心沉。
人已散尽,因为没什么热闹可看了——该哭的该磕头的,以及灵棚前飘荡的礼金条子,都看过了。连贡桌下拴着的鸡也一动不动了。只有长明灯的火苗在风中摆动得厉害,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几近泯灭,一会儿又浸了油突然升腾起来。
老三家十六岁的儿子来到灵前。金黄的松木棺材,是他姐姐买的;材头的菊花、纸人……是他堂哥们买的;两桌猪头贡,是他的姐夫、堂姐夫办的。不过,他没有关注这些的心眼。他站在灵棚里环顾四周,忽然眼睛一亮,眉头一皱:酒呢?
老三爱酒。有时收工早,饭还没熟,老三就从院子里顺手拽棵葱、摘根黄瓜下酒。冬天没有葱,那就抽着烟,也能喝上半斤酒,直到眼睛像个水泡要进出来为止。自然也没什么好酒——二十块钱左右,塑料桶装着,每桶三斤,常在门后放着。老三说:“喝两口儿解解乏,睡着了就得了。”
除了酒,老三还爱书。这点与庄稼汉的身份颇为不搭,五年前街东头有一户盖新房,翻出不少旧东西。其中就包括一摞品相完好的马列恩选集和掉了页的《书剑恩仇录》,本来主人家是想当废品卖掉的。恰巧被老三遇到,他咧嘴一笑,问道:“给我行么?”人家打趣说:“你识字?”老三也不说话,依然咧着嘴笑,大眼睛眯得刚好能夹住一页书。
“撂这儿五块钱,你都拿走!”
老三给人家递烟,依然那样笑着,说道:“算了吧……白给我得了……”
看老三这模样,主人家“噗嗤”一乐,一手麻利地从老三手中抢走了半包红梅烟,一手把书推向老三。老三马上抱起书,依旧那样笑着,抬了三五下下巴颏,像是要说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
或许是爱书的缘故,老三比常人多了几分正气。去年春节前,他和同村的施工队去城里打工,谁料到年底没拿到一分工钱,包工头找到老三,问:“老三,敢闹事吗?哥几个这回都跟着你。”老三放下酒杯,带着人就奔开发商去了。老三是真带了头的:没说两句话就骂起了人,推推搡搡。结果呢?人被拘了一礼拜,不但没要到钱,连年都没能在家过。他那八十四岁的老妈和拜年的人说:“儿子又让人当枪使了……”但老三不这么想,“谁一辈子还不遇到点事儿?别人想遇还遇不到呢!”
正月初五,老三被放了出来。走在街上,他反而神气了不少,仿佛头上增添了某种光环。村里人也对他另眼相待了,闲聊时总向他打听城里的拘留所是什么样子,吃住如何、有没有什么新奇事。老三这一辈子最牛气的时候就在他说出“那地方可和咱这不一样”这一刻了——他已与这帮泥腿子有了界限。
2
此后,老三真的与以往不同了。工地里开始有人向他敬酒了,甚至还要叫他一声“三哥”。以前酒菜上桌后,都是老三向包工头,或是其他什么有名望的人物敬酒。有时吃喝的人多,摆了三五桌,老三就得敬完这桌的酒,再敬那桌的酒……如今,老三倒变为被人敬的人了,他端着酒杯,咧着大嘴眯着眼,看着杯里清汪汪、香喷喷的酒,手竟有些抖,他认为这酒就仿佛脸上的光、皮上的彩——是他的面儿,是通行的礼,是非喝不可的。酒一下肚,人人都变得真诚之至了。有人说:“兄弟,我跟你说实话……”有人说:“我告诉你个事儿,你可千万别说出去……”还有人说:“你放心,这事交给我了……”说着说着,有人便叫老三为“三爷”了。老三也会叫别人“张爷”“马爷”……大家都成了“爷”,也就都有了面儿。
有一次,“三爷”在放下酒杯后感觉不好了——脸发麻、后脑发晕,他怀疑自己可能是病了,可转念一想:“像咱这样的人,啥好了歹了的,就那么回事儿……”于是,他又倒上酒,不管它这事儿那事儿的,“睡着了就得了”。但老三绝没想到:他真的会就这么“睡着了”。
老三死的那天,他媳妇照例在睁开眼后给他做好了疙瘩汤,而后去村里的服装厂上班;他那十六岁的儿子,照例在睁开眼后一头扎进了二伯家的电脑里——如果饭里没有好肉,他爸妈不敢喊“儿子,回家”;老三呢?照例,他是要喝汤喝酒的。可这天却没有,锅里的饭他看都没看,酒虽照例倒了一杯,但端起来,又放下,一口没喝,出门闲逛去了。有人说在上午九点多还曾见过他,老三说了句:“脑袋疼……唉!算了算了……,'
大约下午两点,老三的媳妇像是有什么事,回了家。她习惯性地掀开锅盖,发现汤已结块了,“老三,你清早没吃饭?”没人应。她一掀门帘,“啊”地一声惊叫!老三头朝着东北方,脚冲外,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老三的媳妇已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走到了老三的旁边,只记得她看到老三的嘴角都是血——凝结的血。她害怕了,哭哭囔囔地跑到了婆婆家里,“媽——快去看看,老三死了!”
老三的母亲八十四岁了,抽了一辈子烟。也喝了一辈子酒,但身体却什么毛病也没有,甚至还能骑自行车。老太太见儿媳妇这么喊闹,却不信她说的是真的。“咋能呢?早上还上我这来找降压药,还说明天下午要出工,咋能死了呢?”老太太一路小跑,见到儿子后就哭了……
3
老三的死因仿佛明晰了:血压高,常年饮酒,突发脑溢血。这个原因是得了老三的媳妇和老妈认可了的。于是,老三的姑爷、侄女女婿在置办贡品时都没有买酒。
但是,老三的儿子没这心眼。“爸最爱喝酒,死了怎么能没有酒呢?”风更大了,把雪花吹进了灵棚,吹动了遮盖亡者牌位的黑布,月亮忽明忽暗。老三的儿子进了屋,门早已作为停尸板被拆掉了,酒桶裸露着,儿子刚要伸手去拎,突然!“你要干啥?!”一声呵斥吓得他心脏差点从胸腔里闯出来!
“给我爸拿酒……”儿子嘴唇颤抖着。
“不知道他是咋死的吗?!”老三的媳妇哭囔着。
听了这话,儿子愣在原地。“爸是喝酒死的。如果不喝酒,可能还能活着……”儿子像是懂得了些什么,晃晃悠悠地又回到了灵棚旁。可是,他还没近灵棚,就又愣住了。与他爸的棺材隔着一层白布,儿子想:爸这命咋就这个样呢……他想来想去:不行!除了酒,心里这一锅浆糊粥般情绪又怎么解呢? “孩子,敬你爸一杯酒吧!以后就没机会了……”
“陪你爸喝一杯,你是不知道,你小时候你爸有多疼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你爸喝不了,你还喝不了吗?替你爸干了!”
“哪个男的不喝酒?替你爸干了!”
“敬你爸一杯!”
“替你爸干了!
“替你爸干了!
“替你爸干了!
4
老三下葬的那天上午,他的死因忽而又模糊了。起初是打墓的人——也就是帮忙挖坟坑的人,他们说:“这坟挖得太费劲了,地底下有一个缸那么粗的树根……”
而后就有人打趣:“怕是老三不愿意住……”
有人又说:“老三当然不愿意住,老三昨天还不想走呢……”
“老三不想走”这事儿是有个根由的。说的是火化车来“接”老三时,大家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老三装进火葬场的小木棺。怎么回事?因为老三个头大一身高一米八,肩膀上能站俩小孩,腰比水桶粗实,一手能拿起一个西瓜,不过,他的脚与常人无异——好像配不上他的身板,走起路来总感觉人在往上蹿。这么大的块头装不进那个小匣子似的木棺是正常的事儿,可是人们说着说着,这事便不正常了——不是匣子小,是老三不想走。老三上有八十多岁的老妈,下有十几岁的儿子,再加上不到五十岁的媳妇,他怎么会舍得走呢?他怎么该走呢?
到最后,有人说:“老三,他是非‘走’不可的!”
“為什么?”
“为什么?肯定是家里什么地方犯了风水!”
说这话的人有他们的“道理”:先是老三不进火化场,后是挖坟出现大树根,再说了,像老三那样喝酒的人多了去了,怎么就老三突然走了呢?
“像什么什么样的人多了去了”,这句话比九头牛都有力量。
老三媳妇想:“少说有十年了,家里的地他就没怎么扫过,碗也不刷……怎么就这个月他是既扫地又刷碗,还搭着嘴甜……难道是他心里觉得要出什么事儿?”
老三那在外地打工的二哥,今年经常给家里打电话,“老三这阵子干啥呢?”为什么总会想到老三呢?这也是在以往从未有过的。
5
雪依然没停,簌簌地落着。今秋的玉米还没来得及卖,依然在粮仓里屯着。平房也是今秋刚刚修补的,房顶换了新红瓦,墙上贴了瓷砖,窗户的玻璃也是新换的。靠在西墙根的那辆摩托老三已许久不骑了,就算没有雪,上面也是一层厚厚的灰尘。
出殡的时间定了:下午一点十九分。额外要注意的是:下葬时,棺材头要正对西北,且不能与大树、电线杆、工场烟囱等在一条直线上。
十二点一过,老三的儿女、侄子侄女、外甥等就都在灵前跪下了。“老三死了”这件事到现在显得格外真切了。连老三的两个亲哥也来了,照规矩他们是不该来的,说是“亲兄弟不见面”之类的……
哭声一片。村里的人越聚越多——有的人听见哭声和送殡的喇叭声,放下饭碗便跑来了。操办丧事的人正在教导着老三家十六岁的儿子:“记住,等棺材装上了车,你把烧纸的这个(瓦)盆举起来,举过头顶,在车前摔碎……”他的堂哥在边上嚷:“举得越高越好,喊‘爸!一路走好!’”
“声音越大越好”……
十二点半一过,外甥便抖掉了九连灯上的雪。花圈和所有的纸饰也已被来帮忙的小伙子“抢”了去——谁拿到坟地。东家给红包。就在这时,大家忽然发现老三的姑爷不见了,按规矩,洒路钱是姑爷的活儿。
人去哪了呢?买酒。
老三的女婿和侄女女婿各买了两箱好酒放到了贡桌上。他们先是在灵前磕了三个响头,而后便拆了酒封。
大家明白了。
贡桌下拴着的鸡叫了,绕着桌子腿转。长明灯的火苗一动不动,发着金黄的光。老三的儿子第一个从跪着的人群中站了起来……
“孩子,敬你爸一杯酒吧!以后就没机会了……”
“陪你爸喝一杯,你是不知道,你小时候你爸有多疼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你爸喝不了,你还喝不了吗?替你爸干了!”
“哪个男的不喝酒?替你爸干了!”
“敬你爸一杯!”
“替你爸干了!”
“替你爸干了!”
“替你爸干了!”
对于老三的死,若说还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便是老三的儿子摔(瓦)盆了。儿子听了大家的劝,待人们把老三的棺材装上农用车后,他的确把盆举得高高的,大喊一声:“爸!一路走好!”
“啪!”盆碎了。
有的来看热闹的人,偷偷地用衣袖抹了抹眼角:老三死了。
责任编辑 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