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物课堂学习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此能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联系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的理念。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学习的效率。
一、借用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初一的学生通常死记硬背知识点,而生物学的概念靠死记硬背很难记住,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对生物学习感兴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对于熟悉的事物,学生就会有亲切感。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他们对生物学知识就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内容时,我将厨房搬到了实验室:原来软软的土豆丝在清水里浸泡后会“站”得直直的,被盐腌过的土豆丝却软得“弯下了腰”;黄瓜片拌了盐后,不久就渗出了很多绿色的水。原来在清水里的土豆细胞得到了水,就像再次充了气的气球,因此变得硬挺,而撒了盐的土豆细胞、黄瓜细胞却因为失去了一部分水而像漏了气的气球变得软塌塌的。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的细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联系细胞结构的知识,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很快掌握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中存在的浓度差引起了该现象。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最后总结出了水总是从浓度小的地方向浓度大的地方移动,即水:小→大。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他们能从生活中发现其他的有关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现象,如,菜市场的菜贩子不时地给疏菜洒水能使蔬菜看起来新鲜,萝卜干是软软的……通过联系生活,使生物学知识点化难为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就会调动起主动学习的愿望,并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然就提高了,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也就更加感兴趣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
在学习了植物六大器官的相关知识后,我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分批展示一些瓜果蔬菜,让学生判断我们所食用的是该植物的什么器官。第一批实物有:萝卜、莴笋、白菜、花生仁、西红柿。这些比较容易,学生很快就分清了,它们分别是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果实。第二批是:莲藕、红薯、马铃薯、花生、荸荠。学生认为这些部位都埋在土里,应该是植物的根。这时,我拿出一根甘蔗,学生一致认为甘蔗的食用部位是茎。用甘蔗作为对照,学生发现莲藕、荸荠和甘蔗有相同的形态特征:有节,有芽,有节间,所以应该是茎。学生得出结论:埋在土里的不一定都是植物的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其它的实物,如姜、洋葱等也不会搞错了。
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表述一般都比较抽象枯燥,显得深奥、难懂。通过实物分析,学生感到浅显明了、通俗易懂,就会开启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事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自觉性,因为兴趣是开启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是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成就的起点。兴趣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深远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的的注意力引入好奇的境地,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其学习
能力。
三、更正生活认识误区理解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常常會形成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生活中,教师要及时更正一些经验性错误,让学生在对日常概念的思辨中积极联想、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知识的力量。
例如,人们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认识:大清早到公园树林晨练,这时候的空气最新鲜,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学生分析这种认识是否有科学道理。学生分析后明白了其中的原理:绿色植物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在进行,释放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大清早的公园树林里积累了前一晚上植物因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不利于晨练者的身体健康。晨练者应该在早上太阳出来一两个小时后到公园锻炼。通过对这一事例的分析,不用死记硬背,学生就掌握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一些区别。
四、电视广告也可为我所用
记得在教学“食物中含有无机盐”的内容时,我刚讲到食物中含有钙,就有学生在下面讲:“黄金搭档送亲友,补充钙铁锌硒维生素。”我抓住这个时机提问道:“钙、铁、锌、硒等物质就是食物中的无机盐,哪位同学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马上在课文中找到了相应的内容,回答了问题。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它为什么叫黄金搭档?钙和什么搭档呢?”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找出钙和维生素D搭档的原因。之后在其他班级上课时,我让学生观看“黄金搭档”的广告视频,还设计了几个问题结合阅读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清楚了钙、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A、C、D的作用,并能科学地解释钙和维生素D搭档的原理。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生物学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联系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的理念。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学习的效率。
一、借用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初一的学生通常死记硬背知识点,而生物学的概念靠死记硬背很难记住,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对生物学习感兴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对于熟悉的事物,学生就会有亲切感。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他们对生物学知识就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内容时,我将厨房搬到了实验室:原来软软的土豆丝在清水里浸泡后会“站”得直直的,被盐腌过的土豆丝却软得“弯下了腰”;黄瓜片拌了盐后,不久就渗出了很多绿色的水。原来在清水里的土豆细胞得到了水,就像再次充了气的气球,因此变得硬挺,而撒了盐的土豆细胞、黄瓜细胞却因为失去了一部分水而像漏了气的气球变得软塌塌的。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的细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联系细胞结构的知识,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很快掌握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中存在的浓度差引起了该现象。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最后总结出了水总是从浓度小的地方向浓度大的地方移动,即水:小→大。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他们能从生活中发现其他的有关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现象,如,菜市场的菜贩子不时地给疏菜洒水能使蔬菜看起来新鲜,萝卜干是软软的……通过联系生活,使生物学知识点化难为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就会调动起主动学习的愿望,并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然就提高了,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也就更加感兴趣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
在学习了植物六大器官的相关知识后,我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分批展示一些瓜果蔬菜,让学生判断我们所食用的是该植物的什么器官。第一批实物有:萝卜、莴笋、白菜、花生仁、西红柿。这些比较容易,学生很快就分清了,它们分别是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果实。第二批是:莲藕、红薯、马铃薯、花生、荸荠。学生认为这些部位都埋在土里,应该是植物的根。这时,我拿出一根甘蔗,学生一致认为甘蔗的食用部位是茎。用甘蔗作为对照,学生发现莲藕、荸荠和甘蔗有相同的形态特征:有节,有芽,有节间,所以应该是茎。学生得出结论:埋在土里的不一定都是植物的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其它的实物,如姜、洋葱等也不会搞错了。
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表述一般都比较抽象枯燥,显得深奥、难懂。通过实物分析,学生感到浅显明了、通俗易懂,就会开启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事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自觉性,因为兴趣是开启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是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成就的起点。兴趣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深远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的的注意力引入好奇的境地,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其学习
能力。
三、更正生活认识误区理解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常常會形成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生活中,教师要及时更正一些经验性错误,让学生在对日常概念的思辨中积极联想、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知识的力量。
例如,人们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认识:大清早到公园树林晨练,这时候的空气最新鲜,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学生分析这种认识是否有科学道理。学生分析后明白了其中的原理:绿色植物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在进行,释放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大清早的公园树林里积累了前一晚上植物因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不利于晨练者的身体健康。晨练者应该在早上太阳出来一两个小时后到公园锻炼。通过对这一事例的分析,不用死记硬背,学生就掌握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一些区别。
四、电视广告也可为我所用
记得在教学“食物中含有无机盐”的内容时,我刚讲到食物中含有钙,就有学生在下面讲:“黄金搭档送亲友,补充钙铁锌硒维生素。”我抓住这个时机提问道:“钙、铁、锌、硒等物质就是食物中的无机盐,哪位同学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马上在课文中找到了相应的内容,回答了问题。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它为什么叫黄金搭档?钙和什么搭档呢?”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找出钙和维生素D搭档的原因。之后在其他班级上课时,我让学生观看“黄金搭档”的广告视频,还设计了几个问题结合阅读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清楚了钙、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A、C、D的作用,并能科学地解释钙和维生素D搭档的原理。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生物学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