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与进度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_l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一词,当然是教与学的意思的总和。《大学》言:“教学相长。”将教与学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教学活动就是教者与学者两方面的互动。课堂上,教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的任务是“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教与学两方因此达到了课堂目标的一致性。
  怎样算教得好?首先当然是教师对所教知识融会贯通,有绝对高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而能在单位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授课内容。其次,当教师明确一节课的授课目标,按时、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顾及到该课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的关联,考虑到学生课后的掌握,以及本节课与后面知识的衔接。再次,学生确实完全懂得了本节课新授的知识,这儿的“完全”既指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又指整个班级的领会程度。但是,学生程度本身具有差异,每节课的教材深度和难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做到点面结合、个体与集体同时受益,就成为教学的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当然要求教师兼顾以上三个方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的合格教师往往在备课中涉及前两个方面,而较少甚至完全不顾及第三个方面——学生的掌握程度。
  当今课堂教学面临的普遍困难是:班额巨大,动辄六十人以上,教室里拥塞不堪,教师工作量惊人;随着生员数的增加,学生学习状况的差异也更趋复杂化;教材内容多,容量大,教学任务紧。很多教师感到精力难以兼顾,就采用了“随大溜”的教学方式,既不特别照顾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无暇看顾跟不上的“差生”,只是一味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讲完了事;或者在沉重的教学工作中疲于应付教材本身,自顾自地满堂灌就成了教学常态,即便提问、演练也是教师拽着学生整节“狂奔”,长此以往,“会的会了,不会的还是不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入校时的成绩差距,毕业时常常会拉大许多。甚至,因为“中庸”的“温开水”教学,一些天性聪颖、成绩突出的学生也会在毫无特色的教学中变得平庸,毫无学习热情。
  我以为,在当今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考虑了如何完成教学进度,而学生掌握的程度则不被注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程度”,还是“进度”?如何处理好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程度之间的关系呢?
  课堂教学有目标,授课内容井井有条,课堂步骤完整,按时完成教学内容,讲授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教学语言精练,教态和蔼大方,板书设计纲目明晰,甚至语言还能比较生动,这一切,只能说是达到了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其实还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求。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在我看来,就是能彻底关注学生的学习程度,在单位时间里有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程度的相应方法,这些方法适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效率高,灵活多变。这些方法是不断不懈积累的,每节课都坚持使用的,成为教学设计一部分的,是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的。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率,使程度高的学生得到激励,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彻底掌握,使存在问题的学生听懂学会。同时,正是这些方法的使用,带来了课堂的生动活跃,带来了课堂的“好看”(比如某些公开课的所谓高潮)。
  在长期听课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归纳出了以下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讲与练必须有机结合
  
  一节课中,不管授课内容多么繁重,都必须给学生安排练习的基本内容,比如朗读、自读、背诵、默写、听写、练笔、板演、转述、复述、讨论、自由发言等。一句老话,不能满堂灌,教授内容必须有节制。
  有的老师会说,我的计划不能完成。那么我不禁要问,什么是计划?教学计划就是让学生学会的计划,而不仅是教师讲完整的计划;是学生学习程度提高的计划,而不是教师完成教学进度的计划。
  有的教师习惯于“大容量,高密度”,有道理。但大容量当指学生活动的量大,高密度应该是学生思考练习的密度高。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本节课学生的理解程度、思考深度才是教学的目标所在,而教材推进了多少根本不应该成为完成教学的唯一标准。
  我在多次听课中最强烈的疑问总是:为什么不慢一点?为什么要讲这么匆忙?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为什么不让学生思考得更充分些?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晓悟佛法的人告诉我们,细小的知识里包含浩广的智慧。课堂艺术的要害即多求质量,少求数量,举一反三,在知识中挖掘智慧,在有限中窥见无限。一味跟求速度非但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求知愿望,还养成了粗糙行事的习惯。沉醉于涵咏本应当高于奔忙于任务。知识的学习除了增加本领,也要养育性情。慢的艺术显然高于快的本领。
  
  二、分层次分派任务
  
  教师能按学生的不同层次给他们分派问题是一个多年来讲得最多的老话题了,所谓因材施教是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点却被忽略得最多。
  比如复习上节课要点,理当分派给那些忽视记忆、马虎不严谨的学生,可实际上,课堂上教师总喜欢自己复述,怕耽误时间,怕学生说不完整。
  比如新公式推导中对以下步骤的预想判断,应当有所停顿,交给爱思考、反应敏捷的学生来尝试,满足他们“出风头”的愿望,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求知快感”。可实际上,很多老师总是把“甩包袱”、“破悬念”的好事留给自己,而让那些急不可耐的学生一次次“干着急”。
  比如在例题运算中,因为公式已经推导明白,原理已经阐释清楚,剩下的事多半是运用以前的运算方法“带入”数据或是完成算式,这样的“活儿”就该交给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来做。一则可以让他们也有成功的感受,二来可以观察他们前面知识能力的缺憾。如果交给一些反应快的学生做,还可以借此纠正他们日常演算中的习惯性毛病。可实际上,许多教师太习惯于让学生集体在下边附和自己,由自己包办一切。
  比如朗读,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齐读、单独朗读、分小组表演读等多样形式展开。关键的地方不妨同学与同学对读,教师与个别同学对读,这样,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气氛热烈了,学生的嘴张开了,学习的热情自会一天天高起来。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更愿意范读、领读,或单用齐读。
  比如举事例、实例,教师可以引导示范,但最好让同学自由联想,或通过小组讨论广泛征引,要有耐心给学生时间。在一个知识点上让同学列举同类现象,或就一个事例广泛思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提升其思维品质,且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得到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快感。可是实际上,许多教师宁愿自己“广征博引”,显示“渊博”,卖弄学问;或者,虽给出有启迪意义的例证,却代替学生下结论,解“奥秘”。时日渐久,学生当然会失去对教师问题的关注,对课外知识博览的积极性。
  比如一些知识性课程,如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教材后给他们更多归纳、概括、复述的机会。在数理化等课程中,也尽可能利用最后的总结机会让学生尝试归纳要点,乘机发现、指出他们归纳思考的漏洞,把实实在在的能力利用一切教学环节传递给学生。
  总之,课堂分层次分派任务,目的是让“会的”得到成功满足,“不会的”暴露问题,随时得到纠正。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新知识的讲解和旧知识、能力的欠缺的弥补、复习,其实可以同步完成。
  
  三、课堂上时时观察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对学生的观察上。除了讲授时注意学生听课的注意程度、对进度的跟进状况,还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习。学生的练习最好是板演和纸面练习同时开展。我注意到,许多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问题,却让全体同学只进行纸面作业;或者,一些教师让学生练习、小组讨论或阅读时,自己却成了“没事干的主儿”,抄着手在讲台上“瞎转悠”,丧失了观察学生操作时出现各种问题的大好时机。显然,讲练结合只成了他们“课堂形式多样化”的一个“形式”,没有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契机。于是,往往学生匆匆忙忙完成练习,教师单独提问,总是叫那些最聪明的或有能力完成的学生,而学生答不上问题时,教师往往因怕纠缠下去耽误时间,“算了就算了”。结果,当然是“会了的就会了,不会的还是不会”。其实学生练习的时候是教师观察学生最从容、最准确的时机。如果教师仔细体察学生在自己活动时的偏差,那么,他的提问会更具针对性,更有价值,更耐心,从而更有效率。
  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场面火爆好看,往往爱提问“好学生”,往往喜欢关注那些“精彩答案”,却忘记了:学生回答中出现问题和偏差,学生答的、反应的“不精彩”,恰恰是教师进入教学、切中课堂要害、提高教学效率甚至“活跃”课堂气氛的有利“契机”。从前佛教禅师给弟子讲经论道,往往一言不发,静听弟子滔滔不绝,阐述疑惑和观点,有时什么都不说即结束课程——因为那弟子已经讲得很充分了!又时则在弟子的“破绽中”突然打断,“当头棒喝”,从而进入“法门”,禅师开始滔滔不绝。我以为,学生出错,就是我们进入启迪其智慧、纠正其偏差、提高其能力的真正“法门”。而这种法门并无一定之规,千变万化,有能力的、通晓教材的教师其实最善于把握这种契机,一招活,全盘活。因而,“教无定法”,因为“法门无限”,所以“教有定法”;因为你能立足于课堂实际问题,不怕学生出错,“喜欢学生”出错。
  
  四、点面结合
  
  其实,提高课堂效率,最难以把握的就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很多教师的疑问是:让“差生”回答问题会浪费时间,完不成进度。看,又回到了根本上——进度!前面几点我们阐述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果你给了学生充分的练习活动时间,如果你在此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观察上而不仅是自己的进度上,如果你“喜欢”而不是“恼怒”学生出错,那么,你的提问针对性必定更强,解答阐述必定在最需要解答阐释的地方,这样,你还担心什么效率?你在课堂上要做的事,不是面面俱到从而去“完成进度”,而正是要找到学生不会的难点,找出学生中不会的人员,发现学生不良的习惯,发现学生此前知识能力的缺陷和偏差,从而最有效地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程度。
  因而,你的提问在“点”上,照顾却在“面”上,点面结合,效率自在其中,进度自在其中。
  
  五、积极评价学生
  
  课堂上,一个对学生“反应”作出最积极“反应”的教师往往是热情的,最受学生欢迎。因为,他赏识学生,他关心学生,他平等对待学生,他与学生通过知识有智慧的交流。好老师总是最能积极评价学生的教师。
  我观察到,许多教师的提问之所以流于形式,正是因为他只设计了提问,他只想表明自己叫了学生,“讲练结合了”,“师生互动了”,却没有把学生的反应和表现真正当回事。他不知道,他追求的其实还是自己的“进度”,而并不关心学生的“程度”。其实,学生的表现无论好坏,教师都应积极评价。
  这儿的“积极”不是一味说好,如同前些年所谓的“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由着学生“创新思维”、“奇思妙想”,而是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最真诚、最热情、最投入、最认真的回应。你的表现应当是:全心全意盯住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正确的、精彩的回答自不待言,不精彩的、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应当寻根问源,积极探讨,提示全班同学思考,就此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会在长期的教学中感受到你的严谨认真,感到被尊重、被重视,产生求知中的尊严,产生对知识能力的“高贵感”,如果能够造就一种“知识贵族”的体面感,那就最为理想了。
  我注意到,一些教师并不关心学生回答了什么,或者对他们的答案不屑一顾,或者答完了事,毫无评语,甚至还有嘲笑。他总是忙于自己的“进度”,你没答上?那好,我讲吧,讲完了事。学生会从这种回答中得到什么?“好学生”会觉得答与不答无所谓;“差学生”知道答了总是出丑,不如不答。所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小学,全班抢答,举手如森林;初中,“好学生”抢答,举手如烟囱;高中,谁也不回答,课桌上空是“不毛之地”。
  课堂教学是不是艺术,能不能成为艺术,原因众多,我感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取舍——要进度,还是要程度。
  要进度,还是要程度?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中学)
其他文献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从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做起。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对农村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逐步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别。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乡教学环境迥异,区域校际等级分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和谐发展。要促进教育事业
期刊
杨瑞清:江苏南京市浦口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23年来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献身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教育思想:乡村大教育、赏识教育。  龚正行:北京八中校长。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期刊
蒋梦麟: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省余姚县人。著名教育家。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他长期担任总务长,三度代理校长,1930年冬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学识渊博,精明干练,在那黑暗而动荡的漫长岁月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俞子夷:著名教育家。江苏吴
期刊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公平教育的客观要求。“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的《义务教育法》,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使城乡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具有时代性的教育发展策略的新课题。现结合我县实践,谈谈如何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调整学校结构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农村校点布局分散,教育资源不能综合利用,专任师资不足,办学效益差,是教育
期刊
李吉林:任教于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廖文胜: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年仅23岁就成为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全国优秀教师。他指导的儿童绘画作品有186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件;指导的儿童美术作品有135件参加过日本、美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
期刊
一、屈原与《九章》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始人和作者之一。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为楚怀王左徒,参议国事,主张修明内政,彰明法度,选贤任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努力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愿望。但在当时的楚国统治集团中,有一批守旧的贵族,他们贪婪、自私,嫉妒贤良,蒙蔽君主,反对法制,对外投降,以致后来楚国竟败于秦国。危难中屈原曾两度奉命出使齐国,以期挽回楚国
期刊
一个著作等身的大师必经历岁月和风雨的煎熬之后才能写出传世之作,扬名于世的伟人大都写出过经典的名言警句而被人们称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明文人写作的辛苦;“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明古人写作的艰辛与真实体会。作为中学生,有天赋奇才的毕竟很少,那么能创作巨篇大作的人自然也寥寥无几。在中学生写800字左右作文的要求下,学生的精品习作很少,但写出一二十字、百十来字的精彩片段却是很有可能的。所
期刊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谓“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变“教我学”为“我会学”,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养成乐学、善学、会学的英语学习习惯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