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本是最受人们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几乎所有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它,而部分学生不喜欢上自己的音乐课,而学习通俗歌曲速度快得令人惊讶,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那么,如何找回音乐课应有的魅力?本人认为:课内外结合,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并进行了一些尝试。
1.创新音乐教学,从生活中提炼音乐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是一种不具想的艺术,音乐的这样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应当适当增补、穿插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顺应时事潮流的教学内容,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
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特有音乐现象,比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为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开动脑筋,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打击乐器,自制、自编、自演。比如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子做成的“沙槌”、用多个啤酒瓶装进不同份量的水吊起做成的“云锣”或“碰铃”、将穿孔的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做成的“串铃”、整把竹筷子或塑料可乐瓶相互敲击当成的“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效地把音乐创造活动附诸于教学实践。
2.拓展音乐时空,主动选择音乐
曾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必须要更新,那就是音乐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教音乐,而首先要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音乐信息的渠道将不再局限于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得选择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来装扮自己的生活,那岂不是我们音乐教师的悲哀吗?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拓展音乐时空,教会学生自主选择音乐。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上这样一节课:(1)让我们共同寻找。我搜寻我的歌: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唱一唱你最近在课堂以外学到的歌。想一想:你是从哪儿学到的?怎么学会的?归归类:哪些歌曲的旋律动听?哪些歌曲的词写得特别好?哪些两者皆备?我们喜爱的歌:找出大家一致认为适合我们演唱的歌曲。(2)让我们唱一唱。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地教大家唱。你会发现每位学生都兴趣盎然,精神振奋。通过这样的开放形式,让学生明白自己有主动选择音乐的权利,逐渐吸收课堂以外的音乐,懂得如何选择、接受周围的音乐环境,让自己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
3.融化音乐内涵,尽情感受音乐
如今的学生对你教我唱的音乐课堂教学感到厌倦,而多姿多彩的音乐活动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感受音乐。如:我在教《青春舞曲》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为了让学生在自娱自乐中体会感受青春的奔放,首先,课前首先用课件播放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由此一步步展开新课,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青春舞曲》。接着让熟悉新疆歌舞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才艺,全班同学进行集体律动,并且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互动创作。音乐在流动,动作也在不断地变化,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入自己的体内,这些事例也经常发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所熟悉。表演起来更为栩栩如生!
在学习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后,“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为此,我常常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课外音乐活动在学生爱好和需要的选择上也较个性化、自主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组织课外音乐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因此,课内外结合,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一种创新的实践,也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和发展音乐特长学生的一种尝试。
1.创新音乐教学,从生活中提炼音乐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是一种不具想的艺术,音乐的这样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应当适当增补、穿插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顺应时事潮流的教学内容,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
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特有音乐现象,比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为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开动脑筋,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打击乐器,自制、自编、自演。比如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子做成的“沙槌”、用多个啤酒瓶装进不同份量的水吊起做成的“云锣”或“碰铃”、将穿孔的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做成的“串铃”、整把竹筷子或塑料可乐瓶相互敲击当成的“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效地把音乐创造活动附诸于教学实践。
2.拓展音乐时空,主动选择音乐
曾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必须要更新,那就是音乐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教音乐,而首先要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音乐信息的渠道将不再局限于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得选择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来装扮自己的生活,那岂不是我们音乐教师的悲哀吗?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拓展音乐时空,教会学生自主选择音乐。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上这样一节课:(1)让我们共同寻找。我搜寻我的歌: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唱一唱你最近在课堂以外学到的歌。想一想:你是从哪儿学到的?怎么学会的?归归类:哪些歌曲的旋律动听?哪些歌曲的词写得特别好?哪些两者皆备?我们喜爱的歌:找出大家一致认为适合我们演唱的歌曲。(2)让我们唱一唱。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地教大家唱。你会发现每位学生都兴趣盎然,精神振奋。通过这样的开放形式,让学生明白自己有主动选择音乐的权利,逐渐吸收课堂以外的音乐,懂得如何选择、接受周围的音乐环境,让自己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
3.融化音乐内涵,尽情感受音乐
如今的学生对你教我唱的音乐课堂教学感到厌倦,而多姿多彩的音乐活动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感受音乐。如:我在教《青春舞曲》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为了让学生在自娱自乐中体会感受青春的奔放,首先,课前首先用课件播放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由此一步步展开新课,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青春舞曲》。接着让熟悉新疆歌舞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才艺,全班同学进行集体律动,并且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互动创作。音乐在流动,动作也在不断地变化,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入自己的体内,这些事例也经常发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所熟悉。表演起来更为栩栩如生!
在学习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后,“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为此,我常常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课外音乐活动在学生爱好和需要的选择上也较个性化、自主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组织课外音乐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因此,课内外结合,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一种创新的实践,也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和发展音乐特长学生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