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人提出:教一辈子书不一定能成为专家,若能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能成为教学专家。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有些道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若翻翻老师们的教案,看看那些字数不菲的反思,你又会觉得:写一辈子这样的反思,也未必能成为一个专家。
我身处当地一所著名的小学,平时有机会拜读校内每一位教师的反思,也有机会到别的学校了解教师们的业务情况,出于兴趣,也仔细拜读过他们的教后反思。我觉得教师们的教学反思有这样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写反思大多出于被动,而非主动自觉的感受和思考。“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反思才能发现遗憾。我以为自从有了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的历史就开始了,不过是进入新课程以来,其表现形式才要求教师们诉诸笔端,才作为一个项目,要求老师们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因为过去缺乏自觉主动的思考,因为“教无定法”的聊以自慰,突然要求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的形式提炼出来,教师们难免手足无措。虽然进行了相关反思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培训,但没有真情的流露,是被动地被“挤”在纸上。二是反思的内容狭窄。翻开教案,教师们的反思大多停留在对教学流程文本的回顾或对教学目标的变式重述方面,如:“这节课我创设了××情境,引出问题。然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掌握了××,效果很好。”这些被“挤”出来的反思,其中的语言完全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文本中找到,不是真实感受而是对教案中部分内容的改写。
教师写不好反思的原因很多。从教师写反思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教师们都在写,既然写,就有时间,也不怕写。质量差的反思是写,质量好的反思也是写,可为什么教师们写出的反思普遍质量不高呢?答案显而易见,就是教师们还缺乏自我反思,尤其是自我诊断的能力。我校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活动前总是由做课老师说一说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即教后反思。我发现做课老师很真诚,也很认真地进行反思,但从他们的发言中很难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反思的形式落入俗套,反思的内容很肤浅。但同时我也发现,当这些做课老师作为“他评者”的时候,往往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以及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现象也说明自我诊断能力不足是教师自我反思的一大障碍。如何才能做到“当局者不迷”,提高自我诊断能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自我意识,做自己课堂的“反观者”
自我意识是自我诊断的前提,是自我评价的基础。它能使教师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监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的适当性。大家经常听说的某位老师按不住火气,体罚学生,就是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自我意识缺位造成的。自我意识的缺位,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知所做,不知所云,不能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境调解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当学生的思维与自己的设计出现差距,当学生的表现促使自己的灵感闪现,当学生表情麻木呆板或粲然一笑、心领神会时……教师如果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会跳出课堂,迅速分析师生行为和心态,作出积极的应对,从而对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应对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印象会特别深刻。这样教师课后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回顾刚刚过去的40分,分分秒秒的精彩与失利会因为有了自我意识而印象深刻,会因为印象深刻而思有所物,思有所指,精彩才会被放大,失利才会被“惦记”。
二、加强“自我培训”,变被动为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管理者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于是开展了多种层次的教学反思培训。再好的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而产生作用。这些培训相对来说都是外部环境,如果教师们没有需求,不深刻领悟,其作用就是微乎其微的。要想使自己的反思有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们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在积极参加这类培训的同时进行自我培训。自我培训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下面几条。
1.加强理论学习,尤其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
一个医生判断病人生了什么病,就要检查病人的哪些器官是好的,哪些地方出了毛病,然后根据病人的症状,依据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对病人生何种疾病作出诊断。教师也是一样,要想判断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和行为的价值,就必须在心中对课堂教学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清楚地判断当时的状态是否偏离这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来源,理论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着教学实践。我们要从教育理论中寻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的地位怎样才算是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角色定位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怎样有效处理课堂中的意外?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怎样才算得到有效利用?等这就是标准,这些标准就是医生脑子中的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了这些标准,我们就可以用之来衡量自己的教学肌体的“良”与“莠”。
2.科学确立目标,用目标检索自己的行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的目标应该是立体的,应该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后能够达到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正确对待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从其它教案中“抄”来了之,要用心确立,用可以达到的行为描述语言表达并使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体现、去落实。课后教师对照目标,根据练习、作业等反馈回顾过程,思考每个目标在其所处教学环节的达成度。思考课堂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超越目标的亮点,自己采用了与以往有何不同的方式或手段。某一条目标为什么没有很好落实,原因在哪里?逐条对照目标来检索自己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实施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了科学的目标作为反思的对象,教师的反思就有了抓手,反思的内容也会更加深刻。
3.开放自己的课堂,多听别人评课。
“开放课堂,接受评价,循环提高”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开放自己的课堂,把同伴、专家请进来,让他们给自己的课堂把脉,听听他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听听他们都是从何种角度进行评价的,与自己在课堂上“跳出课堂看课堂”的所感所悟结合起来,集自己和他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教学会诊,在会诊中学会反思。
教师多听别人的评课是提高反思质量的好办法。过去一些大型观摩教学活动,听课时人头济济,听评课时却空空如也。现在,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听评课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想从专家的点评中寻找教学的路子,摸清一堂好课的标准,澄清对新理念的理解。同时在听专家点评中也可以悟出一点评价的角度,评价的策略从而学会评价他人的教学,也用专家的观点衡量自己的课堂,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
自我诊断是反思的一种能力。关键是要有自我意识,虽然身在课堂,但要能跳出课堂看课堂,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提升自我诊断的水平,不断谋求专业发展。
我身处当地一所著名的小学,平时有机会拜读校内每一位教师的反思,也有机会到别的学校了解教师们的业务情况,出于兴趣,也仔细拜读过他们的教后反思。我觉得教师们的教学反思有这样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写反思大多出于被动,而非主动自觉的感受和思考。“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反思才能发现遗憾。我以为自从有了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的历史就开始了,不过是进入新课程以来,其表现形式才要求教师们诉诸笔端,才作为一个项目,要求老师们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因为过去缺乏自觉主动的思考,因为“教无定法”的聊以自慰,突然要求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的形式提炼出来,教师们难免手足无措。虽然进行了相关反思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培训,但没有真情的流露,是被动地被“挤”在纸上。二是反思的内容狭窄。翻开教案,教师们的反思大多停留在对教学流程文本的回顾或对教学目标的变式重述方面,如:“这节课我创设了××情境,引出问题。然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掌握了××,效果很好。”这些被“挤”出来的反思,其中的语言完全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文本中找到,不是真实感受而是对教案中部分内容的改写。
教师写不好反思的原因很多。从教师写反思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教师们都在写,既然写,就有时间,也不怕写。质量差的反思是写,质量好的反思也是写,可为什么教师们写出的反思普遍质量不高呢?答案显而易见,就是教师们还缺乏自我反思,尤其是自我诊断的能力。我校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活动前总是由做课老师说一说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即教后反思。我发现做课老师很真诚,也很认真地进行反思,但从他们的发言中很难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反思的形式落入俗套,反思的内容很肤浅。但同时我也发现,当这些做课老师作为“他评者”的时候,往往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以及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现象也说明自我诊断能力不足是教师自我反思的一大障碍。如何才能做到“当局者不迷”,提高自我诊断能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自我意识,做自己课堂的“反观者”
自我意识是自我诊断的前提,是自我评价的基础。它能使教师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监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的适当性。大家经常听说的某位老师按不住火气,体罚学生,就是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自我意识缺位造成的。自我意识的缺位,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知所做,不知所云,不能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境调解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当学生的思维与自己的设计出现差距,当学生的表现促使自己的灵感闪现,当学生表情麻木呆板或粲然一笑、心领神会时……教师如果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会跳出课堂,迅速分析师生行为和心态,作出积极的应对,从而对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应对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印象会特别深刻。这样教师课后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回顾刚刚过去的40分,分分秒秒的精彩与失利会因为有了自我意识而印象深刻,会因为印象深刻而思有所物,思有所指,精彩才会被放大,失利才会被“惦记”。
二、加强“自我培训”,变被动为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管理者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于是开展了多种层次的教学反思培训。再好的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而产生作用。这些培训相对来说都是外部环境,如果教师们没有需求,不深刻领悟,其作用就是微乎其微的。要想使自己的反思有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们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在积极参加这类培训的同时进行自我培训。自我培训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下面几条。
1.加强理论学习,尤其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
一个医生判断病人生了什么病,就要检查病人的哪些器官是好的,哪些地方出了毛病,然后根据病人的症状,依据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对病人生何种疾病作出诊断。教师也是一样,要想判断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和行为的价值,就必须在心中对课堂教学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清楚地判断当时的状态是否偏离这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来源,理论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着教学实践。我们要从教育理论中寻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的地位怎样才算是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角色定位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怎样有效处理课堂中的意外?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怎样才算得到有效利用?等这就是标准,这些标准就是医生脑子中的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了这些标准,我们就可以用之来衡量自己的教学肌体的“良”与“莠”。
2.科学确立目标,用目标检索自己的行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的目标应该是立体的,应该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后能够达到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正确对待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从其它教案中“抄”来了之,要用心确立,用可以达到的行为描述语言表达并使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体现、去落实。课后教师对照目标,根据练习、作业等反馈回顾过程,思考每个目标在其所处教学环节的达成度。思考课堂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超越目标的亮点,自己采用了与以往有何不同的方式或手段。某一条目标为什么没有很好落实,原因在哪里?逐条对照目标来检索自己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实施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了科学的目标作为反思的对象,教师的反思就有了抓手,反思的内容也会更加深刻。
3.开放自己的课堂,多听别人评课。
“开放课堂,接受评价,循环提高”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开放自己的课堂,把同伴、专家请进来,让他们给自己的课堂把脉,听听他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听听他们都是从何种角度进行评价的,与自己在课堂上“跳出课堂看课堂”的所感所悟结合起来,集自己和他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教学会诊,在会诊中学会反思。
教师多听别人的评课是提高反思质量的好办法。过去一些大型观摩教学活动,听课时人头济济,听评课时却空空如也。现在,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听评课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想从专家的点评中寻找教学的路子,摸清一堂好课的标准,澄清对新理念的理解。同时在听专家点评中也可以悟出一点评价的角度,评价的策略从而学会评价他人的教学,也用专家的观点衡量自己的课堂,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
自我诊断是反思的一种能力。关键是要有自我意识,虽然身在课堂,但要能跳出课堂看课堂,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提升自我诊断的水平,不断谋求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