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百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文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回答问题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回答和提问每次都是正确的,不被批评和嘲笑呢?因此,只有不回答问题和不提问题才不会有任何不愉快的结果。这种信念直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缺乏。学生不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就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造。
近年來,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他们想知道、要知道和能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幼儿刚进幼儿园时,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奇思异想的,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马上就会七嘴八舌、各抒已见,教师要求他们举手回答,他们又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面对孩子回答问题的高涨热情,有的教师左右为难,只好让他们把手都放下,说“我只请举手姿势好的孩子来回答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重新举手就重新举手,因为他们太想回答问题了,可是这次教师却又让他们把高举着的小手放下来,说“我要请不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问题。”教师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严重挫伤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热情。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了许多问题,却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幼儿回答问题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园教育要帮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向促进者转变,成为创造学习情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你会发现幼儿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他们会层出不穷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幼儿深入探索。
幼儿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比较浅显,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令人招架不住。一般5岁以下的幼儿提这一类问题的比较多。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第二类是“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在幼儿园中班这个年龄明显增多。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
第三类问题是“怎么样”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类问题在幼儿的所有问题中只占极少数,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水平,对于那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的找到答案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等待、支持和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则可以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究,因为了解幼儿解决的过程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三、重视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
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与成人要给予重视。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而且要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在教师创设的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成长。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幼儿探索世界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密切相关。幼儿的问题常常蕴含于话题、情境、材料和生活实景之中,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问题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社会生活、生活实景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当今的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他们不愿意停留于在假想情景下的游戏体验,因此,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 、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等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体验的加深,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晓辉,赵中建等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上海市教委教研定,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实施与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文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回答问题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回答和提问每次都是正确的,不被批评和嘲笑呢?因此,只有不回答问题和不提问题才不会有任何不愉快的结果。这种信念直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缺乏。学生不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就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造。
近年來,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他们想知道、要知道和能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幼儿刚进幼儿园时,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奇思异想的,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马上就会七嘴八舌、各抒已见,教师要求他们举手回答,他们又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面对孩子回答问题的高涨热情,有的教师左右为难,只好让他们把手都放下,说“我只请举手姿势好的孩子来回答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重新举手就重新举手,因为他们太想回答问题了,可是这次教师却又让他们把高举着的小手放下来,说“我要请不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问题。”教师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严重挫伤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热情。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了许多问题,却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幼儿回答问题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园教育要帮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向促进者转变,成为创造学习情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你会发现幼儿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他们会层出不穷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幼儿深入探索。
幼儿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比较浅显,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令人招架不住。一般5岁以下的幼儿提这一类问题的比较多。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第二类是“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在幼儿园中班这个年龄明显增多。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
第三类问题是“怎么样”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类问题在幼儿的所有问题中只占极少数,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水平,对于那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的找到答案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等待、支持和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则可以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究,因为了解幼儿解决的过程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三、重视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
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与成人要给予重视。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而且要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在教师创设的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成长。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幼儿探索世界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密切相关。幼儿的问题常常蕴含于话题、情境、材料和生活实景之中,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问题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社会生活、生活实景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当今的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他们不愿意停留于在假想情景下的游戏体验,因此,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 、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等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体验的加深,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晓辉,赵中建等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上海市教委教研定,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实施与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