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实际,回归现实的世界,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体验。
一、利用小品等表演形式创设情景——回归生活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等内容的教育时,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拿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而学生有了这种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思考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能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心中。
二、参与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
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的内容之前,组织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当一天家,从早晨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碗筷、收拾房间、做饭、洗衣服。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谈一谈“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学生说:“在买菜的时最需要帮忙。”有的学生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教师可以乘机引导:“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们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们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教育就是最真实、也是最有效的。
这一教育主题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农村的实践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劳动实践会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父母劳动的艰辛,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父母的辛劳,从而懂得尊重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三、参与服务社区活动——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学生走入社会,参与社区实践活动,融入生活,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学习“关爱社会,人人有责”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到本地敬老院打扫卫生。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看到老爷爷、老奶奶慈祥的面容,马上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心和宠爱,自然产生了一种亲近感,产生了打扫好卫生的愿望。有的同学说看到老爷爷、老奶奶苍老的面容,想到他们辛苦一辈子,到老了却无人照料,知道其中有一些竟是子女不愿照料、赡养时,思想、情感上一下子产生了极大震撼,产生了一种对不愿照料、赡养老人行为的愤慨和对老人的同情的思想感情。有的……同学们积极发言,其肺腑之言深深教育、打动了其他同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尊敬老人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四、参与调查、访谈——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让学生走入社会,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和直接的经验,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例如,在学习《我国的环境》这一课时,针对家乡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昭武游乐园旁的黑河河畔,讲述教师小时候在河中捉鱼时这里河水清澈透底,大鱼小鱼到处都是的情景,对比现在河水的情况:水里夹杂着生活垃圾,污水横流。通过观察和听完教师的讲述,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激愤地说:“是谁把水弄成这样的?”……这时教师适时地说:“光抱怨是没用的,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诫家人、乡亲们不要再向河里倒垃圾了,让那些往河里排放污水的厂家也不要再污染这原本清澈的小河了。”在回家的路上,教师指着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让学生从今天起不再乱扔塑便袋,并尽量不要使用这种袋子。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学生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自己要自觉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纯而又纯”的教育对学生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对生活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德育实现生活化,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的生活和未来社会的生活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县鸭暖中学)
一、利用小品等表演形式创设情景——回归生活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等内容的教育时,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拿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而学生有了这种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思考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能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心中。
二、参与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
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的内容之前,组织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当一天家,从早晨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碗筷、收拾房间、做饭、洗衣服。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谈一谈“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学生说:“在买菜的时最需要帮忙。”有的学生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教师可以乘机引导:“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们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们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教育就是最真实、也是最有效的。
这一教育主题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农村的实践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劳动实践会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父母劳动的艰辛,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父母的辛劳,从而懂得尊重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三、参与服务社区活动——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学生走入社会,参与社区实践活动,融入生活,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学习“关爱社会,人人有责”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到本地敬老院打扫卫生。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看到老爷爷、老奶奶慈祥的面容,马上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心和宠爱,自然产生了一种亲近感,产生了打扫好卫生的愿望。有的同学说看到老爷爷、老奶奶苍老的面容,想到他们辛苦一辈子,到老了却无人照料,知道其中有一些竟是子女不愿照料、赡养时,思想、情感上一下子产生了极大震撼,产生了一种对不愿照料、赡养老人行为的愤慨和对老人的同情的思想感情。有的……同学们积极发言,其肺腑之言深深教育、打动了其他同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尊敬老人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四、参与调查、访谈——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让学生走入社会,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和直接的经验,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例如,在学习《我国的环境》这一课时,针对家乡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昭武游乐园旁的黑河河畔,讲述教师小时候在河中捉鱼时这里河水清澈透底,大鱼小鱼到处都是的情景,对比现在河水的情况:水里夹杂着生活垃圾,污水横流。通过观察和听完教师的讲述,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激愤地说:“是谁把水弄成这样的?”……这时教师适时地说:“光抱怨是没用的,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诫家人、乡亲们不要再向河里倒垃圾了,让那些往河里排放污水的厂家也不要再污染这原本清澈的小河了。”在回家的路上,教师指着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让学生从今天起不再乱扔塑便袋,并尽量不要使用这种袋子。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学生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自己要自觉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纯而又纯”的教育对学生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对生活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德育实现生活化,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的生活和未来社会的生活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县鸭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