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移民文化一直源远流长,而人口的迁移也影响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清末明初时期,四川地区发生战乱,“数千里城郭无烟”,朝廷为了避免土地荒置,也为了增加赋税、恢复生产,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的人口迁移政策,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湖广填四川”正是这时候发生的。这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不仅对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让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产生了交融与渗透。因此,这次运动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及其深厚的。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的南华宫为例,对清代广东移民文化和会馆文化进行了解,从而更加深入分析移民文化对会馆建筑的影响。
二、李庄古镇南华宫
(一)历史背景
李庄古镇是四川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它的形成和发展包含了抗战文化、移民文化、会馆文化、交易文化等多种文化。南华宫位于李庄古镇滨江路中段,坐南朝北,与桂林山隔江相望,它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占地225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厢房、正殿、后殿组成复合式四合院布局。
南华宫原是广东移民所建会馆,用于供奉禅宗六祖慧能;抗战中期,同济大学从昆明迁到李庄,南华宫从而作为同济大学理工学院驻地;到了解放初期,大部分会馆被收为共有财产,南华宫便成为李庄人民政权的公所;李庄公所迁到新址后,又成为李庄粮站的库房、职工宿舍和居民用房。文化大革命中,会馆作为糟粕的典型,遭到毁灭性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经济浪潮的爆发,也拆除了大量遗存;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性的影响,南华宫最后无法得以完整的保留。
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变迁,才使得整个建筑在历经沧桑后具备了其他建筑所没有的独特魅力。
(二)建筑空间形成的因素
由于气候原因,南华宫形成了外封闭、内开敞的特点。这种合院式的建筑空间,起到了自我防御、阻挡冷空气进入的作用。建筑的出檐既能遮阳、避雨,檐下的空间还给人提供了一个小憩的场所。合院中间的天井,能通风、采光,还可以作为会馆娱乐活动的空间。南华宫所处的位置地面起伏较大,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也导致南华宫成为坡地建筑,而修建南华宫的材料大多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为当地的木材和竹子。
除了地理位置、气候、场地状况、材料与技术等自然因素以外,影响南华宫建筑空间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文化背景。南华宫是广东移民会馆,不管是在建筑结构、空间划分,还是在装饰风格上都自然会带有广东(岭南)民居的特点。在空间的布局上,却传承了中国殿堂式古建筑的特色,空间结构严谨,讲究座向、主次,沿中轴线对称。
(三)平面布局
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直接影响了空间的布局,南华宫作为一种公共性质的建筑,在空间划分上与普通的民居、寺庙之间一定存在着差异。祭祀酬神是会馆最重要社会功能,南华宫祭拜的是岭南佛教代表文化之一的六祖慧能,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每逢神会、节日庆典,南华宫还会请来戏台班子为大家唱戏;要帮助有困难的同乡、维护同乡日常的社会生活、还要建立一条延续同乡之情的纽带。因此,南华宫是由山门、戏楼、厢房、正殿、后殿、钟楼、鼓楼组成复合式四合院布局,以正殿为建筑的中心,前院是半开敞空间,而后院是私密空间。前院主要满足大家看戏、聚会、酬神的娱乐功能与社会功能;后院供人议事、洽谈;厢房则供人居住;除此之外,还可能有些耳房作为的辅助用房。
由于历史变迁,人们在南华宫原有的平面布局上增加了附加物,搭建了一些小房子,从而所构成了现在的形态,其内部秩序也出现重构、再发展。从功能上来看,都作为了居民用房,以居住空间和简要的功能空间(厨房、厕所、储物)为主。
(四)空间与造型
1.山门
“山门”与整个建筑的外墙合二为一,是墙体的一部分,而作为一个建筑的入口,它能够最直接地体现出整个建筑的特点。李庄南华宫的“山门”是石头堆砌而成,在历经了岁月的磨练之后,门框上的花纹都已经风化,两侧的门洞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已经被居民用砖石填砌。
2.戏台
戏台是南华宫公共空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立面上来看分为了三段,第一层作为人们通行的空间,也是进入南华宫的必经之路;第二层为表演空间,是相对开敞的半封闭空间;最上面是屋顶空间。通常南华宫的戏台旁都设有两个耳房作为化妆和放道具的空间,戏子上场在左边,称作“出将”;下场在右边,称作“入相”,十分讲究。南华宫的戏台采用的则是歇山顶,屋檐翼角向上翘,体态轻。戏台中的檐椽、撑弓、柱础上的花纹尽管都不能分辨了,但还能感受到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中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3.封火山墙
李庄南华宫的封火山墙为锅耳形,“锅耳”的形状像古代的官帽,寓意“前程远大”,在形态上看也是线条优美、变化大;山墙上的花纹是蝙蝠纹,在古代寓意“福到”。南华宫的封火山墙连起三拱,迎合了会馆这种大殿式建筑特点,高拱而起的封火墙,形成自然错落的天际线效果,气势恢宏、凌风欲飞,具有古朴庄严之感。山墙墙头上的装饰采用的是三线一肚的做法,板线、板线画与垂带装饰为三线,一肚是指腰肚,再加上墙上大小不同的墙楣砖雕,共同组成了这个别具一格的封火山墙。
4.屋顶
在中国传统古建筑和中国殿堂式建筑中,屋顶的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和地位,也代表了不同的功能。李庄南华宫的山门、戏楼、钟鼓楼和正殿的屋顶都是歇山式,厢房、后殿和耳房等其他的辅助用房都是悬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的屋角出檐翘起,在造型上显得气势飞鸿,在功能上既利于排水,还能有效的保护檐下的木结构。在正殿和一些厢房的屋顶上,还设有气窗,气窗是广东民居中用来解决通风和采光问题的一种建造形式,也沿用于李庄南华宫。南华宫正殿屋脊两端的吻兽用的正是广东殿堂是建筑中吻兽造型。据历史记载,李庄南华宫屋顶曾覆盖的是黄色的琉璃筒瓦,倍显夺目,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才换作当地的灰瓦,而屋顶滴水檐上的花纹,也是用的蝙蝠纹。
南华宫的屋顶,除了造型复杂、形式多样以外,还根据每个空间的不同地位而建造的高低错落,这样生动的建筑组群,也丰富了整个李庄古镇的天际线。
5.穿斗式
穿斗式与抬梁式都是四川民居的建造形式之一,穿斗式就是在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这样的建造形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所以对空间的大小有所要求。在南华宫这样的会馆建筑中,正殿两侧的封火山墙的位置正是用了穿斗式榫卯結构,是为了让空间能被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三、总结与思考
“湖广填四川”这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社会、经济、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四川的建筑文化。尽管李庄南华宫被大量损坏,但比较了李庄其他的移民会馆后,我们发现不同的移民会馆在平面布局上虽然大相径庭,但在建筑的装饰风格上却是有所区别。这正是当时的移民对自己家乡情愫的体现,也是“异乡性”与“原乡性”最完美的融合与发展。
古镇中有很多建筑,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承载性,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被新的建筑所替代;有的功能发生着变化,仅仅在一些固定的地点剩下表面躯壳,转变为居住混合性质的住宅,内部秩序出现重构及再发展。人们在空间里通过自己的装饰、布置与安排,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人文上的群体原生居民的行为表达)。南华宫正是如此,所以留有余地的发展模式成为思考。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移民文化一直源远流长,而人口的迁移也影响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清末明初时期,四川地区发生战乱,“数千里城郭无烟”,朝廷为了避免土地荒置,也为了增加赋税、恢复生产,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的人口迁移政策,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湖广填四川”正是这时候发生的。这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不仅对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让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产生了交融与渗透。因此,这次运动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及其深厚的。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的南华宫为例,对清代广东移民文化和会馆文化进行了解,从而更加深入分析移民文化对会馆建筑的影响。
二、李庄古镇南华宫
(一)历史背景
李庄古镇是四川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它的形成和发展包含了抗战文化、移民文化、会馆文化、交易文化等多种文化。南华宫位于李庄古镇滨江路中段,坐南朝北,与桂林山隔江相望,它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占地225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厢房、正殿、后殿组成复合式四合院布局。
南华宫原是广东移民所建会馆,用于供奉禅宗六祖慧能;抗战中期,同济大学从昆明迁到李庄,南华宫从而作为同济大学理工学院驻地;到了解放初期,大部分会馆被收为共有财产,南华宫便成为李庄人民政权的公所;李庄公所迁到新址后,又成为李庄粮站的库房、职工宿舍和居民用房。文化大革命中,会馆作为糟粕的典型,遭到毁灭性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经济浪潮的爆发,也拆除了大量遗存;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性的影响,南华宫最后无法得以完整的保留。
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变迁,才使得整个建筑在历经沧桑后具备了其他建筑所没有的独特魅力。
(二)建筑空间形成的因素
由于气候原因,南华宫形成了外封闭、内开敞的特点。这种合院式的建筑空间,起到了自我防御、阻挡冷空气进入的作用。建筑的出檐既能遮阳、避雨,檐下的空间还给人提供了一个小憩的场所。合院中间的天井,能通风、采光,还可以作为会馆娱乐活动的空间。南华宫所处的位置地面起伏较大,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也导致南华宫成为坡地建筑,而修建南华宫的材料大多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为当地的木材和竹子。
除了地理位置、气候、场地状况、材料与技术等自然因素以外,影响南华宫建筑空间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文化背景。南华宫是广东移民会馆,不管是在建筑结构、空间划分,还是在装饰风格上都自然会带有广东(岭南)民居的特点。在空间的布局上,却传承了中国殿堂式古建筑的特色,空间结构严谨,讲究座向、主次,沿中轴线对称。
(三)平面布局
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直接影响了空间的布局,南华宫作为一种公共性质的建筑,在空间划分上与普通的民居、寺庙之间一定存在着差异。祭祀酬神是会馆最重要社会功能,南华宫祭拜的是岭南佛教代表文化之一的六祖慧能,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每逢神会、节日庆典,南华宫还会请来戏台班子为大家唱戏;要帮助有困难的同乡、维护同乡日常的社会生活、还要建立一条延续同乡之情的纽带。因此,南华宫是由山门、戏楼、厢房、正殿、后殿、钟楼、鼓楼组成复合式四合院布局,以正殿为建筑的中心,前院是半开敞空间,而后院是私密空间。前院主要满足大家看戏、聚会、酬神的娱乐功能与社会功能;后院供人议事、洽谈;厢房则供人居住;除此之外,还可能有些耳房作为的辅助用房。
由于历史变迁,人们在南华宫原有的平面布局上增加了附加物,搭建了一些小房子,从而所构成了现在的形态,其内部秩序也出现重构、再发展。从功能上来看,都作为了居民用房,以居住空间和简要的功能空间(厨房、厕所、储物)为主。
(四)空间与造型
1.山门
“山门”与整个建筑的外墙合二为一,是墙体的一部分,而作为一个建筑的入口,它能够最直接地体现出整个建筑的特点。李庄南华宫的“山门”是石头堆砌而成,在历经了岁月的磨练之后,门框上的花纹都已经风化,两侧的门洞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已经被居民用砖石填砌。
2.戏台
戏台是南华宫公共空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立面上来看分为了三段,第一层作为人们通行的空间,也是进入南华宫的必经之路;第二层为表演空间,是相对开敞的半封闭空间;最上面是屋顶空间。通常南华宫的戏台旁都设有两个耳房作为化妆和放道具的空间,戏子上场在左边,称作“出将”;下场在右边,称作“入相”,十分讲究。南华宫的戏台采用的则是歇山顶,屋檐翼角向上翘,体态轻。戏台中的檐椽、撑弓、柱础上的花纹尽管都不能分辨了,但还能感受到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中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3.封火山墙
李庄南华宫的封火山墙为锅耳形,“锅耳”的形状像古代的官帽,寓意“前程远大”,在形态上看也是线条优美、变化大;山墙上的花纹是蝙蝠纹,在古代寓意“福到”。南华宫的封火山墙连起三拱,迎合了会馆这种大殿式建筑特点,高拱而起的封火墙,形成自然错落的天际线效果,气势恢宏、凌风欲飞,具有古朴庄严之感。山墙墙头上的装饰采用的是三线一肚的做法,板线、板线画与垂带装饰为三线,一肚是指腰肚,再加上墙上大小不同的墙楣砖雕,共同组成了这个别具一格的封火山墙。
4.屋顶
在中国传统古建筑和中国殿堂式建筑中,屋顶的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和地位,也代表了不同的功能。李庄南华宫的山门、戏楼、钟鼓楼和正殿的屋顶都是歇山式,厢房、后殿和耳房等其他的辅助用房都是悬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的屋角出檐翘起,在造型上显得气势飞鸿,在功能上既利于排水,还能有效的保护檐下的木结构。在正殿和一些厢房的屋顶上,还设有气窗,气窗是广东民居中用来解决通风和采光问题的一种建造形式,也沿用于李庄南华宫。南华宫正殿屋脊两端的吻兽用的正是广东殿堂是建筑中吻兽造型。据历史记载,李庄南华宫屋顶曾覆盖的是黄色的琉璃筒瓦,倍显夺目,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才换作当地的灰瓦,而屋顶滴水檐上的花纹,也是用的蝙蝠纹。
南华宫的屋顶,除了造型复杂、形式多样以外,还根据每个空间的不同地位而建造的高低错落,这样生动的建筑组群,也丰富了整个李庄古镇的天际线。
5.穿斗式
穿斗式与抬梁式都是四川民居的建造形式之一,穿斗式就是在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这样的建造形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所以对空间的大小有所要求。在南华宫这样的会馆建筑中,正殿两侧的封火山墙的位置正是用了穿斗式榫卯結构,是为了让空间能被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三、总结与思考
“湖广填四川”这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社会、经济、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四川的建筑文化。尽管李庄南华宫被大量损坏,但比较了李庄其他的移民会馆后,我们发现不同的移民会馆在平面布局上虽然大相径庭,但在建筑的装饰风格上却是有所区别。这正是当时的移民对自己家乡情愫的体现,也是“异乡性”与“原乡性”最完美的融合与发展。
古镇中有很多建筑,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承载性,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被新的建筑所替代;有的功能发生着变化,仅仅在一些固定的地点剩下表面躯壳,转变为居住混合性质的住宅,内部秩序出现重构及再发展。人们在空间里通过自己的装饰、布置与安排,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人文上的群体原生居民的行为表达)。南华宫正是如此,所以留有余地的发展模式成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