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与儿童的心灵契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熟知诗句的基础上,引导细读,并理解诗句的意思,正确掌握“吟”与“晖”的写法与含义。
  2.通过捕捉诗句中隐含的画面,引导学会观察细节,揣摩人物内心,借助“慈母”、“游子”的形象,把握诗句的情感内涵并尝试表达。
  3.通过阅读迁移,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发现细微之处的温暖,认识到母爱无处不在与悄无声息的特点,并初步了解这首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捕捉诗句中隐含的画面,通过知识拓展与引发想象,来丰满“慈母”、“游子”的形象,并能将这份情感体验迁移进自己的生活,产生画面,最终能够将想象到的画面与人物内心相结合,进行流畅的表达。
  
  教学流程
  一、抓词词促理解
  上节课我们知道,年轻的孟郊即将远行。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还。无论孩子去干什么,只要离开母亲的身边,母亲就会——担心与害怕。诗中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母亲所有的担心表达了出来——“恐”。
  师:“恐”是——
  生:担心,害怕。
  师:一个“恐”字,恐怕的“恐”,恐惧的“恐”,老母亲她又在恐怕什么,恐惧什么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母亲的担心)
  师:近代一位诗人这样描述游子的生活。(出示)
  (学生配乐读)
  师:游子遇到的这些困难母亲都想到了吗?(引导学生讨论)
  生:想到了,因为……
  生:没想到,因为……
  师:母子连心,但是母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做着一件事——密密缝。
  师: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考。教师相机引导练读)
  师:在古代,有这样一种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思就是——盼儿早早归。
  师:母亲缝衣服缝进的仅仅是担忧吗?还有什么?(学生说,教师总结)——期盼、祝福、思念、鼓励,是深深的爱。一件身上衣,一生母子情。母亲的这些心思,孟郊他懂吗?(懂)哪句诗告诉了我们?
  生:孟郊懂得母亲的心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同学们,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这首诗,我们会发现细微之处的感动。诗中虽然没有写母子的一句对话,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我们同样会听到母亲与孩子内心那段感人的对话。用心读读这两句,把你听到的内心对话写下来。
  (学生读,交流)
  师: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同化生活情感
  1.师:同学们,几乎是一生都在经历苦难、怀才不遇的孟郊,在50岁时才获得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官职,他的经历是我们不能想象得到的。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他越想念母亲,想起母亲在生活中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心。他会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点出慈母的关爱无法报答)
  2.师:的确,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而这“临行密密缝”仅仅是母爱的缩影。同样是这位诗人,在一首《游子诗》诗中这样写道:(出示)
  (指名读)
  师:萱草,又叫忘忧草。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从这首诗里,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
  3.师:假如你是孟郊,再把你的目光拉近些,看得再细一些,你拍到的是怎样的一张特写镜头?
  你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师:孟郊想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临行前(引读《游子吟》);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吟诵作者写的这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地表达与诵读)
  6.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地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地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刚才,大家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到你不是在读孟郊的诗,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我们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突然发现,母亲虽然如太阳(再出现“晖”)般温暖,我们在生活中却没有感受到那种炽热,有时不小心,甚至会忘了母亲对我们的爱。记得有一位作家这样说道: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知道了母爱如空气般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虽如太阳,却容易被忽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一种观察方法,从细微之处感觉到温暖。
  8.让我们再轻声地问一问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到母亲为你做的哪些事?
  (学生说)
  三、升华拓展诗境
  1.师:是啊,母亲的爱就像空气一样包裹着我们。这样的母爱,是我们能够报答的吗?
  再次引读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师:怪不得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这样评价《游子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3.师: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这句话?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点评)
  4.师: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完成课后作业
  
  设计解读
  《游子吟》,唐朝诗人孟郊的晚年回忆之作,是家喻户晓的名篇。这首诗已经成为母爱的精神象征烙进了人们的心里。如何将这首语言浅显但内涵深邃,看似人人都懂但却别有深意的诗作与学生达到心灵上的契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已经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内涵的挖掘与外延的拓展,并将学会观察、体味细节融入教学之中,从中获得观察方法的感悟。
  教学流程设计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显性的学习线索,即由“感知理解诗句——捕捉细节画面——同化生活情感——拓展意境感受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将这首诗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享用。另一条是隐性的学习线索,即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教师的“导”为主线,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细节的观察,体会细微之处的温暖、举手投足之间的感动,从而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认识到母爱如太阳般温暖,却又是大爱无言、大音稀声。这种爱真切实在,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看在眼里、握在手中、刻在心上,但是,如果不用心去体会,往往又容易被忽视。
  针对本课重点、难点的化解与突破,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着力于四个教学环节的充分预设:
  一、在捕捉细节画面环节,用“假如你就是孟郊,把目光再拉近一些……”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帮助学生对文字内涵进行挖掘。这种尝试,不是在做文字游戏,而是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节进行关注,进而可以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与文学积累,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酝酿成书面表达。这一环节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的一种尝试,是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是对曾经生活的回忆与想象,是将观察、想象、表达融合的过程。
  二、还是在这一环节,用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写母子的一句对话,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我们能够听到这对母子在临行前的对话。”这是学生将理解转化为表达的过程,也是自己努力表达并加深理解的过程,更是将前两句的二十个字读丰满的过程。丰满的内容材料是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与生活填充而来的,因而虽是一种想象,却是学生自己的素材、自己的理解。
  三、及时补充了孟郊的另一首《游子诗》,将刚刚习得的关注细节的方法在课中得到了巩固。我用“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进行发问,这既是对补充的诗文核心内容的概括,又是对所学内容有力的补充,更是一次关注细节能力的检验。
  四、从欣赏的角度适度拓展《游子吟》一诗的艺术价值,让学生了解一些除文学以外的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初步了解这首诗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上述四个环节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展开,环环相扣,有效地把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变得丰满、深刻又耳目一新。
其他文献
68岁时,孔子终于结束了十多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了鲁国。吾道不行,吾意不用,日月易逝,晚景无多,“孔子亦不求仕”。直到这时,孔子才死了孜孜以求的出仕从政这条心,把有限的精力,用到了对传统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的工作上。他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作《春秋》。孔子人生最后的这五年,是他一生中真正收获的季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主要就是在这五年间奠定的。
一、我的求学和从教经历  我1982年进入中师读书,1985年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36年了。选择读师范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跳出农门。读中师的时候年龄小,还不到15岁。那时候学校每月会组织一场电影,我在刚入校的时候看过一次电影,之后就再也没看过。当时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里的书比较少,再加上中师生的压力比较小,所以基本上涉及教育教学的书我都读完了。  中师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回首过去,大概走
社会上屡有声音批评中小学新诗教学不能与新诗发展现状相配,教师讲解分析新诗的方法也屡遭质疑,而高考作文对诗歌的排斥更让人感到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虽然近年来,诗歌界人士开始参与中学诗歌教材的编写,但是在教学中,新诗受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中学生读新诗有什么好处?新诗教学与新诗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在课堂上新诗教学究竟如何开展?新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当代
今天,我欣赏了昆山市实验小学姜敏老师执教的《寓言二则》,这节课犹如习习春风拂面而来,让人耳目一新。在语文教学提倡优质高效的今天,姜老师为我们竖起了一根标杆,会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下面就以《寓言二则》中的《揠苗助长》为例,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说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帮助获取知识更重要。因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可
龙岗区曾是广东省深圳市的原特区外地区,其教育事业曾相对滞后。但近年来,龙岗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从极度落后到优质现代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龙岗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崇真尚本,促进和谐。于内,实现教育的均衡、优质、高效发展;于外,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龙岗区的“和
说明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构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众多问题,使得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打破原有中学说明文教学的困境,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代教学理论不仅要扎实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的编写注重教师的教育实践,提醒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改变现有说明
翻开“新鲜出炉”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名师讲演录》目录,于永正、窦桂梅、韩兴娥、常丽华、薛瑞萍、王崧舟……这些名字如雷贯耳,他们是领跑中国语文教育界的精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成为全国同行学习的标杆和前进的航标!我欣喜地读着、品着他们精彩的演讲内容,享受着这份难得的精神盛宴。  李振村老师主编的这本书精选了二十一位名师的讲演,他们在教学上各有各的妙招,正如日本童谣诗人金
情景再现  期中试卷发下后,有一个学生拿着试卷来找我。原来试卷中有这么一题:“照例子写成语:遮天蔽日(含一组近义词)”她写了一个“千军万马”,结果被判错。可她认为“千军万马”是对的,理由是“千”和“万”都比喻很多,为什么不是近义词?难道是“一千”和“一万”的意思吗?    深入思考  第一次思考:学生有理。所谓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对于“千军万马”这个成语,如果单独拿出“千”和“万”
“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应引领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干部,不断学习,树立理想,修身养德,提高境界,以使每个优秀学生干部的潜力得到最大发,挥。  案例分析  我担任50名硕士研究生的班主任。50名研究生按照专业型硕士(学制2年)和学术型硕士(学制3年)两个培养类型分成两个班级,一个党支部。学期伊始,踏实文
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兴高采烈地带给我们一个好消息:手工制作第一轮比赛,他赢了一位最重要的对手徐营小朋友,获得参加晋级赛的资格,而徐营小朋友只能通过复活赛晋级了。  那个叫徐营的小朋友,与儿子同在一个兴趣班学习手工制作,也是做手工的高手。同样的爱好和技能,让儿子和徐营成为要好的朋友。虽然在第一轮比赛中败给了儿子,但徐营肯定能在复活赛中获得晋级机会,因为他的实力我是知道的,并不弱。  仅过了一天,儿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