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的“古为今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red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界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法律上明确规定:使受教育的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基础教育中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了贯彻国家的义务教育方针,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教学原则,我们得先弄清这个“做”字的理解。“做是学之中心”。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做”字仅仅理解为动手,这未免过于肤浅。关于“做”的人,陶行知先生归纳为四种,“一种是劳心人,一种是劳力人,一种是劳心兼劳力的人,一种是劳力上劳心的人”,“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关于“教学做合一”中“做”的涵义,早在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中即指出“‘做’字有个特别的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做一件事便是要想如何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工具使这件事情做得最好。我们还要想到这件事和别的事情的联系,想到两者的相互影响。我们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相想到共相,从片断想到系统。这就是劳力上劳心的功夫。不如此,便不是在劳力上劳心,便不是做”。由此可见,“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这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的核心。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做便是教”,“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对于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让素质教育的精髓以正确的方式执行、推广,深入人(教师)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教学做合一”的这一指导性的教学原则。
  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只是教育的使命之一
  自古以来,不管是过去的应试教育,还是今天的素质教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是任何一类教育的重要功能,离开了知识的传授,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会盲无适从。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担负好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认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就是说我们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一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学生跟着你转,“只有这样的教学,先生才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面也就能够乐学了”。如在讲“地图上的比例尺”时,这是地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知识,对于它的定义、放大或缩小,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但我注意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比例这一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翻新”,便就轻而易举的传授了这一重要的地理知识。我讲得也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由次可见,教学的“教的法子”与“学的法子”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它是“教学做合一”的精髓。
  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纯粹地以知识堆砌为目的是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所坚决摒弃的,素质教育不走出这条老路子。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那种以知识堆砌为目的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失败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今天我们实行素质教育,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对于我们搞教育的来说,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呢?“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今天科学知识的发展是飞速的,任何一行现代职业都需要丰富的不断更新的知识,这是一辈子积累的过程,不可能再有限的教学课堂上传授给他们,这就依赖传播知识的各种媒体如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电脑等了。因此我们的责任倒是教会受教育者能利用各种媒体获取知识的能力。列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当中国只有一条铁路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大讲特讲这条铁路的起点站终点站,沿途还经过了哪些城市,有什么名胜古迹。但今天中国已形成了一个铁路网,你还可以这样做吗?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完全可以把这一任务交给《铁路交通指南》之类的书籍了,我们的任务到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去阅读这类的书籍,掌握它所提供的信息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了。如果我们把这份精力放在讲述每一条铁路上,要求学生去背那种“考前记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忘却教学是没有前途的。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了知识就有用,学了就能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是否真学实学了,学到了真正的知识与本领没有。
  三、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
  有人说今天的“知识大爆炸”,有人则担心今天的“知识在老化”但不管是怎样的比喻,还是怎样的担心,同样说明了知识是在时代的车轮下不断更新替换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还是采用老一套,死捧着课本,手里拿着的是教了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破烂不堪的教案,这样的先生都没有进步,学生能有进步吗?因此对于我们“做先生的,应该是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有可能使得教学相长。如在地理教学中,经济地理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有时教科书都来不及修正,如在讲七年级(下)日本(商务版)的经济时说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但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书本还没来得及改,你还是按照课本的知识传授学生会相信吗?这怎么办?那你就得去学呀。要想使学生明白,先生得先使自己明白。因此,陶行知在《以教人者教己》中论述到:“这学理就是‘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四、教学手段的改进需要我们“教学做合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以前的教学手段中由课本枯燥的文字逐步发展到幻灯投影、录像教学。但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尤其是引入到教学中以后,对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计算机以其信息储存、管理及其处理的卓越成效,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能突破传统电教手段“一对一”方式的缺点,克服了传统电教手段中教师思路及课堂要求必须围绕这些幻灯录像的不足。它能通过各科教师按机子的思路、课堂的需要设计各科教学的CAI课件,能通过声、像、图、文等多种信息的传播强化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引入教学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许多教师还不精,怎么办?这就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先进的教学设备,掌握现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也许这时,有的学生在这些领域比我们教师还强,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学生的学生,他们在这一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小先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实际上,如果破坏成规,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合一的”。
  教育总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的。今天我国的教育目的也就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因此为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我们必须要有陶行知先生的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高尚精神,在“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指导下,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全面化,人才教育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培养建设四化的后继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新城学校)
其他文献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精美散文,也是一篇传统课文。文章在散文的物境、意境、情境三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许多散文研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都对这篇散文做过精妙的分析。但是在众多的赏析文章和教学设计中,文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段落作用的分析,或只字未提,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2007年3月第2版)也只是这样介绍: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是要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与时代精神相称的教育观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如何看待学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一旦我们能够树立这种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的教育观,则现实教育中的许多矛盾就会减少乃至消失。在真正坚持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就是教育真正的主人,这也回归到了“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定义的本来
【内容摘要】江苏“五严禁令”后,学生在校时间、作业减少了,负担减轻了。但“减负”并不意味着“减质”,老师迫切需要加强课前指导,课堂增效,课后巩固。只有转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教师积极配合指导,才能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历史 高效 课堂 减负    2009年6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发出“五严禁令”①。一石激起千层浪,全新的规定,
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效率和听力技能策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目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教师,不妨可以借鉴以下这些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听力教学前的准备  首先,对学生的听力现状做一次摸底调查,这一步骤必不可少。具体分析材料的内容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使用,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据此对某些材料删减或通过适当的调整来降低难度和要求,以防挫伤学生的信心。开始时可以选
今年3月28日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汛情、灾情严重,特别是进入6月,西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哪里有险情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为了尽最大力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人民子弟兵以灾情为号令,闻讯而动,向险而行。他们从祖国各地迅速集结、昼夜兼程、马不停蹄驰援抗洪抢险一线;他们与时间赛跑,同洪水较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
【内容摘要】德育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教师管得太严,强调“师律”;二是过于注重自主管理;由此笔者提出循序渐进的“三律”——“师律”“生律”“自律”的班级管理招术,三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循序渐进。  【关键词】班级管理 师律 生律 自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更是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两个极端:一、班主任管理学
前段时间听了本校老师一节语文课。听完后,不论是听课的老师,学生,还是上课的老师都给人以同一种感觉,那就是——累!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风筝》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进行了朗读和字词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堂课,老师备教材备得很充分,可是一上课,老师就发现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思考,他们的回答很多都让老师“没有想到”,所以措手不及的老师只好对学生强拉硬拽,迫使他们走进自己为他们设置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和解释。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教学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速度相当的快,这和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系统认识有关,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是非常零散的,感觉它们之间彼此是互不相关的,认为会做题目就行了。但往往结果是有些学生很用功,做了很多题目
古诗鉴赏的复习难度很大,高考得分也较低。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复习效果,得到理想的分数?  一、把握文体,积累知识  古诗鉴赏的诗歌材料不管是诗、词、还是散曲,它们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鉴于这一点,我们得出古诗鉴赏必须注意的五大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五点的把握对于老师来说不是难事,而学生在复习时,大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