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zhong12m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小聚,朋友清湘说:父亲家法严厉,说一不二,他都当了乡党委书记,回老家父亲不发话不敢上炕。母亲慈祥贤惠,善解人意,她的一个笑容都让人感到无比温暖。接着他又讲了一串严父慈母的往事。听了他的故事,我好似回到了慈母身边,仿佛她在呼唤我的乳名。
  母亲很小就没了爹娘,是舅父领养大的。那年月,穷人家孩子早当家,母亲还是个半大娃娃就开始干农活。夏天,早上挖一筐猪草,摘一筐黄花。午饭后便赶着羊群出山放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乎没人替换。一天,她在大山上遇到了狼,心里十分害怕,无奈就用棍子敲打羊铲高声呼喊,给自己壮胆。狼看到她是个孩子,没有一点恐惧,径直向羊群扑来。危险时刻,不远处随大叔牧羊的黑狗闻声赶到,撵走了狼,母亲有惊无险。冬天,她仍闲不了,除了放羊还要干垫圈、喂猪、扫院子的家务。就这样,自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个性。
  那时农村盛行早婚,母亲15岁就嫁给了与她同龄的父亲,还是个娃娃的她便挑起了家庭主妇的重担。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除了下地干农活外,把家里家外打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久,农村实行了合作化,农民靠挣工分分粮分钱。母亲为养家糊口,自然成了生产队的叮当劳力,经常和强壮男人一样,参加打坝、修梯田、耕地等重体力劳动。只因她勤劳好强,干活卖力,多次荣获大、小队“劳动模范”的奖励,1958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农村少有的女党员。
  时隔不久,我们姊妹相继出生,14口的大家庭,人多嘴多劳力少,吃饭已成了大问题。母亲作为一家掌勺把子的主妇,饭多了还能勉强吃饱,饭少了要先保证公公、婆婆,接着是父亲和几个叔父,分配到我们姊妹已无多少,到了她跟前只能喝点汤充饥。我有时看不过,就嘟囔着说:妈,咱们这家也太大了,还不如分家自己过。母亲听到这话嘴都气青了,她吼着:你小小年级,咋能想出这些怪主意来,没有你爷哪有你大,没有你大哪有你们,你几个叔叔现在还小,过上几年就能挺住事了。你把事看远些,这富没苗穷没根,人最重要……我听了吓得吐了吐舌头,赶紧给母亲赔情道歉。
  父亲个性孤僻,不善言谈,虽念过小学,当过大队干部,但平时与子女很少交流,家里的心也相对操得少。而母亲恰恰相反,外向活泼,善解人意,她虽然不识字,却能把人情世故讲得头头是道,家里大事小事都能看到,大心小心都能操到。我们闲了都围着她转悠,听她讲善恶故事,讲做人道理。她说:人不认字,就是个睁眼瞎子。因而,她面对连肚子都吃不饱的现实,依然帮我们兄弟上学。大哥聰明,母亲一看是个念书的料,就千方百计凑学费,让他一步一步考上了大学,走出山沟,参加了工作。二哥刚直,母亲送他参了军。我自小懂事,看到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帮大哥一个学生都有困难。于是说服了母亲,辍学回家学了手艺。
  母亲平日里很爱我们,但管教十分严厉。他说:人不管日子过得咋样,要活得正正统统,本本分分。记得那年大哥上了大学,暑假回家似乎对农村有点不习惯,指着家里的窑洞说是“黑洞洞”。母亲让他看爷爷、奶奶去,他鼻子一皱,说爷爷、奶奶住的窑洞有异味。母亲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骂道:你这个败家子,出门才混了几天都看不起咱们这个家了,你滚!母亲边骂边顺手操起院子一根红柳木棍要打大哥。大哥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母亲追了一程才放手。
  ……
  多年来,母亲就这样以个人的魅力和良好的家教,激励着我们健康成长。现在她已八十多岁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一有空就坐在老家土炕上,听她讲人情世故,看她布满皱纹脸上灿烂的笑脸,心里无比畅快。
其他文献
“娘,小满麦子怎么还不满银?”小梅仰着稚气还未脱的小脸问娘。  妹妹小梅五六岁年龄,她不懂什么是“小满”?小满了麦子怎么还没满仁?她只是在一旁听大人们在讨论,突然插话问到。在麦地里忙着套种玉米的人都笑了。  “麦熟不过三晌”,小满过后转眼就到了芒种。焦黄的麦穗头儿停止了她的摆动,娇滴滴地低下了头。喜欢撒欢的风儿也被这热辣辣的太阳晒得跑不动了,傻傻地僵在了那儿。  鲁北的平原上,一往无际金黄黄的麦田
期刊
二零一六年四月,正是玉兰花开的时候,父亲查出了肺癌晚期。  二零一七年四月,父亲去世三个月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又回到了老家,还没有到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满枝头盛开的玉兰花和闻到了随风飘来的阵阵清香。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  这棵玉兰树是父亲二十年前亲手栽植的,从一棵手指粗的小树苗长到今天碗口粗的大树。  我随手拿出手机拍了个照并附上一首经我稍微改动的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期刊
我的江湖很简单,简言之:生死。拉长一点,从我记事到现在,活着;今后,更简单,慢慢变老,然后死去。  有人和我谈及江湖,我说我从不工作的那天就算是退出江湖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江湖了。  我收紧自己,就是想认真想想自己,看看自己,不然,你们看不见我时,我也看不见自己了。  有人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过得自在逍遥,有人在生活中生不如死,仅仅活着。  江湖去了,我就能睡到自然醒,不浪费自在的生命
期刊
多年前,为了照顾我爹,我便搬到了城市边沿的、半似农村半似小镇的地方居住。在三楼卧室、书房东窗口,我的目光稍稍向下一斜,就可看到邻家大叔大婶的猪圈,而且那里的一切动静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在印象中,每天鸡叫三遍、离天亮还有两个钟头的时候,大叔大婶就会趁黑摸进猪圈旁的简易伙房,默契配合,做着发出“剁剁剁、当当当”声音的活计,奏响了养猪交响曲,为十几头“哄哄哄”的猪准备一天的吃食。他俩的劳作习惯,自我来
期刊
永丰川,洛河边  东岸塬下沟相连  沟壑里,村子多  出门就要去爬坡  无水旱,下雨涝  沟沟茆茆水乱跑  种麦子,种谷子  祖祖辈辈刨黄土  ……  这首民谣唱的正是我的故乡,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党家沟。它静静地隐没于沟壑之中,淡然地存在着,不与人争风,不与物争艳,恬然、幽静。  民谣唱出了家乡的贫瘠,唱出了祖辈的艰辛,也唱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坚韧。风吹日晒,面朝黄土的父老乡亲,就宛如一排排的树皮皲
期刊
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故事。  “环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关于建造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大户姑姑和侄女修行多年,在成仙前想为民间办一件好事。她们谋划了一番,决定在陇东一带建两座塔,姑姑建环县塔,侄女建肖金塔。还约定从天黑开始建造,鸡叫前建成,一同升天成仙。姑姑手脚灵快,鸡还没叫就建成了环县塔。她等到鸡叫还不见侄女到来,便驾云升天。这时侄女建造的肖金塔还没有封顶,她望见姑姑已升天,就放弃建造,
期刊
在时光深处翻阅流年,浙江就是一幅温馨雅致的水墨丹青。  一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嘉兴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  杭州三
期刊
我生在庄子峁。我平凡的人生就像黄土高原上和庄子峁一样的山峦和沟壑,普通、沧桑,连绵不断。每一天迎来的每一寸阳光都那么炽烈,每一寸月光都那么柔和。在这块土地上,黄土高原就像母亲一样,把无数个庄子峁紧紧地裹在怀里,每一道车辙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每每看到庄子峁的名字,每每听到有人说起庄子峁,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激动,那是我的家,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我闭上眼睛都能看到庄子峁,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
期刊
每年大年初一,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我们总会登上环县西山文昌阁,怀着无比崇敬心情,瞻仰“万世师表”孔子圣像,感悟圣人精神风范,接受传统文化洗礼。  清晨,徒步穿越寓意“平步青云”的环江“步云桥”,沿着水泥台阶拾级而上。行至“润物亭”小息片刻,抿一口随身带的庙儿沟泉水,环视四周,成片的树木虽然失去了暖日的葱茏,但依然挺拔傲立,接受严寒考验,迎接春天到來。最是那松柏树,不畏大雪压顶,挺着脊梁,披着绿装,泰
期刊
初夏时节,花红树绿,草木葱茏。好友清湘约我去庄子峁看鲜明老家新建的生态农庄。  早晨自驾车从环县县城出发,沿国道211线向北二十公里上山。车子沿着绸带般乡村柏油路行驶,绕过几座山头后,车窗外山梁云端里,一块块紫花苜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给残原山坡平添了无限生机。这就是洪德镇耿塬畔村庄子峁。  走近庄子峁,路上遇到拉砖的卡车、拉水的罐车、铺路的铲车、三轮农用车,压路车往来不断,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