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语文能力中重要的一块是阅读能力,语感教学直接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连,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基础,学生势必在阅读中会遇到诸如断句、把握作者情感等方面的麻烦,如果有了这些麻烦,学生一定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果有了阅读障碍,试问多少美文将与之失之交臂,所以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应将之摆到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要建立好的语言环境,为接触高层次的语言知识创造条件。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不仅仅只是语言学习材料,也不仅仅只是学习环境,理想的语言环境最好是能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在内的所有的天地,要让学习者被优秀的语言材料所包围,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不只是一个学习者,更是语言的感受者和实践者,让他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事实证明:出于学习目的不自觉的学习和出于学习目的自觉的学习相比较,学习者心理上压力小、焦虑情绪较低,需要的毅力、意志力因素要小得多,因而学习过程更轻松快乐一些。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
当然,除了优秀的语言材料之外,语文老师是最佳的语言环境的创建者,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学生对语文老师的语言更注意,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模仿会更多一些,一个有强烈的创建语言环境意识的语文老师,必定会努力提高修养,在知识、思想、情感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并且自身就应该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不仅要积极展示自身潜力中的学识修养和语言才华,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
(二)加强吟咏,反复诵读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巴金先生也曾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和训练语感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诵读的策略,要通过朗读、默读、赛读、范读、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调的流畅,义的内涵,表达的确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三)教师示范,体验语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课文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 有人向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请教教好语文的诀窍,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迁移表达,灵活运用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书面写作训练方面,如在教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写到:“我们家乡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参天大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 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自己亲眼所见中那千姿百态的树描写得惟妙惟肖。
(五)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明锐,不能但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总之,语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版
[2]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亚英 《叶圣陶论语感》
作者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校
(一)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要建立好的语言环境,为接触高层次的语言知识创造条件。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不仅仅只是语言学习材料,也不仅仅只是学习环境,理想的语言环境最好是能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在内的所有的天地,要让学习者被优秀的语言材料所包围,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不只是一个学习者,更是语言的感受者和实践者,让他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事实证明:出于学习目的不自觉的学习和出于学习目的自觉的学习相比较,学习者心理上压力小、焦虑情绪较低,需要的毅力、意志力因素要小得多,因而学习过程更轻松快乐一些。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
当然,除了优秀的语言材料之外,语文老师是最佳的语言环境的创建者,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学生对语文老师的语言更注意,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模仿会更多一些,一个有强烈的创建语言环境意识的语文老师,必定会努力提高修养,在知识、思想、情感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并且自身就应该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不仅要积极展示自身潜力中的学识修养和语言才华,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
(二)加强吟咏,反复诵读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巴金先生也曾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和训练语感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诵读的策略,要通过朗读、默读、赛读、范读、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调的流畅,义的内涵,表达的确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三)教师示范,体验语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课文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 有人向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请教教好语文的诀窍,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迁移表达,灵活运用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书面写作训练方面,如在教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写到:“我们家乡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参天大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 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自己亲眼所见中那千姿百态的树描写得惟妙惟肖。
(五)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明锐,不能但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总之,语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版
[2]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亚英 《叶圣陶论语感》
作者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