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峁写意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tc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花红树绿,草木葱茏。好友清湘约我去庄子峁看鲜明老家新建的生态农庄。
  早晨自驾车从环县县城出发,沿国道211线向北二十公里上山。车子沿着绸带般乡村柏油路行驶,绕过几座山头后,车窗外山梁云端里,一块块紫花苜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给残原山坡平添了无限生机。这就是洪德镇耿塬畔村庄子峁。
  走近庄子峁,路上遇到拉砖的卡车、拉水的罐车、铺路的铲车、三轮农用车,压路车往来不断,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着,有的砌护坡,有的种花,有的浇水……不远处几座新庄院红瓦白墙,门前树枝上不时传来喜鹊“喳喳”报喜声。步履砂砾路上,在徐徐清风中领略到了乡村小景的惬意。
  还在欣赏,偶遇单位驻耿塬畔村帮扶工作队长杨亚平。他说:“我在这里已驻村3年了。耿塬畔村是全省梯田种苜蓿示范点,全村种了1万亩。2018年,种植户与环县荟荣草业公司签订了上门收购合同,每亩苜蓿纯收入700元。2019年苜蓿收购价涨了,种植户收入更高。去年6月,庆阳市还在这里召开了紫花苜蓿现场观摩会。这个村建档贫困户大多是靠种苜蓿养羊致富的。”
  跟着杨亚平的脚步,我们向杨志奎家走近。在院子外边,我看到两座标准化羊棚,一座圈黑山羊,一座圈绵羊。羊儿沿着几个丈余的铁槽一溜儿摆开,津津有味地吃草料。杨志奎看见我们,放下添草的背篼,迎上来打招呼。他中等个儿,瘦身板,黝黑脸庞,眼神明亮。握手时我感觉到他满手老茧,刺刺的,暖暖的。当我问及他收入时,他笑微微地说:“我家主要靠种苜蓿养羊挣钱,这圈里共119只山羊,27只绵羊,一年能收入3万多,卖苜蓿草收入1万多,我家3口人,是建档贫困户,去年就脱贫了。”
  接着我们到了杨志熙家。宽敞的罗圈庄院,砖崖面,光线明亮,干净整洁。5孔砖箍窑洞,3间砖瓦房,5间彩钢房,布局合理。大门外一角建有羊棚、牛棚和一处砖混旱厕。羊棚里圈几十只绵羊,牛棚里拴着两头牛。
  中间一孔窑洞是客厅,彩电、冰箱、茶几、沙发一应俱全,正堂张贴着毛主席和习总书记肖像。杨志熙一边沏茶一边说:“我原在洪德中心小学当校长,退休后和老婆种苜蓿,养羊养牛,有了收入,修了地方,硬化了院落,日子也过好了。”
  杨亚平接着说:“这个村有4个养羊合作社,4000多只羊,养羊最多的有李红国、王克贵、杨志奎等10多户,最近村上还新建了湖羊养殖合作社,今年计划养羊8000只。”
  听着杨亚平的介绍,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儿时。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经常替父亲给生产队放羊,那时生活苦焦,我觉得羊全身都是宝,羊毛能擀毡,羊皮能做皮袄,羊粪是上等肥料,羊肉是最美佳肴。1973年,我家生活异常困难,母亲生下小妹没有奶水,小妹饿得啼哭不止,父亲打听到几十里外表兄家有一只奶山羊,就用自家一只绵羊换了回来,奶山羊救了妹妹的命。为使奶山羊有奶,我和弟弟每天放学后上山割草,精心喂养。妹妹记事后,我们都笑着说她有一个“羊妈妈”。由此,我对羊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不愿看到羊被宰杀……
  不觉到了吃午饭时候,鲜明带我们去他七奶奶家。七奶奶快70岁了,却手脚麻利,茶饭很好。荞麦凉粉、洋芋柔柔、炸粘面、炒羊肉、土猪肉、鸡蛋煎饼,还有黄米稠酒,做了好多样。我们边吃边聊。鲜明快人快语,他简单介绍了庄子峁生态农庄建设情况,说要投资3000万元,建成环县首家乡村旅游景点。最近他一直守在工地,修路,栽樹,种花,布展厅,忙得不亦乐乎。
  饭后稍作休息,鲜明带着我们看了商用玫瑰园。他说,这个园有十几个玫瑰品种,现在花还小,一个多月就能上市,在环县是第一家。接着他还带我们看了雪松、刺柏、云杉、银杏、红花槐、五角枫、白蜡等在北方不易成活的树木。
  返回路上,我抬头望,天好蓝,蓝得像一块硕大的蓝宝石。云好白,白得像一群撒在蓝宝石上的羊群。庄子峁好美,美出了农民奔小康的精气神。
其他文献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我每每诵读伟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其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升腾起一种重振旗鼓、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其实,初识贵州娄山关,还是源于40多年前上初中时语文老师的品读。  据《遵义志》记载: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
期刊
“娘,小满麦子怎么还不满银?”小梅仰着稚气还未脱的小脸问娘。  妹妹小梅五六岁年龄,她不懂什么是“小满”?小满了麦子怎么还没满仁?她只是在一旁听大人们在讨论,突然插话问到。在麦地里忙着套种玉米的人都笑了。  “麦熟不过三晌”,小满过后转眼就到了芒种。焦黄的麦穗头儿停止了她的摆动,娇滴滴地低下了头。喜欢撒欢的风儿也被这热辣辣的太阳晒得跑不动了,傻傻地僵在了那儿。  鲁北的平原上,一往无际金黄黄的麦田
期刊
二零一六年四月,正是玉兰花开的时候,父亲查出了肺癌晚期。  二零一七年四月,父亲去世三个月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又回到了老家,还没有到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满枝头盛开的玉兰花和闻到了随风飘来的阵阵清香。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  这棵玉兰树是父亲二十年前亲手栽植的,从一棵手指粗的小树苗长到今天碗口粗的大树。  我随手拿出手机拍了个照并附上一首经我稍微改动的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期刊
我的江湖很简单,简言之:生死。拉长一点,从我记事到现在,活着;今后,更简单,慢慢变老,然后死去。  有人和我谈及江湖,我说我从不工作的那天就算是退出江湖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江湖了。  我收紧自己,就是想认真想想自己,看看自己,不然,你们看不见我时,我也看不见自己了。  有人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过得自在逍遥,有人在生活中生不如死,仅仅活着。  江湖去了,我就能睡到自然醒,不浪费自在的生命
期刊
多年前,为了照顾我爹,我便搬到了城市边沿的、半似农村半似小镇的地方居住。在三楼卧室、书房东窗口,我的目光稍稍向下一斜,就可看到邻家大叔大婶的猪圈,而且那里的一切动静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在印象中,每天鸡叫三遍、离天亮还有两个钟头的时候,大叔大婶就会趁黑摸进猪圈旁的简易伙房,默契配合,做着发出“剁剁剁、当当当”声音的活计,奏响了养猪交响曲,为十几头“哄哄哄”的猪准备一天的吃食。他俩的劳作习惯,自我来
期刊
永丰川,洛河边  东岸塬下沟相连  沟壑里,村子多  出门就要去爬坡  无水旱,下雨涝  沟沟茆茆水乱跑  种麦子,种谷子  祖祖辈辈刨黄土  ……  这首民谣唱的正是我的故乡,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党家沟。它静静地隐没于沟壑之中,淡然地存在着,不与人争风,不与物争艳,恬然、幽静。  民谣唱出了家乡的贫瘠,唱出了祖辈的艰辛,也唱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坚韧。风吹日晒,面朝黄土的父老乡亲,就宛如一排排的树皮皲
期刊
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故事。  “环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关于建造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大户姑姑和侄女修行多年,在成仙前想为民间办一件好事。她们谋划了一番,决定在陇东一带建两座塔,姑姑建环县塔,侄女建肖金塔。还约定从天黑开始建造,鸡叫前建成,一同升天成仙。姑姑手脚灵快,鸡还没叫就建成了环县塔。她等到鸡叫还不见侄女到来,便驾云升天。这时侄女建造的肖金塔还没有封顶,她望见姑姑已升天,就放弃建造,
期刊
在时光深处翻阅流年,浙江就是一幅温馨雅致的水墨丹青。  一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嘉兴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  杭州三
期刊
我生在庄子峁。我平凡的人生就像黄土高原上和庄子峁一样的山峦和沟壑,普通、沧桑,连绵不断。每一天迎来的每一寸阳光都那么炽烈,每一寸月光都那么柔和。在这块土地上,黄土高原就像母亲一样,把无数个庄子峁紧紧地裹在怀里,每一道车辙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每每看到庄子峁的名字,每每听到有人说起庄子峁,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激动,那是我的家,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我闭上眼睛都能看到庄子峁,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
期刊
每年大年初一,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我们总会登上环县西山文昌阁,怀着无比崇敬心情,瞻仰“万世师表”孔子圣像,感悟圣人精神风范,接受传统文化洗礼。  清晨,徒步穿越寓意“平步青云”的环江“步云桥”,沿着水泥台阶拾级而上。行至“润物亭”小息片刻,抿一口随身带的庙儿沟泉水,环视四周,成片的树木虽然失去了暖日的葱茏,但依然挺拔傲立,接受严寒考验,迎接春天到來。最是那松柏树,不畏大雪压顶,挺着脊梁,披着绿装,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