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饶有兴趣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的体会如下:
一、激活思维兴奋点,培养参与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数学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二、重视实践操作,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应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师生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不仅要掌握他们的共同特点,还要顾及个别差异,来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能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生选择了错误的学习途径,我也不干涉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是让他们自己体会到方法的优劣,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这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上课岂不是太浪费时间了,这课得像什么样?是的,这“不像样”的课与当前一些“华美”的课相比,确实有点“不中看”,但是,它多了一份真实,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份个性。社会需要自我完善的人才,我们就要逐步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自我需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展开交流探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表现自我、展示思维。
三、教学组织灵活得当,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即唱“独角戏”,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我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学生练得有兴趣,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体验到了“现买现卖”的乐趣。再加上适时的点拨,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参与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给方法,注意梯度,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参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不同能力,注意层次和梯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也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让他们解决的问题就要有难度,有跳跃性,思辨和想象的空间要比较大;一般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差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教师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水平欠佳的学生达到基本正确即可,对有能力的学生可提出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对阅读量的要求,可以分层布置,一一落实,不搞一刀切。再如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有能力的学生,要求说得丰富、具体、生动、条理等;对一般的学生,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说清楚即可。总之,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打破个别“优生”次次参与,其他学生无从下手;个别学生报告学习结果,其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要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通过不懈努力,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能否参与和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只有为学生创设参与条件,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参与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应融入教师、学生、家长和谐愉快的情感,让学生全面参与,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一、激活思维兴奋点,培养参与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数学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二、重视实践操作,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应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师生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不仅要掌握他们的共同特点,还要顾及个别差异,来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能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生选择了错误的学习途径,我也不干涉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是让他们自己体会到方法的优劣,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这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上课岂不是太浪费时间了,这课得像什么样?是的,这“不像样”的课与当前一些“华美”的课相比,确实有点“不中看”,但是,它多了一份真实,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份个性。社会需要自我完善的人才,我们就要逐步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自我需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展开交流探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表现自我、展示思维。
三、教学组织灵活得当,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即唱“独角戏”,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我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学生练得有兴趣,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体验到了“现买现卖”的乐趣。再加上适时的点拨,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参与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给方法,注意梯度,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参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不同能力,注意层次和梯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也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让他们解决的问题就要有难度,有跳跃性,思辨和想象的空间要比较大;一般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差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教师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水平欠佳的学生达到基本正确即可,对有能力的学生可提出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对阅读量的要求,可以分层布置,一一落实,不搞一刀切。再如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有能力的学生,要求说得丰富、具体、生动、条理等;对一般的学生,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说清楚即可。总之,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打破个别“优生”次次参与,其他学生无从下手;个别学生报告学习结果,其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要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通过不懈努力,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能否参与和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只有为学生创设参与条件,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参与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应融入教师、学生、家长和谐愉快的情感,让学生全面参与,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