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文昌阁,感悟传统文化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大年初一,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我们总会登上环县西山文昌阁,怀着无比崇敬心情,瞻仰“万世师表”孔子圣像,感悟圣人精神风范,接受传统文化洗礼。
  清晨,徒步穿越寓意“平步青云”的环江“步云桥”,沿着水泥台阶拾级而上。行至“润物亭”小息片刻,抿一口随身带的庙儿沟泉水,环视四周,成片的树木虽然失去了暖日的葱茏,但依然挺拔傲立,接受严寒考验,迎接春天到來。最是那松柏树,不畏大雪压顶,挺着脊梁,披着绿装,泰然自若地立于天地之间。品味着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精神为之一振。
  用脚丈量千余台阶到山顶,站在八卦台前凝望,“文光射斗”牌坊上“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鲤鱼跳龙门”的吉祥浮雕,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默默朗诵“万壑吹嘘扬西山爽气,千峰造势长北地精神”、“环水长流通四渎,文昌高耸接三台”的楹联,深感神清气爽。
  进入大院,站立状元桥上展望,文昌阁坐北向南,青瓦红墙,斗拱上翘,檐牙高啄,球形盖顶,高耸入云。左右有钟鼓二楼,敲钟击鼓,钟鼓声声意幽幽,似有警觉醒悟之感。
  瞻仰文昌阁的游人络绎不绝,有精神矍铄的老年人,有意气风发的中青年,有天真无邪的小花朵。个个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恭敬点燃高香,插在文昌阁门前大香炉里,寄托了他们美好的祝愿。一缕青烟袅袅升起,随着风儿把人们的期盼带到了神秘的天宫。
  进入文昌阁一楼,大殿正中竖立一尊孔子铜像,他身材魁梧、英俊慈祥、气度儒雅,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使人顿生万般崇敬。铜像前,莘莘学子虔诚叩拜,默默许愿。我们不敢怠慢,在心境缓缓回归宁静那一刻,不由自主地融入膜拜队列之中,接受“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名言绝句熏陶。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有孔庙2000多座,分布在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诸多国家,中国就有1600多座。它蕴含着人们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体现了人们对孔子的无比崇敬。
  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创立的儒学存活了几千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文化感、道德感,他推崇“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价值观,拓宽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涵,规范了炎黄子孙的言行举止,造就了温良忠厚、礼貌友善、刻苦认真的民族气质,使泱泱中华成为地球上的礼仪之邦。
  孔子是仁人,智者,勇者,圣人。他的儒家思想如一盏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华夏文明的视野,给后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随着游人脚步,登上文昌阁五楼。扶栏远眺:连绵不断的高山大川,一望无际的沟壑残原,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还有那古朴沧桑的战国秦长城、萧关古道、灵武古台、宋代砖塔、明代老城和绿树成荫的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尽收眼底。
  巍巍文昌阁,环县不朽的地标建筑。至圣孔夫子,心目中永恒的精神风范!
其他文献
乡村仪式歌谣主要是在举行某种活动仪式时所唱的歌谣。如建盖新房、婚庆、丧事、传统节日等。以歌唱的形式来表示祝愿、庆贺、祈福、赞美、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或表示惋惜哀悼。  盖新房。《点梁歌》:“小小红公鸡,身穿一身红毛衣。不是我要你,是魯班师傅要你做点梁鸡。左点青龙龙抬头,辈辈儿孙要封侯;右点青龙龙摆尾,辈辈儿孙有出息;中点龙腰龙翻身,龙头龙尾一齐起。”此歌谣由建房的掌墨的木匠师傅来念,木匠师傅右手拿
期刊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我每每诵读伟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其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升腾起一种重振旗鼓、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其实,初识贵州娄山关,还是源于40多年前上初中时语文老师的品读。  据《遵义志》记载: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
期刊
“娘,小满麦子怎么还不满银?”小梅仰着稚气还未脱的小脸问娘。  妹妹小梅五六岁年龄,她不懂什么是“小满”?小满了麦子怎么还没满仁?她只是在一旁听大人们在讨论,突然插话问到。在麦地里忙着套种玉米的人都笑了。  “麦熟不过三晌”,小满过后转眼就到了芒种。焦黄的麦穗头儿停止了她的摆动,娇滴滴地低下了头。喜欢撒欢的风儿也被这热辣辣的太阳晒得跑不动了,傻傻地僵在了那儿。  鲁北的平原上,一往无际金黄黄的麦田
期刊
二零一六年四月,正是玉兰花开的时候,父亲查出了肺癌晚期。  二零一七年四月,父亲去世三个月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又回到了老家,还没有到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满枝头盛开的玉兰花和闻到了随风飘来的阵阵清香。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  这棵玉兰树是父亲二十年前亲手栽植的,从一棵手指粗的小树苗长到今天碗口粗的大树。  我随手拿出手机拍了个照并附上一首经我稍微改动的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期刊
我的江湖很简单,简言之:生死。拉长一点,从我记事到现在,活着;今后,更简单,慢慢变老,然后死去。  有人和我谈及江湖,我说我从不工作的那天就算是退出江湖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江湖了。  我收紧自己,就是想认真想想自己,看看自己,不然,你们看不见我时,我也看不见自己了。  有人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过得自在逍遥,有人在生活中生不如死,仅仅活着。  江湖去了,我就能睡到自然醒,不浪费自在的生命
期刊
多年前,为了照顾我爹,我便搬到了城市边沿的、半似农村半似小镇的地方居住。在三楼卧室、书房东窗口,我的目光稍稍向下一斜,就可看到邻家大叔大婶的猪圈,而且那里的一切动静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在印象中,每天鸡叫三遍、离天亮还有两个钟头的时候,大叔大婶就会趁黑摸进猪圈旁的简易伙房,默契配合,做着发出“剁剁剁、当当当”声音的活计,奏响了养猪交响曲,为十几头“哄哄哄”的猪准备一天的吃食。他俩的劳作习惯,自我来
期刊
永丰川,洛河边  东岸塬下沟相连  沟壑里,村子多  出门就要去爬坡  无水旱,下雨涝  沟沟茆茆水乱跑  种麦子,种谷子  祖祖辈辈刨黄土  ……  这首民谣唱的正是我的故乡,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党家沟。它静静地隐没于沟壑之中,淡然地存在着,不与人争风,不与物争艳,恬然、幽静。  民谣唱出了家乡的贫瘠,唱出了祖辈的艰辛,也唱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坚韧。风吹日晒,面朝黄土的父老乡亲,就宛如一排排的树皮皲
期刊
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故事。  “环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关于建造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大户姑姑和侄女修行多年,在成仙前想为民间办一件好事。她们谋划了一番,决定在陇东一带建两座塔,姑姑建环县塔,侄女建肖金塔。还约定从天黑开始建造,鸡叫前建成,一同升天成仙。姑姑手脚灵快,鸡还没叫就建成了环县塔。她等到鸡叫还不见侄女到来,便驾云升天。这时侄女建造的肖金塔还没有封顶,她望见姑姑已升天,就放弃建造,
期刊
在时光深处翻阅流年,浙江就是一幅温馨雅致的水墨丹青。  一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嘉兴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  杭州三
期刊
我生在庄子峁。我平凡的人生就像黄土高原上和庄子峁一样的山峦和沟壑,普通、沧桑,连绵不断。每一天迎来的每一寸阳光都那么炽烈,每一寸月光都那么柔和。在这块土地上,黄土高原就像母亲一样,把无数个庄子峁紧紧地裹在怀里,每一道车辙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每每看到庄子峁的名字,每每听到有人说起庄子峁,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激动,那是我的家,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我闭上眼睛都能看到庄子峁,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