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文化产业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提出宏观文化贸易和微观文化贸易两大概念,并使用“非零和博弈”、“良性文化折扣”、“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逐步探析由文化需求衍生出的贸易相对均衡。
关键词:文化贸易;宏观;微观;相对均衡
文化贸易概念可分为两类,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有关个人、文化的娱乐服务交易;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本文从宏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将文化贸易分为宏微观两部分,对文化贸易政策和发展走向做整体分析。
一、宏微观文化贸易及其本质
根据经济学原理将宏微观文化贸易定义如下:
宏观文化贸易研究整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内外部发展规律、经济和文化运行方式等,它从总量上分析问题,判定的是总体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布局。它把文化资源配置作为既定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经济发展。
微观文化贸易研究单个单位,如从事文化产业的家庭、厂商等的对外贸易行为,关注他们的利益需求和短期内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它解决文化资源配置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文化贸易分析的复杂性体现在由绝对自由理念走向相对自由实践,参与文化贸易的国家数量、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都是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贸易具有以下本质特征:(1)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资源的分享利用;(2)利益产生、分配的不确定性,利益主体更加理性;(3)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与价格之间的非同比相关性比经济贸易更明显。
二、“非零和博弈”和“良性文化折扣”
针对宏微观文化贸易本质中体现的文化消费者的需求,运用“非零和博弈”和“良性文化折扣”概念加以分析。
(一)“非零和博弈”
非零和博弈分为正和博弈和负和博弈。对应到文化贸易中,正和博弈是指文化贸易行为使贸易双方都获利,负和博弈是指文化贸易行为使贸易双方都受损。
假设A国(进口国)为文化产业弱国,B国(出口国)为文化产业强国。进口国面临被国外文化产业和服务占领市场的危机,同时也面临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受挫的危机;出口国从表面上来看是受益方,但长期不均衡的对外输出一方面会使输入国制定贸易壁垒进行抵制,另一方面也会使追求新鲜感的异国观众产生厌倦,转而推动本国或其他国家的文化贸易。
(二)“良性文化折扣”
不同的常识和思维方式导致了文化结构差异,从而出现文化折扣。对于文化折扣不能一概论之,能够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的文化折扣,我们称之为“良性文化折扣”。
“良性文化折扣”具有以下特点:(1)常识、生活方式、观看习惯和剪辑风格,这些因素的差异化效应在文化贸易中表现得并不明显。相反,它们很可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需求;(2)具有相对均衡性,即在一定贸易情况和范围之下可以发挥作用,一旦均衡被打破,则转化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折扣;(3)往往不适用于历史积淀较深国家或涉及历史题材较多的文化贸易。
三、动态均衡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非零和博弈”和“良性文化折扣”是宏微观文化贸易中深入体现消费者需求的概念。这种文化需求随着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变化,并基于宏微观文化贸易中的具体贸易措施达到动态平衡。
(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框架下:(1)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即出口只是文化产品或服务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2)一旦消费者达到进行正常文化消费所对应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就不再是衡量某国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最重要的指标。此时的文化贸易需求偏好会更多地基于消费者的感性诉求和消费体验;(3)如果国家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重叠需求是国家之间开展文化贸易的基础。
(二)宏微观文化贸易中的动态均衡
宏微观文化贸易都基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特征,具有动态可变性。国家间重叠的文化需求偏好是文化贸易的主要对象,也是宏观文化贸易和微观文化贸易中需要重点分析的对象。
在宏观文化贸易中,文化贸易额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趋于稳定。宏观文化贸易中的文化需求并不完全真实,但却能最大程度上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从而保证文化贸易总体发展的稳速增长。在微观文化贸易中,双方贸易额会有较大浮动的波动,往往呈现出文化产业强国文化贸易额远高于文化产业弱国的现象。微观文化贸易中的文化需求更接近客观情况,个人和企业在文化贸易过程中多采用这种贸易方式和准则以求得更大的贸易利润,其中的贸易均衡体现出明显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7-116.
[2]方慧,尚雅楠.基于動态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01):44-50.
作者简介:王璐,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文化贸易;宏观;微观;相对均衡
文化贸易概念可分为两类,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有关个人、文化的娱乐服务交易;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本文从宏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将文化贸易分为宏微观两部分,对文化贸易政策和发展走向做整体分析。
一、宏微观文化贸易及其本质
根据经济学原理将宏微观文化贸易定义如下:
宏观文化贸易研究整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内外部发展规律、经济和文化运行方式等,它从总量上分析问题,判定的是总体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布局。它把文化资源配置作为既定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经济发展。
微观文化贸易研究单个单位,如从事文化产业的家庭、厂商等的对外贸易行为,关注他们的利益需求和短期内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它解决文化资源配置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文化贸易分析的复杂性体现在由绝对自由理念走向相对自由实践,参与文化贸易的国家数量、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都是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贸易具有以下本质特征:(1)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资源的分享利用;(2)利益产生、分配的不确定性,利益主体更加理性;(3)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与价格之间的非同比相关性比经济贸易更明显。
二、“非零和博弈”和“良性文化折扣”
针对宏微观文化贸易本质中体现的文化消费者的需求,运用“非零和博弈”和“良性文化折扣”概念加以分析。
(一)“非零和博弈”
非零和博弈分为正和博弈和负和博弈。对应到文化贸易中,正和博弈是指文化贸易行为使贸易双方都获利,负和博弈是指文化贸易行为使贸易双方都受损。
假设A国(进口国)为文化产业弱国,B国(出口国)为文化产业强国。进口国面临被国外文化产业和服务占领市场的危机,同时也面临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受挫的危机;出口国从表面上来看是受益方,但长期不均衡的对外输出一方面会使输入国制定贸易壁垒进行抵制,另一方面也会使追求新鲜感的异国观众产生厌倦,转而推动本国或其他国家的文化贸易。
(二)“良性文化折扣”
不同的常识和思维方式导致了文化结构差异,从而出现文化折扣。对于文化折扣不能一概论之,能够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的文化折扣,我们称之为“良性文化折扣”。
“良性文化折扣”具有以下特点:(1)常识、生活方式、观看习惯和剪辑风格,这些因素的差异化效应在文化贸易中表现得并不明显。相反,它们很可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需求;(2)具有相对均衡性,即在一定贸易情况和范围之下可以发挥作用,一旦均衡被打破,则转化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折扣;(3)往往不适用于历史积淀较深国家或涉及历史题材较多的文化贸易。
三、动态均衡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非零和博弈”和“良性文化折扣”是宏微观文化贸易中深入体现消费者需求的概念。这种文化需求随着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变化,并基于宏微观文化贸易中的具体贸易措施达到动态平衡。
(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框架下:(1)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即出口只是文化产品或服务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2)一旦消费者达到进行正常文化消费所对应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就不再是衡量某国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最重要的指标。此时的文化贸易需求偏好会更多地基于消费者的感性诉求和消费体验;(3)如果国家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重叠需求是国家之间开展文化贸易的基础。
(二)宏微观文化贸易中的动态均衡
宏微观文化贸易都基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特征,具有动态可变性。国家间重叠的文化需求偏好是文化贸易的主要对象,也是宏观文化贸易和微观文化贸易中需要重点分析的对象。
在宏观文化贸易中,文化贸易额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趋于稳定。宏观文化贸易中的文化需求并不完全真实,但却能最大程度上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从而保证文化贸易总体发展的稳速增长。在微观文化贸易中,双方贸易额会有较大浮动的波动,往往呈现出文化产业强国文化贸易额远高于文化产业弱国的现象。微观文化贸易中的文化需求更接近客观情况,个人和企业在文化贸易过程中多采用这种贸易方式和准则以求得更大的贸易利润,其中的贸易均衡体现出明显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7-116.
[2]方慧,尚雅楠.基于動态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01):44-50.
作者简介:王璐,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