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笔记里的中秋赏月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2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是公认的中国文学艺术巅峰期.宋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仅从赏月玩月这一点来看,宋人就将这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向了极致。
  “没有月球的持久影响,地球会像个快要停转的陀螺那样摇摇摆摆,天知道会对气候和天气产生什么后果。”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在他的名著《万物简史》中如此阐述月亮对于人类的意义:“由于月球持久的引力影响,地球能以合适的速度、合适的角度自转,为生命的长久和成功的发展提供一个必须的稳定环境。”但是他也警告人类说:“这种情况不会永远下去。月球在以每年大约4厘米的速度脱离我们的控制。再过20亿年,它会退缩到很远的地方,无法再维持我们的稳定……你该认识到,它远不只是夜空中一道悦目的风景线。”
  20亿年,对于人类来说,漫长得似乎没有涯际,但是对于宇宙的进化来说,那只不过是一个自然的周期规律。我们似乎很难想象,月亮退缩在我们视线之外的那种场景——姑且把维持稳定这个科技概念抛在一边,仅就浪漫的、精致的精神生活影响来看,它势必让我们变成另一个意义上的“失心疯”。人间万姓仰头看,还看什么呢?浩渺的天际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所以,在20亿年这个期限来临之前,月亮对我们来说,就是夜空中最耀眼的风景。
  人们懂得怎样珍惜和月亮相处的每时每刻。这种相处方式在科技未达之前,让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过往的历史中极其丰富,承继唐人的浪漫,宋人则将这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向了极致。

南宋都城临安的赏月建筑


  即便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也非常重视皇室园囿的建设,而在这些园林建筑中,用于宴游赏月的宫殿,是宫殿建筑时重中之重的考虑。
  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在他的著作《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对南宋都城东宫的建筑有详实的记录:“淳熙二年(1175)夏,始创射堂一,为游艺之所。囿中又有荣观、王渊、清赏等堂,凤山楼,皆燕息之地也。”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东宫太子的宫殿建筑群中,修建了射堂、荣观堂、玉渊堂和清赏堂等游艺和燕息之用的建筑。特别值得一说的就是清赏堂,这个建筑存在时间很短,从1175年建成,到1276年南宋朝廷投降元军,皇城被元军拆毁,只有102年。但就是这102年间,太子和文人、伎乐在这里宴游欢乐、中秋赏月,达到一朝之盛。如今的杭州西湖凤山路一线,当年可是繁华歌舞场。
  《钱塘县志·纪都》对南宋都城的建筑有如下记载:“宫内有大殿三十余、堂十三、阁十三、斋四、楼七、台六、亭十九。根据后来的考证,正衙大庆殿,位于丽正门内,”其西是垂拱殿。宫城后苑,林木葱郁,怪石夹列,四时花木各题雅名。供皇帝四季游乐的亭台楼阁,有春天醉卧的钟美堂、夏季避暑的翠寒堂、中秋赏月的依桂阁、冬天观雪的明远楼。依桂阁,这名字一听就透着香气。中秋之夜,桂花浮香,霭霭袭人。花好月圆,莫此为甚。
  除了清赏堂、依桂阁之外,宫中还有一些建筑用于赏月,如秋晖堂、碧岑等。

文人画家创作里的赏月盛事


  诗人杨万里曾有幸参与过三堂的文艺活动。公元1186年,太子(后来的宋光宗)在荣观堂召官僚燕集,杨万里也在宴请的名单中。“酒半,从至玉渊堂”。在这次宴会上,太子为杨万里赐“诚斋”二字,落款“赠侍读杨检详”六小字,加盖“清赏堂”印。
  此后,杨万里即以“诚斋”名号行走诗坛。在他的《诚斋集》中,有很多和太子的诗,这些诗可谓他们在节日里宴会欢聚于清赏堂的真实记录。《和皇太子梅诗》其一:“清赏堂前隔俗尘,南枝得雪晓争新。独将却月凌风影,搀献储皇第一春。”
  同时代诗人汪元量是琴人,参加过很多次清赏堂的宴乐。南宋灭亡时,他与皇室一起被押往元大都。十年后,他得以还国,匆忙赶往凤山故地,吊唁曾经的皇城和旧人。眼前所见,让他伤心怆怀不已。想起过去的风光旖旎,他抑制不住心酸,写下了如下诗句:“美人未去时,朝理绿云鬟,暮吹紫鸾笙;美人既去时,阁下麇鹿走,阁上鸱枭鸣……”
  吹笙鼓乐,赏月清玩,曾经浪漫雅致的帝宫岁月过去了。诗人今后面对的中秋月夜,将是凄凉孤寂的。
  画家当然也不会闲着。即便是身为宫廷御用画师,他们的艺术创作里,也不会忘记对月亮的高度礼赞。从马远的《对月图》到佚名的《瑶台玩月图》,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从宫廷到民间对中秋赏月的重视,它几乎成为了一个偏安王朝的时代风尚。

宫廷与市井间的玩月风尚


  中秋节赏月,是中秋节重要的节日活动。但对宋朝人来说,玩月似乎更准确。从字面上看,“赏”似乎更高雅,而“玩”,则多少有些调皮、不正经。实际而言,宋人的“玩”其实也是高雅的更高层次。
  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四《中秋》对南宋都城临安的市民玩月风尚有详细记录:
  马远《对月图》
  《东京梦华录》影印本
  登楼、饮酒、高歌……上至富贵人家,下到小门小户,都要竟一夕之欢,即便是陋巷的穷人家,也要去当铺,以衣换酒,不肯虚度,起码,这玩月的心态,就让人称道。
  皇室同样是如此,今夜无论是在清赏堂,还是依桂堂,或者秋晖堂,都一定要举行赏月延桂的活动,皇室夜宴也是少不了的。钱湎《钱氏私志》记载了帝王的中秋之夜:   “岐公在翰苑时,中秋有月,上问当直学士是谁,左右以姓名对,命小殿对设二位,召来赐酒。公至殿侧侍班,俄顷女童小乐引布輦至,宣学士就坐。公奏故事无君臣对坐之礼,乞正其席。上云:天下无事,月色清美,与其醉声色,何如与学士论文。若要正席,则外廷赐宴。正欲略去苛礼,放怀饮酒。公固请不已,再拜就坐……夜漏三鼓,上悦甚……宴罢,月将西沉,上命辄金莲烛,令内侍扶掖归院。”
  这篇笔记里的主角,是祖籍成都华阳的宰相王硅,因封岐国公,所以雅称岐公。文字里他是主角,但在帝王的中秋夜宴里,他只不过是月亮的一个配角。从奢华与精致程度而言,皇室的中秋赏月当然比民间高级了很多,但月色无偏私,它照在临安城,一样的浩大皎洁。但王珪出现在这个月色下,也并非没有意义:皇帝礼贤下士,在赏月时要免去君臣之礼,可见月亮之功大焉。
  周密《武林旧事》专记皇室和民间的中秋赏月,可证南宋都城皇室内苑的赏月建筑所言不虚:
  “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依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美观也。”

大臣张约斋的豪华赏月


  两宋的赏月风尚,因宫廷政令与民间风从两大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当然,庞大和厚实的民间基础,是这个风尚形成的主要力量。皇室如此,经济条件许可的大臣,其赏月风雅当然也不遑多让。在张约斋的私人笔记《张约斋赏心乐事》里,赏月的记录也很详尽。
  张约斋即张铉(1153-1211),号约斋,曾助史弥远诛韩伲胄,循王张俊的曾孙。他是世家之后,家境优渥,又风流倜傥,多才多艺,其精神消遣可谓极尽奢靡。周密《齐东野语》说他“其园池声伎服玩之丽甲天下”,大有超越其曾祖张俊举办天下第一豪门盛宴的豪气。他家的园林建筑里,用于赏月的很多,而且是按季节使用,比如孟春在揽月桥赏月,中秋则在摘星楼赏月,并举行家宴。赏月的同时,约斋也会安排赏花,席中,除了宴请的主要来宾,侍候这场盛大的赏月乐事的“歌者、乐者无虑数百十人。酒竟,列行送客,烛光香雾,歌咏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也。”其豪门中秋可谓一时无俩。

月下钱塘观潮生


  在另一部笔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中秋观月盛事和其他笔记所记略有差别:
  “中秋節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问,家家无酒,拽下望子(酒旗)。是时螫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葡萄、弄色橙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簧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闻,至于通晓。”
  这篇笔记的可贵之处,在于将中秋节前市场卖酒的状况作了详尽介绍,为中秋夜的酒楼玩月极尽铺垫之能事。宋人玩月佐酒,以至于到了中午,所有酒家的酒就卖完了,不得不放下酒旗。此外,螃蟹、石榴、葡萄等河鲜、水果上市,作为赏月的佐品,在家宴的席面上,也是少不得的。其余通宵之乐,和《武林旧事》所记没有差别。
  钱塘观潮,可以看成宋人中秋赏月的余戏。七月既望而至十八日,加上中秋夜,一共四个晚上,宋人的享乐,也可以说是深能折腾。《武林旧事》写禁中观潮,虽不足百字,但也可略窥其壮:“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
  天开图画是临安宫殿中一处高台,也是皇室观月的一个场所。潇散与缥缈,宏大与婉约,奔放与柔静,都融在了观月与观潮之中。任职于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嵩或许有幸在禁中陪皇帝看潮,便画下了《夜月观潮图》。在这幅尺幅仅为22.3×22厘米的小幅面绢本设色山水画中,他很好地处理了观潮的阔大景象与夜月的柔美景象,将动静、远近融于一纸之中。皓月当空,江潮排山,生在其境,真不知是今夕何夕。
  李嵩《夜月看潮图》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李嵩在画上题下的两句颇堪玩味,它是两宋看月观潮风尚的另一个证据,也是中秋夜京师金吾卫敞开城门、通宵宴乐的真实写照。也难怪,身在今天的人们,总是会将两宋列为最想穿越的朝代。
  (有关文史资料据《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梦粱录》、《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
其他文献
月亮在古代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望着同一轮明月,观察着同样的月面影像,却创造出不同的月亮别称和神话传说。嫦娥与蟾蜍  在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也最为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每到中秋的夜晚,在皎洁的月色中,弥漫着桂花香的树下,总有孩子专心地倾听着美丽的嫦娥偷吃了不死药而奔向月亮的故事。  现代嫦娥奔月的故事来源于东汉张衡的《灵宪》,英雄射手羿为了成为长生不死
期刊
从古至今,从幻想为神到踏上月亮表面,人类对月亮的观察与探索,从未停止。从想象到探索  每当晴朗的夜幕降临,夜空中便有一处光明高悬,却不知为何物,这让人十分好奇。月初弯弯,月中圆圆,阴晴圆缺的朦胧变化更让它为自己平添了几分神秘魅力。  浙江余杭的良渚,蕴藏着公元前3300-2250年的文明。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玉琮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的玉镯上,都有一个图形,其含义至今未解。圆形纹的下方,一个类似
期刊
一位宫廷庸医害死两位皇帝,最终只是获罪戍边,得以保全性命。这其中又有什么内幕?  拜各種古装宫廷影视剧所赐,我们知道古代宫廷的御医是高风险职业。御医难当,那些制造了医疗事故的御医们自然是难免死路一条,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在大明朝就有这么一位奇葩御医。  弘治十八年四月,北京天坛。  一位清瘦的中年人已经在天坛上枯坐了很久,他不时地擦拭额头的汗滴,抬头焦虑地望着天空,仿佛在等待着什么。突然电闪雷鸣,大
期刊
最近的网络热播剧《延禧攻略》让乾隆帝再一次成为众多女生心中的男神,他治国有方,所统治的时代与康熙、雍正时期并称“康乾盛世”。不过,乾隆辉煌的政绩中,也有遗憾之事。  最近的网络热播剧《延禧攻略》让乾隆帝再一次成为众多女生心中的男神,郎世宁笔下的乾隆画像满足了大众的这种想象,清秀的面庞下,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自信。也难怪,在乾隆统治时期,国家总体安定,商品经济繁荣,民众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与康熙、雍正
期刊
在四川教育吏上.尊经书院开创了新式书院教育的先河。那么是谁创办了这所在四川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书院呢?  尊经书院倡办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次年即建成开课,曾经培养出一大批政治上、学术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四川清末维新运动的大本营和后来辛亥革命人士的摇篮。1902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废旧式书院改西式学堂,时任四川总督奎俊遂以尊经书院为基础,在原址合并新办的四川中西学堂(
期刊
[摘要]卷入高速城市化进程的村委会型社区正在从农村社区开始转变成为与居委会型社区并列的城市社区。村委会型社区同时保留了一些农村社区的体制遗产,主要是排他性的农村集体经济、福利制度和个人住房制度。这样,在流动人口聚集的村委会型社区中,形成了不同于居委会型社区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分割与分层。这意味着,由于村委会型社区的出现,中国城市社会正在从单一的城乡分割式“本地—外来”二元结构向“双二元”结构
期刊
唐朝末年,四川前蜀与后蜀短暂出现又迅速灭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两個不争气的“帝二代”。  唐朝末年,统治无能,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一时间,那些有权有势的节度史、刺史等,纷纷拥兵自重,自立山头。中国大地,出现了若干个小国。这个时期,盘踞四川的王建与孟知祥,也仿效中原诸侯的做法,在这里建立了他们的独立王国:前蜀和后蜀。不过,这两个独立王国,分别存在了18年和32年,就土崩瓦解了。王衍:沉湎酒
期刊
李晓巧,文史作家,著有《古代官场那些事》等。无事翻翻经济史,算算中国古代经济那些账。  力历二十一年(1593年),来自美洲的番薯就在福建试种或功,但直到18世纪末,我国西北、华中地区才逐渐开始栽种这种可以教人性命的农作物,两三百年间官方与民间的推广经验,值得后世借鉴。  甘薯,甘甜可口,生熟皆可吃,可充粮食,在我国又被称为番薯、红薯、金薯、红芋、红苕、山芋、地瓜等,原产南美洲,是哥伦布大航海之后
期刊
在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导演过62部电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编剧。这些作品以精简、沉郁的风格,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重要命题,将电影纳入哲学的范畴,为世界电影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篇章。  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闪耀于世界影坛,用摄影机窥探人类灵魂,编导出无数部大师杰作,几乎把世界各大主要电影节的大奖都
期刊
一轮明月,在中国文人看来,是思乡,是离愁,是亲情;而在西方诗人笔下,多半是恋人间的浪漫。东西诗歌中的月亮,承载着各自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诗人采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就是“月亮”。古往今来,在清幽寂静的夜晚,每当人们面对夜空中的皓月,万千情绪总会涌上心头,无尽的遐想与愁思萦绕心间,从而将满腔情感化为对月亮的“膜拜”,创作了大量与之有关的诗篇。无独有偶,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人同样对月亮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