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某一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它的设定既要考虑学习主题内隐的教育目标,又要考虑学生对于学习的准备状态,照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目标的研究应重视:从研究学生在某一数学学习领域的发展可能(前研)出发,进行三维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分层细化(分解)。
一、研究学生的发展可能
卢梭说:“你必须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面对一个新的学习主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与需要是什么,发展的前景又怎样?通过对学生发展可能的研究。一是了解学生当前的基础状况与学习主题之间存在的共性差异和个性差异,二是了解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学习需要和特殊兴趣,并以此作为确定学习目标以及使目标达到明晰化程度的根据。
1 头脑风暴,作出假设。
面对新的学习主题,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活以往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包括学生对这一学习主题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兴趣与需要等,初步确定其发展可能。在这个过程中,KWL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连续追问的方式达到对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进行初步评估:对于这个主题,他们已经知道(know)多少?他们想知道(want to know)什么?他们已经学会(learm)了什么?K和L清楚地表达了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W则明确地表明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 实施调查,深入了解。
有了头脑风暴的准备,教师还需要通过调查(前测或访谈)的形式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某一具体技能或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些通过前测证明已经具备了相当能力的学生,可以学习更深的内容或担任学习指导的角色;那些基础状况与学习主题之间差距较大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辅导和练习。前测在形式上包括对学习主题的专门测试、课末对下一学习主题的测试和课始对当前学习主题的测试。前者适用于对起始课的研究,工作量较大;后两者更适合于对后续课的研究,比较灵活。访谈是对前测的有益补充。
3 全面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要全面分析“头脑风暴”、“前测和访谈”的成果,并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有没有可能观察到或运用过当前知识的经历)、学科成就(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分布和学习能力强弱)和社会化前景(学生最终要融入特定的社会,未来与当前的差距是什么)等,得出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可能。
二、设定课时的三维目标
通过对学生发展可能的研究。我们至少在两个方面已经逐渐清晰起来:一是明确了学习主题所包含的各个知识点与技能项目,二是明确了学生完成学习的基础与需要,使教学有了起点。三维课时目标的制定,就是要正确回应学生在某一学习主题下的发展可能。它的表述,一定要体现教育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要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而且可以很容易地让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到这种变化(即实现对目标的检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定位。
知识是know-what(知道是什么)或know-why(知道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技能是know-how(知道怎么做),是关于活动方式的智慧,是程序性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定位要注意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与需要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可能,在表达上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的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位。
过程,是指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经历与体验,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手段。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特别强调数学的思想方法。过去,数学教学长期地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现在,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知道简单的数学结论,更要明白一些关于结论产生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一些方法,特别是数学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位除了仍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可能外,还要充分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方式和本课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在表达上要对应知识与技能目标,凸显过程性、学科性和思想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定位。
情感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体验,良好的学习情感将深刻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态度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数学学习本身的看法,往往“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价值观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价值取向或看法,小学数学较少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要,让他们有机会、有能力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维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求实的科学态度等,在表达上要注意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增强可测性。
三、分层与细化课时目标
学习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到能够用它们去观察和检验学生的行为状态,而且要表达出不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差异性。有了对学生学习可能的研究,我们使课的三维目标正确回应了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需要,达到了明确的目的。但,怎么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与差异化呢?
1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的表现,其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包括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等,目标的分层要立足于学生这些个性品质方面的差异,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主题内隐的教育需要之间求得平衡,对目标进行合理分层。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设定的目标要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性,能使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实现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必要关注。教师可以通过增设“台阶”降低认知“跨度”或减少“台阶”提高认知“跨度”的方法,为不同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在学习目标的分层表达上,要清晰地显示行为的主体、行为的结果以及行为的过程。
2 学习目标的精细分解。
学习目标的精细分解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表现,是指将课的三维目标分解落实到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即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学习目标更具体、更可测。它是对目标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可能。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把三维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分阶段在各个活动中逐一实现,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可能,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
学习目标是一个有主题的复合的整体。分解学习目标,就是将这个整体“切分”成一个个局部的子目标,要使它们切实可行。并便于检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达成这样的效果:每一项三维目标都落实到了学生的各项学习任务当中,而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可以实现特定的三维目标。使学习目标特别清晰地展现在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面前。我们需要思考:
①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
②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怎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在这个活动中,不同的学生如何实现“各有所需,各有所得”?
……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再结合学习任务的设计实现目标的分解。
(作者单位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一、研究学生的发展可能
卢梭说:“你必须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面对一个新的学习主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与需要是什么,发展的前景又怎样?通过对学生发展可能的研究。一是了解学生当前的基础状况与学习主题之间存在的共性差异和个性差异,二是了解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学习需要和特殊兴趣,并以此作为确定学习目标以及使目标达到明晰化程度的根据。
1 头脑风暴,作出假设。
面对新的学习主题,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活以往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包括学生对这一学习主题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兴趣与需要等,初步确定其发展可能。在这个过程中,KWL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连续追问的方式达到对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进行初步评估:对于这个主题,他们已经知道(know)多少?他们想知道(want to know)什么?他们已经学会(learm)了什么?K和L清楚地表达了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W则明确地表明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 实施调查,深入了解。
有了头脑风暴的准备,教师还需要通过调查(前测或访谈)的形式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某一具体技能或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些通过前测证明已经具备了相当能力的学生,可以学习更深的内容或担任学习指导的角色;那些基础状况与学习主题之间差距较大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辅导和练习。前测在形式上包括对学习主题的专门测试、课末对下一学习主题的测试和课始对当前学习主题的测试。前者适用于对起始课的研究,工作量较大;后两者更适合于对后续课的研究,比较灵活。访谈是对前测的有益补充。
3 全面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要全面分析“头脑风暴”、“前测和访谈”的成果,并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有没有可能观察到或运用过当前知识的经历)、学科成就(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分布和学习能力强弱)和社会化前景(学生最终要融入特定的社会,未来与当前的差距是什么)等,得出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可能。
二、设定课时的三维目标
通过对学生发展可能的研究。我们至少在两个方面已经逐渐清晰起来:一是明确了学习主题所包含的各个知识点与技能项目,二是明确了学生完成学习的基础与需要,使教学有了起点。三维课时目标的制定,就是要正确回应学生在某一学习主题下的发展可能。它的表述,一定要体现教育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要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而且可以很容易地让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到这种变化(即实现对目标的检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定位。
知识是know-what(知道是什么)或know-why(知道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技能是know-how(知道怎么做),是关于活动方式的智慧,是程序性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定位要注意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与需要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可能,在表达上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的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位。
过程,是指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经历与体验,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手段。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特别强调数学的思想方法。过去,数学教学长期地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现在,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知道简单的数学结论,更要明白一些关于结论产生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一些方法,特别是数学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位除了仍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可能外,还要充分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方式和本课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在表达上要对应知识与技能目标,凸显过程性、学科性和思想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定位。
情感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体验,良好的学习情感将深刻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态度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数学学习本身的看法,往往“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价值观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价值取向或看法,小学数学较少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要,让他们有机会、有能力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维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求实的科学态度等,在表达上要注意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增强可测性。
三、分层与细化课时目标
学习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到能够用它们去观察和检验学生的行为状态,而且要表达出不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差异性。有了对学生学习可能的研究,我们使课的三维目标正确回应了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需要,达到了明确的目的。但,怎么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与差异化呢?
1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的表现,其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包括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等,目标的分层要立足于学生这些个性品质方面的差异,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主题内隐的教育需要之间求得平衡,对目标进行合理分层。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设定的目标要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性,能使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实现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必要关注。教师可以通过增设“台阶”降低认知“跨度”或减少“台阶”提高认知“跨度”的方法,为不同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在学习目标的分层表达上,要清晰地显示行为的主体、行为的结果以及行为的过程。
2 学习目标的精细分解。
学习目标的精细分解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表现,是指将课的三维目标分解落实到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即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学习目标更具体、更可测。它是对目标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可能。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把三维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分阶段在各个活动中逐一实现,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可能,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
学习目标是一个有主题的复合的整体。分解学习目标,就是将这个整体“切分”成一个个局部的子目标,要使它们切实可行。并便于检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达成这样的效果:每一项三维目标都落实到了学生的各项学习任务当中,而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可以实现特定的三维目标。使学习目标特别清晰地展现在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面前。我们需要思考:
①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
②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怎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在这个活动中,不同的学生如何实现“各有所需,各有所得”?
……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再结合学习任务的设计实现目标的分解。
(作者单位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