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7省(自治区)10所高职院校111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对其生活技能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整体生活技能水平尚可,但大部分高职学生生活技能水平有待提高;高职学生在自我认知、有效沟通、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上得分较高,但在情绪管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上得分较低;且会因性别、专业、生源等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并将生活技能教育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生活技能课程的开发与推广,提升教师生活技能教育能力。
关键词 高职学生;生活技能;问卷调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4-0045-07
一、问题的提出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人们始终存在两种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加强学生继续发展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1]。这种“工具人”与“职业人”的争论,是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难问题之一。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不可避免存在着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2],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而轻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各国的教育重心已经转向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各种潜能,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达成“上海共识”,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向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转型”[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提出,要在当前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学习格局下重新思考教育,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4]。可见,“工具人”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已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习总书记的讲话对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应只关注眼前的实用技能,更应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教育奠定基础。这就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活技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在其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中提出,生活技能是指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该文件倡导通过生活技能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将生活技能划分为三个维度(认知与思考、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和十项技能(自我认知、做决定、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同理心、人际关系、有效沟通)[6]。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和UNESCO等积极响应,将“生活技能”视为青年人必学的基本知识,在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在儿基会资助下,我国于2014年在云南等6省市7所中职学校开展生活技能教育试点,但高职院校生活技能教育仍属空白。本课题组前期对3所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自我认知和有效沟通等生活技能方面能力较差,需要得到家庭和教育的帮助。
目前,各国对生活技能的研究聚集于生活技能的概念、分类和培训方法[7],对各类人群生活技能现状的研究较少。Sakineh Mofrad等人采用人口结构和生活技能发展量表,调查了500名马来西亚大一本科生的生活技能状况发现,被试在人际关系与沟通上得分最高(M=1.90),在自我发展(M=1.83)、问题解决与决策(M=1.82)及健康管理(M=1.80)上的得分依次降低,且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健康维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8]。印度学者Dr.K.Anuradha用生活技能自我评定量表调查了来自公立、私立和附属学院600名印度大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发现,印度大学生的生活技能较好,且在多个指标上存在性别差异[9]。
在我国,生活技能教育尚未普遍开展,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高职大学生生活技能的现状和特点,并为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运用《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对7省(自治区)10所高职院校1118名学生生活技能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安徽、广东、吉林、江苏、四川及湖北等7个省和自治区10所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时先由各校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动员,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填写。后续收回有效问卷1118份,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欧阳育良、袁勤勤、覃才尧编制的《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三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共计100个条目,涵盖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生活技能3个维度10项技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高于0.9,各项技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高于0.6,可靠性高,心理测量指标满意,可用于评价高职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分数越高,说明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越高。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结果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生生活技能总体状况
《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共100道题,每项能力各10道题,每题采用1~5五级计分,因此总分为500分,临界水平为300分;每项能力满分50分,临界水平为30分。高职生生活技能总体状况见表3。
可见,高职生生活技能总分和各项技能得分均高于临界水平,总体水平尚可。各项技能得分由高到低如下:自我认知>有效沟通>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同理心>做决定>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情绪管理。
由于缺乏常模比较,本研究对高职生生活技能总分和各项技能分按得分水平进行分组,并对不同组别进行频数分析。分组方法为:总分<300或技能分<30(即低于临界水平),记为“很差”;300≤总分<350或30≤技能分<35,记为“一般”;350≤总分<400或35≤技能分<40,记为“较好”;400≤总分<450或40≤技能分<45,记为“良好”;总分≥45或技能分>45,记为“优秀”,共分5个等级,每个等级的频数统计见表4。
从表4可见,高职生生活技能总分及各项技能分良好以上的人群比例不高,最高的是自我认知能力,良好以上人数达到总人数的18.4%;最低的是情绪管理能力,良好以上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4.7%。而在得分最低的各项技能中,占据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管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这几项中,均有超过1/4的高職生得分低于临界水平。
(二)高职生生活技能的统计结果及差异比较分析
1.性别差异
由表5可见,不同性别的高职生在生活技能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做决定(P<0.05)、问题解决(P<0.001)、批判性思维(P<0.05)、创造性思维(P<0.05)四项技能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这几项技能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由表6可见,不同年级高职生的生活技能差异不大,大一、大二学生在生活技能总分及各项技能上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
3.专业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高职生在生活技能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情绪管理、同理心和人际关系这三项技能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经管与社科类高职生在情绪管理能力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其他类专业学生(P<0.05)。经管与社科类高职生在同理心上得分显著高于制造与电子类和其他类高职生(P<0.05)。经管与社科类专业高职生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制造与电子类专业学生(P<0.001)。
4.生源差异
从表8可以看到,不同生源的高职生在生活技能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问题解决(P<0.05)、创造性思维(P<0.05)和同理心(P<0.05)三项技能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普招生在这三项技能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类学生。
5.民族差异
由表9可见,不同民族高职学生在生活技能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同理心技能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汉族学生在此技能上的得分要高于其他民族的学生。
6.户籍差异
由表10可见,不同户籍高职生在生活技能总分及各项技能上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
(三)讨论
1.总体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1118名学生,来自7省(自治区)10所高职院校,具有样本量大、专业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等特点。其中,院校地域分布涵盖了东北、东南、西南、中部四个地域;院校类型选取了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省示范校和普通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涵盖了经管与社科类、制造与电子类、艺术与创意类和其他类(农学、医学、药学)。由于国内相关研究缺乏,而国外相关研究多采用不同的生活技能维度编制问卷,研究结果之间的可比性差。因此,本研究将高职生生活技能总分及各项技能分按照相应得分段进行分组,并分析各组的频数分布情况,以反映高职生生活技能的总体现状。
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生活技能总分平均分为345.523,超过临界水平300分,整体水平尚可。其中,生活技能总体水平很差的高职生占总人数的11.4%,总体水平一般、较好、良好和优秀的分别占43.9%、35%、7.7%和0.5%。也就是说,整体生活技能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高职生有11.4%,绝大部分高职生(87.1%)的生活技能水平在平均线之上,但生活技能水平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只有8.3%。说明高职生总体生活水平有一定基础,但绝大部分高职生生活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高职生的生源有关。从调查对象的户籍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高职生多来自社会底层和农村家庭,且基本上是家族第一代大学生,其父母和家族长辈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多数重视子女在学业方面的教育而疏于对子女在情绪管理、问题解决等生活技能上的指导,这可能是高职生总体生活技能水平良好率偏低的重要原因。这一推论能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Sharma S对尼泊尔青少年的生活技能调查发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提高有着显著影响,家庭支持也是影响生活技能的重要因素[10]。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的一项持续了3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生活路径和人生影响最为深远。大部分获得好的早期照料的人发展较好[11]。
2.生活技能各项技能水平分析
从生活技能10项能力的得分来看,由高到低分别是:自我认知>有效沟通>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同理心>做决定>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情绪管理。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马前广曾对华东政法大学470名全日制本科生进行自我认知状况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认知总体状况良好,平均分为3.68分,高于临界值3分[12]。在本研究中,高职生自我认知平均分为35.854±5.098,位居各项技能平均分之首。其中,自我认知得分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86%,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8.4%,低于平均分的仅有14%,说明高职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较强,对自身评价也较为正面和积极。 同理心是一种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体察他人内心世界的心理品质。可以说,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而缺乏同理心是导致人际交往中存有误解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在本调查中,高职生同理心在平均分之上的有80.6%,同理心水平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1.0%,但仍有19.4%的高职生得分较低。这说明高职生仍有必要加强同理心的培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高职生的同理心还出现了专业、生源和民族的差异:经管与社科类学生的同理心得分均显著高于制造与电子类学生(P<0.05);普招生类高职生同理心得分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类学生(P<0.05);汉族学生在同理心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民族学生(P<0.05)。同理心在不同专业间的差异与他们的专业实际相符合,也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如魏源在调查436名大学生的同理心后发现,文科大学生较理科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同理心[13]。与理科学生更多偏向计算与理性思考不同,文科学生侧重于人文科学和艺术,在学习内容上更多涉及对人的认知与理解,使得他们在同理心上得到更多训练和提升。同理心在生源上出现差异的原因也与此类似:与普招生相比,中高职衔接的学生从中专开始就更多接触实践应用类的技术训练,对人文科学类知识的学习有所减少,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同理心上得分较低。同理心得分在不同民族上的差异原因则可能更复杂一些。有学者发现,城乡区隔、阶层不平等和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会造成不同民族的教育获得出现差异,少数民族学生总体教育水平落后于汉族学生[14]。当然,由于中高职衔接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的样本量偏少,对这两项结果的解释需要更为谨慎。
问题解决能力指个体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理解问题、描述问题、展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解决、交流解决方案6个阶段[15]。问题解决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8项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技能[16]。在本研究中,高职生的问题解决得分为33.968±5.171,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3.9%,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1.0%,但有超过25.8%的高职生问题解决能力很差。这与张苹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她发现,有超过四成的大学生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自己最应提升的品质或能力[17]。进一步分析,高职生问题解决能力还存在性别差异和生源差异,男生问题解决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01),普招生问题解决得分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学生(p<0.05)。在问题解决的性别差异上,这一结果与印度学者Dr.K.AnuradhaP的研究相一致,他发现,男生在问题解决和做决定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18]。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分析、推理和实践方面能力强于女生,而普招生则在分析、推理方面能力优于中高职衔接学生。这一推测得到了本研究中另一项结果的佐证——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项技能上,男生的表现同样优于女生(p<0.05);而普招生在创造性思维上得分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学生(p<0.05)。
做决定是指人们在充分掌握和分析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各种方案并进行评估,最终选出合理方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19]。在本研究中,高职生做决定能力的平均得分为34.405±5.178,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7.7%,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2.8%,但有超过1/5(21.0%)的高职生做决定能力很差。大学生的做决定能力不高是由历史和现实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做决定的能力未得到开发、培养和发展,更多是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处理各种问题。二是在受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缺乏做决定方面的训练。三是在进入大学后,缺乏合理的引导,容易在专业、职业等的选择上产生迷茫。在做決定的差异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王艳、张郢等人发现,男大学生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的现象要少于女生[20]。
批判性思维指自己在决定要相信什么或者要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和反思性思考[21]。调查显示,高职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分为33.748±5.200,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4.4%,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9.7%,但有超过1/4(25.6%)的高职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差。进一步分析,高职生在批判性思维上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这与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文化传统有关。我国家长教育子女的要求多是“听话”“乖巧”。这种家庭教育无异于在孩子内心种下“顺从”的种子,从而扼杀其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此外,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22]。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23]。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较好,独创性较差,变通性最差,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24]。本调查发现,高职生创造性思维总分34.015±5.470,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4.2%,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1.9%,但有超过1/4(25.8%)的高职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差。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性别和生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创造性思维的得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5),普招生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学生(p<0.05)。沈汪兵等人指出,两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存在显著的行为和神经活动差异,女性长于发散思维,而男性长于聚合思维[25]。本调查中出现男性优势的结果,可能与量表中聚合思维方面的条目数较多有关。创造性思维在生源上的差异可能源于普招生接受了更扎实的基础教育,但受到样本量差异较大的影响,这一结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理压力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使人心理上产生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的紧张和不适[26]。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学会管理和应对压力是他们作为社会人的一项重要技能。本调查发现,高职生的压力管理平均得分35.267±5.258,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82.2%,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4.6%,但有17.7%的高职生压力管理得分低于平均分。 情緒管理是一种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调控和对周围情境的识别和适度反映的能力[27]。本研究发现,高职生的情绪管理平均得分为33.049±4.276,在生活技能十项能力中排名最低,得分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0.7%,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仅占4.7%,但有接近三成(28.9%)的高职生情绪管理得分未达到平均水平。说明高职生整体情绪管理尚可,但水平参差不齐,对部分高职生需要多加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职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经管与社科类高职生在情绪管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专业的高职生(p<0.05)。这与张进辅等人的研究相一致[28],可能与经管与社科类高职生接受相对较多的人文教育有关。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高职大学生整体生活技能水平尚可,但绝大部分高职生生活技能有待提高。
2.高职生在生活技能10项能力上得分参差不齐,大多数高职生在自我认知、有效沟通、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上表现较好,但仍需加强对情绪管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做决定等能力的培养。
3.高职生的生活技能还存在性别、专业、生源和民族差异。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国际上的生活技能实践教育已经走过了30年,以生活技能为特征的社会心理能力提升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生生活技能教育在我国尚属空白和试点阶段,亟需加强和完善在基础理论、课程定位、教育原则、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生活技能教育的实施。
2.将生活技能教育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生活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生活技能等综合素质能力在高职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将生活技能教育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将相关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开设专门的公共课或选修课,或与专业课和公共课、第二课堂等相结合,加强生活技能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渗透。
3.加强对生活技能课程的开发与推广
课程是能力培养的主要依托,科学合理的课程是有效教学和能力提升的关键。要深入分析生活技能各维度的内涵、外延,研究课程内容与有效教学方法,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探索和完善灵活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可根据生活技能10项能力分别设置课程模块和课时,并赋予相应学分。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取能力较弱的模块进行个性化学习。已开展生活技能教育试点的高职院校,可以搭建交流平台,集中力量共建、共享符合高职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并逐步向其他高职院校推广。
4.提升教师生活技能教育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教师对生活技能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生活技能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应更新知识和观念,认识到生活技能的重要性,并通过业务进修、实操培训和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等形式提升生活技能水平。在操作中,可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分模块进行教学,每位教师讲解10项生活技能中的一个或若干个模块的内容,不断提高生活技能教育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
[2]赵琼.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应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36):64-66.
[3]李玉静.上海共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建议 TVET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5-77.
[4]王默,范衍,苑大勇.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的人文主义回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72-77.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ife Skill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chools: Introduction and Guideline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 Skills Programmes[R].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7.
[7]阮清雄.越南高中生生活技能及其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8]Sakineh Mofrad, Kwan Foong Chee, Andrea Emmanuel Koh, and Ikechukwu Uba.Investigating Life Skills among Young Students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Vol. 3(3),210-212.
[9][18]Dr.K.Anuradha. Assessment of Life Skills Among Adolescents[J]. Home Science,Vol. 3(2),219-221.
[10]Sharma S.Measuring Life Skills of Adolescents in a Secondary School of Kathmandu: An Experience[J]. Kathmandu University Medical Journal, 2003, Vol. 1(3):170-176. [11]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著.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M].武怡堃,陈昉,韩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003-210.
[12]马前广.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调查及其教育引导对策[J].校园心理,2011(9):8-11.
[13]魏源.当代大学生同理心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8-79.
[14]洪岩璧.族群与教育不平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一项实证研究[J].社会,2010(2):45-73.
[15]伍远岳,谢伟琦.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48-51.
[1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手册(试用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张苹.大学生問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4):90-96.
[19]刘魁.创新意识与大学生决策能力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42-143.
[20]王艳,张郢,王玮,王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9-851.
[21]张梅,茹婧斐,印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及成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2-207.
[22]陈家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5.
[24]张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教育导刊,2010(1):60-63.
[25]沈汪兵,袁媛.创造性思维的社会文化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69-1180.
[2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27]刘晓峰.情绪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1-146.
[28]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293-296.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fe Skills
——Based on Survey on 10 Colleges in 7 Provinces
Li Nanjie, Ouyang Yuliang
Abstract A sample of 1118 college students was recruited from 10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7 provinces to fill out the questionnaire surre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fe skills.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l of the students had life skills scores above the mean, but most of them couldn’t be termed as having high leve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cored high in aspects of self-cogniti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pressure management, however, they had low level scores in emotion management, creative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sexes, specialties and enrollment sources. The suggestions are More researches on basic issues of life skills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y education competent authoriti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fe skilss education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s curriculum system. Meanwhile, relevant courses of life skill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romoted extensively, accompanying with elevating teachers’ ability of life skills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fe skill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fluence factor
Author Li Nanjie, lecturer Zhongsha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Zhougshan 528400); Ouyang Yuliang, researcher of Zhongsha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作者简介
李南杰(1985- ),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山,528400);欧阳育良(1964- ),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
201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高职学生生活技能教育研究”(201619Y40),主持人:尹绪忠
关键词 高职学生;生活技能;问卷调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4-0045-07
一、问题的提出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人们始终存在两种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加强学生继续发展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1]。这种“工具人”与“职业人”的争论,是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难问题之一。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不可避免存在着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2],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而轻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各国的教育重心已经转向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各种潜能,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达成“上海共识”,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向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转型”[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提出,要在当前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学习格局下重新思考教育,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4]。可见,“工具人”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已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习总书记的讲话对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应只关注眼前的实用技能,更应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教育奠定基础。这就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活技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在其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中提出,生活技能是指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该文件倡导通过生活技能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将生活技能划分为三个维度(认知与思考、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和十项技能(自我认知、做决定、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同理心、人际关系、有效沟通)[6]。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和UNESCO等积极响应,将“生活技能”视为青年人必学的基本知识,在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在儿基会资助下,我国于2014年在云南等6省市7所中职学校开展生活技能教育试点,但高职院校生活技能教育仍属空白。本课题组前期对3所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自我认知和有效沟通等生活技能方面能力较差,需要得到家庭和教育的帮助。
目前,各国对生活技能的研究聚集于生活技能的概念、分类和培训方法[7],对各类人群生活技能现状的研究较少。Sakineh Mofrad等人采用人口结构和生活技能发展量表,调查了500名马来西亚大一本科生的生活技能状况发现,被试在人际关系与沟通上得分最高(M=1.90),在自我发展(M=1.83)、问题解决与决策(M=1.82)及健康管理(M=1.80)上的得分依次降低,且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健康维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8]。印度学者Dr.K.Anuradha用生活技能自我评定量表调查了来自公立、私立和附属学院600名印度大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发现,印度大学生的生活技能较好,且在多个指标上存在性别差异[9]。
在我国,生活技能教育尚未普遍开展,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高职大学生生活技能的现状和特点,并为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运用《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对7省(自治区)10所高职院校1118名学生生活技能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安徽、广东、吉林、江苏、四川及湖北等7个省和自治区10所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时先由各校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动员,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填写。后续收回有效问卷1118份,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欧阳育良、袁勤勤、覃才尧编制的《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三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共计100个条目,涵盖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生活技能3个维度10项技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高于0.9,各项技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高于0.6,可靠性高,心理测量指标满意,可用于评价高职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分数越高,说明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越高。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结果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生生活技能总体状况
《高职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共100道题,每项能力各10道题,每题采用1~5五级计分,因此总分为500分,临界水平为300分;每项能力满分50分,临界水平为30分。高职生生活技能总体状况见表3。
可见,高职生生活技能总分和各项技能得分均高于临界水平,总体水平尚可。各项技能得分由高到低如下:自我认知>有效沟通>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同理心>做决定>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情绪管理。
由于缺乏常模比较,本研究对高职生生活技能总分和各项技能分按得分水平进行分组,并对不同组别进行频数分析。分组方法为:总分<300或技能分<30(即低于临界水平),记为“很差”;300≤总分<350或30≤技能分<35,记为“一般”;350≤总分<400或35≤技能分<40,记为“较好”;400≤总分<450或40≤技能分<45,记为“良好”;总分≥45或技能分>45,记为“优秀”,共分5个等级,每个等级的频数统计见表4。
从表4可见,高职生生活技能总分及各项技能分良好以上的人群比例不高,最高的是自我认知能力,良好以上人数达到总人数的18.4%;最低的是情绪管理能力,良好以上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4.7%。而在得分最低的各项技能中,占据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管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这几项中,均有超过1/4的高職生得分低于临界水平。
(二)高职生生活技能的统计结果及差异比较分析
1.性别差异
由表5可见,不同性别的高职生在生活技能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做决定(P<0.05)、问题解决(P<0.001)、批判性思维(P<0.05)、创造性思维(P<0.05)四项技能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这几项技能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由表6可见,不同年级高职生的生活技能差异不大,大一、大二学生在生活技能总分及各项技能上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
3.专业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高职生在生活技能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情绪管理、同理心和人际关系这三项技能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经管与社科类高职生在情绪管理能力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其他类专业学生(P<0.05)。经管与社科类高职生在同理心上得分显著高于制造与电子类和其他类高职生(P<0.05)。经管与社科类专业高职生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制造与电子类专业学生(P<0.001)。
4.生源差异
从表8可以看到,不同生源的高职生在生活技能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问题解决(P<0.05)、创造性思维(P<0.05)和同理心(P<0.05)三项技能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普招生在这三项技能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类学生。
5.民族差异
由表9可见,不同民族高职学生在生活技能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同理心技能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汉族学生在此技能上的得分要高于其他民族的学生。
6.户籍差异
由表10可见,不同户籍高职生在生活技能总分及各项技能上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
(三)讨论
1.总体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1118名学生,来自7省(自治区)10所高职院校,具有样本量大、专业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等特点。其中,院校地域分布涵盖了东北、东南、西南、中部四个地域;院校类型选取了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省示范校和普通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涵盖了经管与社科类、制造与电子类、艺术与创意类和其他类(农学、医学、药学)。由于国内相关研究缺乏,而国外相关研究多采用不同的生活技能维度编制问卷,研究结果之间的可比性差。因此,本研究将高职生生活技能总分及各项技能分按照相应得分段进行分组,并分析各组的频数分布情况,以反映高职生生活技能的总体现状。
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生活技能总分平均分为345.523,超过临界水平300分,整体水平尚可。其中,生活技能总体水平很差的高职生占总人数的11.4%,总体水平一般、较好、良好和优秀的分别占43.9%、35%、7.7%和0.5%。也就是说,整体生活技能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高职生有11.4%,绝大部分高职生(87.1%)的生活技能水平在平均线之上,但生活技能水平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只有8.3%。说明高职生总体生活水平有一定基础,但绝大部分高职生生活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高职生的生源有关。从调查对象的户籍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高职生多来自社会底层和农村家庭,且基本上是家族第一代大学生,其父母和家族长辈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多数重视子女在学业方面的教育而疏于对子女在情绪管理、问题解决等生活技能上的指导,这可能是高职生总体生活技能水平良好率偏低的重要原因。这一推论能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Sharma S对尼泊尔青少年的生活技能调查发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提高有着显著影响,家庭支持也是影响生活技能的重要因素[10]。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的一项持续了3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生活路径和人生影响最为深远。大部分获得好的早期照料的人发展较好[11]。
2.生活技能各项技能水平分析
从生活技能10项能力的得分来看,由高到低分别是:自我认知>有效沟通>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同理心>做决定>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情绪管理。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马前广曾对华东政法大学470名全日制本科生进行自我认知状况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认知总体状况良好,平均分为3.68分,高于临界值3分[12]。在本研究中,高职生自我认知平均分为35.854±5.098,位居各项技能平均分之首。其中,自我认知得分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86%,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8.4%,低于平均分的仅有14%,说明高职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较强,对自身评价也较为正面和积极。 同理心是一种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体察他人内心世界的心理品质。可以说,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而缺乏同理心是导致人际交往中存有误解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在本调查中,高职生同理心在平均分之上的有80.6%,同理心水平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1.0%,但仍有19.4%的高职生得分较低。这说明高职生仍有必要加强同理心的培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高职生的同理心还出现了专业、生源和民族的差异:经管与社科类学生的同理心得分均显著高于制造与电子类学生(P<0.05);普招生类高职生同理心得分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类学生(P<0.05);汉族学生在同理心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民族学生(P<0.05)。同理心在不同专业间的差异与他们的专业实际相符合,也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如魏源在调查436名大学生的同理心后发现,文科大学生较理科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同理心[13]。与理科学生更多偏向计算与理性思考不同,文科学生侧重于人文科学和艺术,在学习内容上更多涉及对人的认知与理解,使得他们在同理心上得到更多训练和提升。同理心在生源上出现差异的原因也与此类似:与普招生相比,中高职衔接的学生从中专开始就更多接触实践应用类的技术训练,对人文科学类知识的学习有所减少,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同理心上得分较低。同理心得分在不同民族上的差异原因则可能更复杂一些。有学者发现,城乡区隔、阶层不平等和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会造成不同民族的教育获得出现差异,少数民族学生总体教育水平落后于汉族学生[14]。当然,由于中高职衔接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的样本量偏少,对这两项结果的解释需要更为谨慎。
问题解决能力指个体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理解问题、描述问题、展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解决、交流解决方案6个阶段[15]。问题解决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8项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技能[16]。在本研究中,高职生的问题解决得分为33.968±5.171,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3.9%,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1.0%,但有超过25.8%的高职生问题解决能力很差。这与张苹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她发现,有超过四成的大学生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自己最应提升的品质或能力[17]。进一步分析,高职生问题解决能力还存在性别差异和生源差异,男生问题解决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01),普招生问题解决得分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学生(p<0.05)。在问题解决的性别差异上,这一结果与印度学者Dr.K.AnuradhaP的研究相一致,他发现,男生在问题解决和做决定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18]。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分析、推理和实践方面能力强于女生,而普招生则在分析、推理方面能力优于中高职衔接学生。这一推测得到了本研究中另一项结果的佐证——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项技能上,男生的表现同样优于女生(p<0.05);而普招生在创造性思维上得分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学生(p<0.05)。
做决定是指人们在充分掌握和分析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各种方案并进行评估,最终选出合理方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19]。在本研究中,高职生做决定能力的平均得分为34.405±5.178,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7.7%,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2.8%,但有超过1/5(21.0%)的高职生做决定能力很差。大学生的做决定能力不高是由历史和现实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做决定的能力未得到开发、培养和发展,更多是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处理各种问题。二是在受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缺乏做决定方面的训练。三是在进入大学后,缺乏合理的引导,容易在专业、职业等的选择上产生迷茫。在做決定的差异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王艳、张郢等人发现,男大学生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的现象要少于女生[20]。
批判性思维指自己在决定要相信什么或者要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和反思性思考[21]。调查显示,高职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分为33.748±5.200,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4.4%,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9.7%,但有超过1/4(25.6%)的高职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差。进一步分析,高职生在批判性思维上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这与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文化传统有关。我国家长教育子女的要求多是“听话”“乖巧”。这种家庭教育无异于在孩子内心种下“顺从”的种子,从而扼杀其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此外,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22]。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23]。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较好,独创性较差,变通性最差,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24]。本调查发现,高职生创造性思维总分34.015±5.470,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4.2%,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1.9%,但有超过1/4(25.8%)的高职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差。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性别和生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创造性思维的得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5),普招生显著高于中高职衔接学生(p<0.05)。沈汪兵等人指出,两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存在显著的行为和神经活动差异,女性长于发散思维,而男性长于聚合思维[25]。本调查中出现男性优势的结果,可能与量表中聚合思维方面的条目数较多有关。创造性思维在生源上的差异可能源于普招生接受了更扎实的基础教育,但受到样本量差异较大的影响,这一结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理压力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使人心理上产生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的紧张和不适[26]。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学会管理和应对压力是他们作为社会人的一项重要技能。本调查发现,高职生的压力管理平均得分35.267±5.258,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82.2%,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占14.6%,但有17.7%的高职生压力管理得分低于平均分。 情緒管理是一种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调控和对周围情境的识别和适度反映的能力[27]。本研究发现,高职生的情绪管理平均得分为33.049±4.276,在生活技能十项能力中排名最低,得分超过平均分的高职生占70.7%,其中良好以上的高职生仅占4.7%,但有接近三成(28.9%)的高职生情绪管理得分未达到平均水平。说明高职生整体情绪管理尚可,但水平参差不齐,对部分高职生需要多加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职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经管与社科类高职生在情绪管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专业的高职生(p<0.05)。这与张进辅等人的研究相一致[28],可能与经管与社科类高职生接受相对较多的人文教育有关。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高职大学生整体生活技能水平尚可,但绝大部分高职生生活技能有待提高。
2.高职生在生活技能10项能力上得分参差不齐,大多数高职生在自我认知、有效沟通、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上表现较好,但仍需加强对情绪管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做决定等能力的培养。
3.高职生的生活技能还存在性别、专业、生源和民族差异。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国际上的生活技能实践教育已经走过了30年,以生活技能为特征的社会心理能力提升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生生活技能教育在我国尚属空白和试点阶段,亟需加强和完善在基础理论、课程定位、教育原则、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生活技能教育的实施。
2.将生活技能教育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生活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生活技能等综合素质能力在高职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将生活技能教育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将相关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开设专门的公共课或选修课,或与专业课和公共课、第二课堂等相结合,加强生活技能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渗透。
3.加强对生活技能课程的开发与推广
课程是能力培养的主要依托,科学合理的课程是有效教学和能力提升的关键。要深入分析生活技能各维度的内涵、外延,研究课程内容与有效教学方法,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探索和完善灵活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可根据生活技能10项能力分别设置课程模块和课时,并赋予相应学分。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取能力较弱的模块进行个性化学习。已开展生活技能教育试点的高职院校,可以搭建交流平台,集中力量共建、共享符合高职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并逐步向其他高职院校推广。
4.提升教师生活技能教育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教师对生活技能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生活技能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应更新知识和观念,认识到生活技能的重要性,并通过业务进修、实操培训和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等形式提升生活技能水平。在操作中,可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分模块进行教学,每位教师讲解10项生活技能中的一个或若干个模块的内容,不断提高生活技能教育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
[2]赵琼.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应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36):64-66.
[3]李玉静.上海共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建议 TVET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5-77.
[4]王默,范衍,苑大勇.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的人文主义回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72-77.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ife Skill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chools: Introduction and Guideline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 Skills Programmes[R].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7.
[7]阮清雄.越南高中生生活技能及其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8]Sakineh Mofrad, Kwan Foong Chee, Andrea Emmanuel Koh, and Ikechukwu Uba.Investigating Life Skills among Young Students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Vol. 3(3),210-212.
[9][18]Dr.K.Anuradha. Assessment of Life Skills Among Adolescents[J]. Home Science,Vol. 3(2),219-221.
[10]Sharma S.Measuring Life Skills of Adolescents in a Secondary School of Kathmandu: An Experience[J]. Kathmandu University Medical Journal, 2003, Vol. 1(3):170-176. [11]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著.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M].武怡堃,陈昉,韩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003-210.
[12]马前广.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调查及其教育引导对策[J].校园心理,2011(9):8-11.
[13]魏源.当代大学生同理心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8-79.
[14]洪岩璧.族群与教育不平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一项实证研究[J].社会,2010(2):45-73.
[15]伍远岳,谢伟琦.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48-51.
[1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手册(试用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张苹.大学生問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4):90-96.
[19]刘魁.创新意识与大学生决策能力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42-143.
[20]王艳,张郢,王玮,王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9-851.
[21]张梅,茹婧斐,印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及成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2-207.
[22]陈家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5.
[24]张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教育导刊,2010(1):60-63.
[25]沈汪兵,袁媛.创造性思维的社会文化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69-1180.
[2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27]刘晓峰.情绪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1-146.
[28]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293-296.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fe Skills
——Based on Survey on 10 Colleges in 7 Provinces
Li Nanjie, Ouyang Yuliang
Abstract A sample of 1118 college students was recruited from 10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7 provinces to fill out the questionnaire surre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fe skills.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l of the students had life skills scores above the mean, but most of them couldn’t be termed as having high leve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cored high in aspects of self-cogniti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pressure management, however, they had low level scores in emotion management, creative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sexes, specialties and enrollment sources. The suggestions are More researches on basic issues of life skills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y education competent authoriti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fe skilss education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s curriculum system. Meanwhile, relevant courses of life skill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romoted extensively, accompanying with elevating teachers’ ability of life skills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fe skill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fluence factor
Author Li Nanjie, lecturer Zhongsha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Zhougshan 528400); Ouyang Yuliang, researcher of Zhongsha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作者简介
李南杰(1985- ),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山,528400);欧阳育良(1964- ),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
201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高职学生生活技能教育研究”(201619Y40),主持人:尹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