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读是语文指导中最原始的手段,范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通过教师优秀的示范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就像是一把钥匙,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范读中体现出来,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一、重视自由朗读的情感交流体验
自由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手段,目的就在与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很多时候都会安排在新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很多自由朗读,学生各自读完了课文,教师习惯性地叫几个学生谈谈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立马就进入了教师自己预设的教学步骤里了。我们很重视读的“初”体验,在自由朗读完毕后,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圈子里大胆地交流,教师也和他们一起交流分享,教师的“放手”会让学生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收获。
像《北风与小鱼》《小河与青草》《狐狸和乌鸦》等一些精美的童话和寓言故事,趣味性强,感情色彩浓厚,很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范读。教师通过准确朗读,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等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和情趣。
二、声情并茂范读,主动融进语境
一个语文教师,要喜爱范读,并具有一定的范读水平,才能把学生领进热爱读书,热爱范读的王国。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很难把文章范读得有声有色,更调动不起学生的激情;而一个文学素养很高,表达能力很强的教师一开始范读课文便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把他们带到文中所描绘的境界中去领略美、感受美和欣赏美。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比前者好,这是不容质疑的。
最佳的范读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学生情感的表现,是受周围环境气氛和本身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阅读教学中的范读训练,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创设情境。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范读兴趣,调动其范读情感,还能引发他们的想象,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通过自身的声音、表情和动作能将学生带入一份特定的审美情境,使课文内容化虚为实,让学生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审美内涵,从理解课文入手,自己先要具体地感受课文中的情境,对每篇课文自己都反复范读,对速度、重音、停顿,乃至体态语言等技巧都作恰当的处理,力求读得声情并茂,以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范读兴趣。
三、“圈读”指导,点“字”成金
何谓“圈读”?圈点阅读法是也。小学生三年级开始学习做笔记,到了四五年级,就开始学习做批注笔记了,也就是学会在读文章的时候把握关键的段落,关键的词语,用一定的符号标画出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圈,即用符号标画,点,就是写自己的体会。阅读教学在这个时候就要非常关注学生的批注是否落实,教会学生如何“分辨”文章中可圈可点之处。一是中心段,可以联系上下文写出很多感受;二是特别优美的修辞手法,语言美也可以好好品悟;三是引人深思的对话,或场景,细节描写,值得细细品味。关键的句段里,还有关键的词语,教师如果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那么,可以点“字”成金。
点“字”成金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学生只有进入语言文字中,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才能深刻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从而对语言的语境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春联》“雨润万朵花”一句时,引导学生品味“润”字:这个词还能换成别的什么字眼?读读对联,体会“润”的感觉,再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副对联。学生通过比较品读,感受到了词语的精当、形象和韵味。
四、准确把握范读的轻重缓急
对于课堂上的读,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上学生的琅琅书声多了,教师的一言堂少了。不过,要注意的还是读的“度”和“量”。教师要在合适的时候安排学生阅读,灵活地运用多种读的方式,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毕竟还只是小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实在有限,读多少合适,怎么读合适都是教师设计教学时要考虑的问题。至于阅读的“量”,这里还要谈谈课外的延伸阅读。语文教师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语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语文学习无处不有。看小说、看报纸、看电视、看文艺演出等等,甚至街头的标语、广告、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处处留心皆学问,驾驭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五、结论
出色的范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重视教师的范读,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诵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教师的范读就像是一把钥匙,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现出来,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薛峰林,范读,重拾的记忆——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范读的运用时机,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第10期
[2]王秀敏,谈谈小学教师范读课文的必要性,才智 2010年第23期
[3]高玲,语文教学范读现状及对策,广西教育 2010年第1期
[4]苏嫒敏,浅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正确范读,新课程 2009/0年第7期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一、重视自由朗读的情感交流体验
自由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手段,目的就在与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很多时候都会安排在新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很多自由朗读,学生各自读完了课文,教师习惯性地叫几个学生谈谈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立马就进入了教师自己预设的教学步骤里了。我们很重视读的“初”体验,在自由朗读完毕后,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圈子里大胆地交流,教师也和他们一起交流分享,教师的“放手”会让学生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收获。
像《北风与小鱼》《小河与青草》《狐狸和乌鸦》等一些精美的童话和寓言故事,趣味性强,感情色彩浓厚,很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范读。教师通过准确朗读,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等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和情趣。
二、声情并茂范读,主动融进语境
一个语文教师,要喜爱范读,并具有一定的范读水平,才能把学生领进热爱读书,热爱范读的王国。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很难把文章范读得有声有色,更调动不起学生的激情;而一个文学素养很高,表达能力很强的教师一开始范读课文便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把他们带到文中所描绘的境界中去领略美、感受美和欣赏美。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比前者好,这是不容质疑的。
最佳的范读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学生情感的表现,是受周围环境气氛和本身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阅读教学中的范读训练,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创设情境。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范读兴趣,调动其范读情感,还能引发他们的想象,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通过自身的声音、表情和动作能将学生带入一份特定的审美情境,使课文内容化虚为实,让学生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审美内涵,从理解课文入手,自己先要具体地感受课文中的情境,对每篇课文自己都反复范读,对速度、重音、停顿,乃至体态语言等技巧都作恰当的处理,力求读得声情并茂,以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范读兴趣。
三、“圈读”指导,点“字”成金
何谓“圈读”?圈点阅读法是也。小学生三年级开始学习做笔记,到了四五年级,就开始学习做批注笔记了,也就是学会在读文章的时候把握关键的段落,关键的词语,用一定的符号标画出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圈,即用符号标画,点,就是写自己的体会。阅读教学在这个时候就要非常关注学生的批注是否落实,教会学生如何“分辨”文章中可圈可点之处。一是中心段,可以联系上下文写出很多感受;二是特别优美的修辞手法,语言美也可以好好品悟;三是引人深思的对话,或场景,细节描写,值得细细品味。关键的句段里,还有关键的词语,教师如果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那么,可以点“字”成金。
点“字”成金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学生只有进入语言文字中,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才能深刻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从而对语言的语境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春联》“雨润万朵花”一句时,引导学生品味“润”字:这个词还能换成别的什么字眼?读读对联,体会“润”的感觉,再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副对联。学生通过比较品读,感受到了词语的精当、形象和韵味。
四、准确把握范读的轻重缓急
对于课堂上的读,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上学生的琅琅书声多了,教师的一言堂少了。不过,要注意的还是读的“度”和“量”。教师要在合适的时候安排学生阅读,灵活地运用多种读的方式,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毕竟还只是小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实在有限,读多少合适,怎么读合适都是教师设计教学时要考虑的问题。至于阅读的“量”,这里还要谈谈课外的延伸阅读。语文教师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语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语文学习无处不有。看小说、看报纸、看电视、看文艺演出等等,甚至街头的标语、广告、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处处留心皆学问,驾驭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五、结论
出色的范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重视教师的范读,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诵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教师的范读就像是一把钥匙,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现出来,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薛峰林,范读,重拾的记忆——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范读的运用时机,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第10期
[2]王秀敏,谈谈小学教师范读课文的必要性,才智 2010年第23期
[3]高玲,语文教学范读现状及对策,广西教育 2010年第1期
[4]苏嫒敏,浅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正确范读,新课程 2009/0年第7期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