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四气”学校文化,坚定“湖中”特色之路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eter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作为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的百年名校——浙江省湖州中学,在当前深化新课改中沿承学校千年文脉,挖掘学校丰厚的校本教育资源,构建了“学校文化”的课程体系。有扎根于学校的历史与特点的学校文化课程群,立足于师生的专长和优势的服务学习课程群,成长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的科技创新课程群。本期“专题”,我们刊发一组文章介绍相关情况,以飨读者。
  吴维平,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湖州中学校长,湖州市“千名专家联系服务专项行动”特聘专家,浙江省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1980年8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90年开始行政管理工作,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州市劳动模范”“湖州市名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湖州市教学明星”“湖州市教坛新秀”“湖州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等光荣称号。
  吴维平坚持以人为本、为国植贤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在当前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他通过梳理学校的历史传承、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顶层设计、板块规划、群组开发来制定学校的课程方案;通过立足于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思想、特点、优势,建设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群;认真落实省深化课改方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的大器英才。
  吴维平结合日常教学与管理研究实践,积极科研,主编或参编《新课标——教材全析》等八本教学用书;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市规划课题的研究,并获奖;近四年,在《数学通报》等十多家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25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个人专著《变出精彩——平面解析几何一题多“变”》,为新课程实施中的探究性学习、学科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素材,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有效的解题教学课型结构。
  记 者 吴校长,您好!作为具有千年文脉的百年名校,湖州中学在学校文化上经历了从始建于北宋的安定书院的办学思想“明体达用”到湖州府中学堂现代学校时期的办学宗旨“为国植贤”的传承,底蕴深厚。新时期,湖州中学新迁校址,在极具静美风格的校园环境中,学校对“湖中人”的培养必然有着不寻常的变化。对此,您能否为我们作个介绍?
  吴维平 好的。我校创办于1902年,时称湖州府中学堂,其前身为“爱山书院”。1945年更名为浙江省立湖州中学,1954年称浙江省湖州中学至今。1981年4月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5年,被认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04年整体迁入浙江省湖州市德鸿路1902号。
  我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为国植贤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新时期,我们坚定培养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四气”特质的大器英才。这“四气文化”包括正气、大气、和气、灵气。正气,即人格健全,行为规范,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大气,即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成就自我,奉献社会;和气,即多方交流,多元融合,真诚合作,和谐共进;灵气,即讲求方法,注重效率,敏感敏锐,善于质疑。我们希望,通过在湖州中学三年的文化陶冶,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优秀的品质,全面的素养;扎实的基础,发展的潜能;实践的能力,担当的意识”的英才。
  记 者 培养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特质的大器英才是湖州中学的特色培养目标。作为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湖州中学将如何全面展现自身特色?
  吴维平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特色是学校的历史中长期并生动的源流,是学校文化中始终活跃的因子,同时也是教育实践中基本齐备的现实。换言之,这样的特色,是学校生态中的生命,生长于师生的心田里,流动在学校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确定湖州中学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秉承湖学明体达用之精要,以人为本,为国植贤,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弘扬以“正气、大气、和气、灵气”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涵养优良品质,培育“大器英才”。这些特色具体体现在学校文化上。挖掘学校久远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文化内涵,完善和发展丰富、健康、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是我们长期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
  目前,学校已构建完成湖州中学“学校文化”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管理形式展开教育活动,让湖州中学的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知道学校的杰出校友,感受学校的景观文化、校友文化。在实施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每届学生在毕业前都会以班级为单位认捐一棵树,自命树名并撰写留言;湖中景观由学生通过投票形式命名。继2009年台湾著名雕塑大师陈一帆先生赠送的孔子塑像(国内仅为7尊,省内仅此一尊)落户我校后,2012年,茅盾铜像、“苕麗流长”诗廊在德鸿园中落成。《湖州中学校友足迹风采》《湖州中学校园植物图谱》《湖中学校文化读本》《印象湖中》和《湖州中学新景观》等,成为湖中学校文化读本,便于学生学习湖州中学学校文化,了解学校历史,感受文化积淀,提高思想觉悟。
  丰富的、多元的课程,给学生以自主的选择可能,是我们理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教育条件之一。除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以外,学校还根据“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原则,开发建设综合类课程,整合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凸显特色,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过上和谐、幸福、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为所有学生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是我们的基本理念。
  我们开发涵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人文社会课程,设置增进学生艺术修养和促进身心健康的艺术体育课程,创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学术性向的科学技术类课程。在学生选课方式上,既有任意选修、分层选修(按学生基础水平不同)、分段选修,又有分类选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就获得“浙江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2、2007年我校获得湖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2011年成为湖州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湖州中学的德育工作具有悠久的辉煌历史,是湖州中学乃至湖州市教育界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记 者 湖州中学“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是多元、丰富的。吴校长能否将湖州中学具体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介绍一下呢?
  吴维平 好的。在对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我们坚持“顶层设计、二维规划”的原则,将学校课程分化为:基础课程板块、素养课程板块和综合课程板块,并将知识拓展类、职业技术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贯穿其间(如图1)。
  关于课程系列,我们规划了八大课程群:基础拓展课程群、基本素养课程群、人文社会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生涯规划课程群和自主学习课程群。其中扎根于学校的历史与特点的学校文化课程群、立足于师生的专长和优势的服务学习课程群、成长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的科技创新课程群,是我校三大特色课程群。
  记 者 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作为贵校的三大特色课程群,必定有其独特之处。那么这些课程群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主要内容呢?
  吴维平 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是我校作为特色示范高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挖掘自身特色,正在努力建设中的内容。在提出建设学校文化课程群时,我们从传承千年的文脉和丰厚的校本教育资源考虑,认为最高的管理是文化管理,最高的育人是文化育人,由此进行学校文化课程群建设。课程主要包含校史、校友、校园的内容(如表1所示),以此涵养学校文化与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基于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知名品牌——“义务家教”,以及开心农场为学生带来的不同于课堂学习的收获,我们建立了服务学习课程群。活动项目包括:服务类的《义务家教》《见习居委会干部》《社区服务》;体验类的《开心农场劳动体验》《劳动值周》。课程有《学习服务基本素养——技能篇、交往篇、心理篇》《开心农场农事活动初探》。旨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自我调节力、学习力和领导力。
  科技创新课程群的形成基于我校“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特点和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其课程包括实验技能类课程(如《中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及数学建模》《物理实验DIS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仪器与装置探究》《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创新设计类课程(如《创新与设计》《科技创新试验》《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创新素养概论》《平面设计》《FLASH主题动画创作与设计》),科技制作类课程(如《机器人制作》《电路探究》),拟开发或合作开发的课程(如《物质的合成和提取》《食品添加剂分析》《化学与环境》《生物电泳实验》《宣传海报设计》《航模制作》《平面设计》《FBI案例分析》《思维基本方法》),研究实践活动(如科技节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企业实践基地实践活动),专题教育(如校友大讲堂、浙大合作项目和前沿科技发展介绍)。
  记 者 对于如此严谨的课程体系和独特的课程群,贵校如何保障其能顺利开展?
  吴维平 关于保障如何实施我校当前的课程,我们主要“关注四个重点,强化五项保障”。四个重点是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必修与选修课程质量、落实课程实施以及选修课程的规划;五项保障包括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师资保障、设施保障和经费保障。这些全面调动了各领域的资源,为我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以达到我们真心育真人、大气成大器的目标!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刻意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反而常常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甚至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迷失了教学目标。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误区  (一)脱离文本  当前的语文教学经
期刊
本着为学生美丽人生奠定基础的理念,校长提出“美丽大成,幸福成长”的办学思想。在全市初中科学学科探讨“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我校积极推行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学情调查、小组合作、科学评价等构建“美丽课堂”,让教师教学有方,学生快乐成长,实现轻负高质,打造“美丽大成”。  《水的浮力》一课教学难度大,之前学生积累了有关浮力的前概念,但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准确确定课堂教学目
期刊
一、引言  任何一个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或文化传统中进行,履行着保存、传承与剖新文化的使命。因此,研究教育必须探讨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必须探讨文化传统怎样左右着教育思想。绍兴是越国的古城,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奋发图强的精神根植人心。历史上,越王勾践为了洗雪耻辱,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性口号,用现在
期刊
编 者 按  衢州新星初级中学是衢州市首批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是浙江省“小班化教学研究联盟”衢州地区唯一的联盟成员单位。自2010年以来,衢州新星初级中学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推行了符合小班化特色的教学常规管理举措,创新了多种课桌摆放的形式,构建了契合学校实际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了多元的小班化课堂评价方式,等等。本期“前沿”,我们刊登的六篇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了这些成果以及成果取得
期刊
“住校文化”是以教师(含管理团体)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积极健康的住校文化对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从事住校生管理工作多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管理规律,积累管理经验,探求适合本校实际的“住校文化”的构建之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住校文化”体系。  一、管理网络明晰,管理文化虚功实做  (一)管理网络化,岗位职责
期刊
正如时代的需求并反过来推动时代的发展一样,学生的需求也反过来推动了学生的发展。为什么要使我们的课堂富有生命力呢?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富有生命力呢?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何做到呢?我校从2010年起,逐渐开展了“小班化教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大胆尝试从解放课桌做起,从而进一步释放课堂生命力,推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释放课堂生
期刊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小班化课堂上,由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大增加,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张扬。而课堂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了其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激发了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它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尤其是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当前课堂评价的误区  (一
期刊
听课笔记是教学研究机构工作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记录课堂教学状况的主要工具,听课笔记内容是教学研讨资料的重要来源,是开展课堂教学指导与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不可或缺的材料,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的财富。因此,听课笔记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记录时能否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能否进一步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效。为了解浙江省广大中小教师使用的听课
期刊
衢州多山,故每周六都会与三五好友相携登山揽胜观景,理想是能追衢州无尽景。当然,山因地势不同,意境迥异,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又因很多意想不到事情的发生,产生良多感悟。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非常喜欢唐朝张旭的这首《山行留客》: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有人恐被
期刊
“1+6”教学模式是我校正在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的“1”指的是1份“导学案”,“6”指的是6个教学环节(自主预习,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级大展示,当堂检测,总结反馈)。这一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结构上,还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的评价方式上,都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中,“导学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