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于一线教师的立场来审视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成效与问题并存。但是,课程计划得不到落实、课程标准的改革不够彻底、课程改革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课程改革与传统课程相分离、改革的推行使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日益突出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重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要改革考试招生的方式、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历经10年的风雨,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身处教学一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基础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欣喜于看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曙光,欣喜于改革带给我们的教育理念的变化,欣喜于课程改革的美好未来!然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去思考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四点成效
(一)“双基目标”得到升华
在“三维目标”提出之前,我国基础教育是以“双基目标”为标准,它过分的强调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等问题,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指导思想。而“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对原有“双基目标”认识的深入和升华。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因此,“三维目标”的提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充分显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指导思想。
(二)课程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经过十年的摸索,在课程管理中过于集中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主体的课程管理机制,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根据“一标多本”的指导思想,涌现出众多版本的教材,增加了教材选择的范围,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凸显了灵活性。
(三)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人才,也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长远教育目标,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改善。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体系通过综合课程的设置,去除课程内容中的“难、繁、偏、旧”等措施,初步建成了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四)教学模式渐趋多元
在课程改革之前,课堂一般遵循“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模式,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逐渐舍弃了以前“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而且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开始尝试由单一的讲授法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五个问题
(一)课程计划得不到落实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处在一个世纪交替、社会转型的时期,使得教育价值观受社会价值观的诱导、制约和影响,因而在社会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急功近利、鱼龙混杂的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学校。虽然本轮课程改革根据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的原则对原有课程计划进行了较大调整,综合性更多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选择性则在高中阶段体现较多,但都充分的体现了均衡性。为了增加适应性与灵活性,国家课程计划给地方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触动评价体系的关键。现行的评价体系只顾追求功利,将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完全忘记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不是为了升学率。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学生学习为了学历,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各自学生的学历,唯学历至上的风气愈演愈烈!教育没有达到它应有的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这里失去了成效。因此,一方面由于高考 、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中小学并没有严格去执行这些课程计划。许多学校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加大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的课时,提升内容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对于一些与考试无关的科目,如音乐、美术 、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则多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课程计划下,学生很难甚至不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师资条件的缺乏,对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有的学校不开设也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
(二)课标改革显现不彻底性
首先,本轮课改的目标之一是对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 的改革。根据多名教师的反映,虽然课程内容的“ 偏、旧”没有了,但对于“难、繁”的实际改变不大。其次,本次课程改革是为了降低难度,但最终难度还是没有降下来。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材难度降低了,但配套的习题及考试题目的难度提高了。教师为确保升学率,强行讲解高难度的习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制定课程标准时学科间缺乏沟通,导致学生在理解某门课程的知识时缺乏其他课程知识的支持。
(三)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
虽然近几年师范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农村,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使得农村与城市间的教育差距拉大。多数学校为了确保升学率保留了大量的老教师,年轻的教师毫无用武之地。新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实践,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另外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是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个重要原因。
(四)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对立
就我们一线教师的体验,课程改革仅仅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课程的概念,是传统教育的对立物。工作中,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去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原有的课程执行经验完全被搁置。实质上,课程改革既出于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需要,更是现实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课程改革既不是在传统教育上的停滞,也不是与传统教育完全的割裂,而是对传统教育的必然升华。如果我们将课程改革置于传统课程的对立面,我们将失去改革的根基。
(五)区域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日益突出
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是不均衡的。因此,改革后,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就逐渐的凸现出来。而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区域差异的推行亟需加强改进。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的这些差异,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行的過程中凸显了很多的矛盾。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同时又要考虑本国的国情。
三、发展路径
(一)应当改革考试与招生方式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改革都在谈论这个问题,但到现在仍然没有人敢触及。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各级学校都会严格的按照高考、中考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在升学的压力下根本无暇顾及课程改革,所以虽然无数的改革在进行,但如果不动招生方式这个大动脉,是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的。
(二)要保障基本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
要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不是单纯的投入的问题,还有资源的配置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很多地方的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好,结果造成了严重浪费,而且造成了对其他地方的不公平。所以对于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薄弱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还要加强对经费的监管,确保经费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做好统一的规划,合理地分配、利用资源。
(三)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
在考试命题时要控制好难度,要使其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让考试试题的难度超过了教材的难度。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考虑所有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有系统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地区差异。
(四)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清醒认识到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首先,教师要深入的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其次,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教育品质。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推进师范类教育,培养适合现代化教学的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的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历经10年的风雨,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身处教学一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基础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欣喜于看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曙光,欣喜于改革带给我们的教育理念的变化,欣喜于课程改革的美好未来!然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去思考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四点成效
(一)“双基目标”得到升华
在“三维目标”提出之前,我国基础教育是以“双基目标”为标准,它过分的强调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等问题,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指导思想。而“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对原有“双基目标”认识的深入和升华。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因此,“三维目标”的提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充分显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指导思想。
(二)课程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经过十年的摸索,在课程管理中过于集中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主体的课程管理机制,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根据“一标多本”的指导思想,涌现出众多版本的教材,增加了教材选择的范围,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凸显了灵活性。
(三)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人才,也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长远教育目标,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改善。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体系通过综合课程的设置,去除课程内容中的“难、繁、偏、旧”等措施,初步建成了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四)教学模式渐趋多元
在课程改革之前,课堂一般遵循“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模式,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逐渐舍弃了以前“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而且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开始尝试由单一的讲授法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五个问题
(一)课程计划得不到落实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处在一个世纪交替、社会转型的时期,使得教育价值观受社会价值观的诱导、制约和影响,因而在社会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急功近利、鱼龙混杂的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学校。虽然本轮课程改革根据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的原则对原有课程计划进行了较大调整,综合性更多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选择性则在高中阶段体现较多,但都充分的体现了均衡性。为了增加适应性与灵活性,国家课程计划给地方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触动评价体系的关键。现行的评价体系只顾追求功利,将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完全忘记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不是为了升学率。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学生学习为了学历,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各自学生的学历,唯学历至上的风气愈演愈烈!教育没有达到它应有的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这里失去了成效。因此,一方面由于高考 、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中小学并没有严格去执行这些课程计划。许多学校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加大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的课时,提升内容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对于一些与考试无关的科目,如音乐、美术 、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则多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课程计划下,学生很难甚至不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师资条件的缺乏,对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有的学校不开设也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
(二)课标改革显现不彻底性
首先,本轮课改的目标之一是对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 的改革。根据多名教师的反映,虽然课程内容的“ 偏、旧”没有了,但对于“难、繁”的实际改变不大。其次,本次课程改革是为了降低难度,但最终难度还是没有降下来。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材难度降低了,但配套的习题及考试题目的难度提高了。教师为确保升学率,强行讲解高难度的习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制定课程标准时学科间缺乏沟通,导致学生在理解某门课程的知识时缺乏其他课程知识的支持。
(三)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
虽然近几年师范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农村,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使得农村与城市间的教育差距拉大。多数学校为了确保升学率保留了大量的老教师,年轻的教师毫无用武之地。新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实践,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另外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是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个重要原因。
(四)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对立
就我们一线教师的体验,课程改革仅仅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课程的概念,是传统教育的对立物。工作中,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去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原有的课程执行经验完全被搁置。实质上,课程改革既出于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需要,更是现实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课程改革既不是在传统教育上的停滞,也不是与传统教育完全的割裂,而是对传统教育的必然升华。如果我们将课程改革置于传统课程的对立面,我们将失去改革的根基。
(五)区域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日益突出
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是不均衡的。因此,改革后,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就逐渐的凸现出来。而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区域差异的推行亟需加强改进。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的这些差异,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行的過程中凸显了很多的矛盾。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同时又要考虑本国的国情。
三、发展路径
(一)应当改革考试与招生方式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改革都在谈论这个问题,但到现在仍然没有人敢触及。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各级学校都会严格的按照高考、中考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在升学的压力下根本无暇顾及课程改革,所以虽然无数的改革在进行,但如果不动招生方式这个大动脉,是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的。
(二)要保障基本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
要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不是单纯的投入的问题,还有资源的配置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很多地方的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好,结果造成了严重浪费,而且造成了对其他地方的不公平。所以对于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薄弱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还要加强对经费的监管,确保经费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做好统一的规划,合理地分配、利用资源。
(三)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
在考试命题时要控制好难度,要使其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让考试试题的难度超过了教材的难度。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考虑所有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有系统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地区差异。
(四)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清醒认识到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首先,教师要深入的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其次,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教育品质。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推进师范类教育,培养适合现代化教学的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的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