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魏墓志是墓志书法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也被称为书法艺术的自觉期,也是楷书形体与笔法的确立期,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无论刀功、笔法技巧还是墓志内容都极尽精致奢华,书法艺术水平精湛高超,蔚为壮观。
【关键词】:博大精深;秀逸俊伟;豪放不羁;墓志情结
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上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造就了体系庞大的艺术宝库,而墓志书法就是书法艺术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古人常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形容北魏墓志,数量多,品类多,集秀逸俊美,豪放不羁于一身。它特征鲜明,无论渊流广泛还是艺术价值,在书法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地位,而魏碑中的墓志书法更是难得的艺术瑰宝。
一、墓志简介
墓志,也称“墓志铭”“埋铭”“葬铭”“圹铭”等,是一种记载墓主身份及墓址的物件,是跟随墓主一起下葬的附葬品。入葬的时候与主人棺椁一起埋于墓穴中,墓志材质多为石质,也有砖、坯、陶及瓷质,历史上保存最多的当属石质方形墓志,上面刻有墓主姓名事迹卒葬卒年月等,这就是所谓的“志石”。另外志石上往往还覆盖一块方形石用来保护志石上的文字不受损坏,此為“志盖”。墓志盖上往往以篆隶刻写墓主姓名、官职及年代,墓志盖的周围也常常雕画一些精美的纹饰。
我国历史上盛行土葬。祖先崇拜,慎终追远、“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所以形成了牢固的道德观念。墓志则是生者给予亡灵最后的悼念、抚慰、论定和旌表。墓志形制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以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墓志分析
二十世纪初,墓志被大量发掘出土,因深埋地下,幸得石刻保存都较完好,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北魏时期书法展开新的思路,对我们研究楷书演变提供了更为重要有价值的资料。当时出土较多的还有隋唐时期墓志,但与之相较,北魏墓志少了一些法度的束缚,多了一些生动活泼,萧散多致。甚至出现让人感到不合理法的怪怪奇奇,与具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优点,袁枚云:“不从糟粕,安得精华”,此语真不可为外道言矣。当然,这与西北民族剽悍强劲的性格,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论笔法。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曾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他提出了用笔与结字问题,这是书法艺术最具本质意义的一个命题。而墓志用笔一般以方笔为主,长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露锋起笔,呈左低右高,昂起之势,最后回锋收笔。竖画起笔皆笔锋下倾,直下竖写,有一种瀑布倾下之感。点画则如高空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起、行、收处的用笔方向转换法度十分严谨,每个点画不同的方向在整个字中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或平直或陡峭或倾斜,各种不同的体势形态变化。而组合在一块儿的点画则一般气息连贯,首尾呼应。而撇画断如犀象,处理方法与隶书截然不同,隶书起笔轻,落笔重,而墓志则起笔较重,力量到底,当然也有部分墓志撇画因寻求一种力量的特殊美感会戛然而止。比如图1-1《元显儁墓志》中“欢”字,左半部分中,撇画短而精妙有力,与右偏旁“欠”捺画形成强烈对比,使整个字形斜而不歪,重心不失,左密右散,形尽而意无穷。为整篇墓志增添几分峻利清劲,使得整体锋颖秀拔,精整言人。
王僧虔《笔意势》中说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图1-2《元珽妻穆玉容墓志》“丽”字为例,丽 字上部结构以收为主,循序而就,意味深远,下部结构左右打开,使整个字形重心不倒,撇画出笔酣畅,形态舒张,多了份潇洒随脱,捺画有增了份收笔欲停之态,整个字形稳重,棱角分明,取势排宕,一波挑一起落,含蓄之处耐人寻味,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令人意消。
2、论结构。
书法是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线条不仅是时间的陈述,表示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且也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学总论中曾提出:北魏莫盛于魏,莫备于魏。而独尊魏碑的审美选择,他也曾提出魏碑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对北魏墓志的空间造型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因北魏墓志书法的繁荣鼎盛时期是公元496至533年,期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风格不同的阶段。前期墓志奔放雄峻,棱角分明,刀刻意味浓重。以《元桢墓志》与《元倪墓志》为例,《元桢墓志》整体结构开张雄健,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雄强无匹,整体特征明显,每个字都是精进挺峭,橫划起笔多做侧锋斜入,捺划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作悬针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字形长扁结合,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甚于造像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元倪墓志》则潇洒活泼,多了份灵动秀逸欹正随势。以《元桢墓志》“使”字与《元倪墓志》“吏”字作比较,如图1-3元桢中俊逸奇恣,左半部分撇画打破了以往峻峭之姿,最后收笔突然改变线条行驶方向,最后戛然而止,为整个字增添幾分惊险之态,但右半部分结构则像一把利刃由左直出,没有任何弧度弯曲,最后以捺角平出,转折处更是斩钉截铁,这反而与后期出现的《元倪墓志》形成巨大反差,《元倪墓志》中,捺角则起笔酣畅流利,形状舒展,整个字用笔变化多方,欹侧随势,真可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毗挫于毫芒。
三、论后人惊叹
提及魏碑,不得不提到近现代著名书法大家于右任。据史料记载自汉朝起揭起了一起收藏名家法书的热潮,当然其中就有墓志书法,因历代墓志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所以众多收藏家们不惜辗转奔波劳顿之苦,高价重金购得。因战乱不少文人收藏家不惜身家性命誓死保护墓志文化遗产,当然就包括国民党高官于右任先生。因清末明初,民不聊生,战乱频繁,盗墓之风严重,不少珍贵墓志被列强盗运,为此,于右任先生十分痛心,工作之余收购400多方历代墓志,大部分为北魏名品,现已全部捐赠西安碑林才得以保护至今。身为今天的我们为于右任先生的这种对墓志文化遗产无畏的精神深深折服。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对艺术追求的执着,这更可以上溯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结。于右任先生曾作诗《寻碑》曰: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往。水沉千福寺,云遮五台山。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愁来且乘兴,得失两开颜。这其中苦乐心情真可谓跃然纸上,于右任先生人品、书品俱佳,其贡献令后人惊叹折服!
参考文献:
[1]于明诠《墓志十讲》[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2]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M] ,商务印书馆,2014.06
[3]张志和《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01
作者简介:王玉川(1990—),男,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关键词】:博大精深;秀逸俊伟;豪放不羁;墓志情结
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上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造就了体系庞大的艺术宝库,而墓志书法就是书法艺术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古人常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形容北魏墓志,数量多,品类多,集秀逸俊美,豪放不羁于一身。它特征鲜明,无论渊流广泛还是艺术价值,在书法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地位,而魏碑中的墓志书法更是难得的艺术瑰宝。
一、墓志简介
墓志,也称“墓志铭”“埋铭”“葬铭”“圹铭”等,是一种记载墓主身份及墓址的物件,是跟随墓主一起下葬的附葬品。入葬的时候与主人棺椁一起埋于墓穴中,墓志材质多为石质,也有砖、坯、陶及瓷质,历史上保存最多的当属石质方形墓志,上面刻有墓主姓名事迹卒葬卒年月等,这就是所谓的“志石”。另外志石上往往还覆盖一块方形石用来保护志石上的文字不受损坏,此為“志盖”。墓志盖上往往以篆隶刻写墓主姓名、官职及年代,墓志盖的周围也常常雕画一些精美的纹饰。
我国历史上盛行土葬。祖先崇拜,慎终追远、“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所以形成了牢固的道德观念。墓志则是生者给予亡灵最后的悼念、抚慰、论定和旌表。墓志形制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以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墓志分析
二十世纪初,墓志被大量发掘出土,因深埋地下,幸得石刻保存都较完好,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北魏时期书法展开新的思路,对我们研究楷书演变提供了更为重要有价值的资料。当时出土较多的还有隋唐时期墓志,但与之相较,北魏墓志少了一些法度的束缚,多了一些生动活泼,萧散多致。甚至出现让人感到不合理法的怪怪奇奇,与具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优点,袁枚云:“不从糟粕,安得精华”,此语真不可为外道言矣。当然,这与西北民族剽悍强劲的性格,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论笔法。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曾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他提出了用笔与结字问题,这是书法艺术最具本质意义的一个命题。而墓志用笔一般以方笔为主,长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露锋起笔,呈左低右高,昂起之势,最后回锋收笔。竖画起笔皆笔锋下倾,直下竖写,有一种瀑布倾下之感。点画则如高空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起、行、收处的用笔方向转换法度十分严谨,每个点画不同的方向在整个字中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或平直或陡峭或倾斜,各种不同的体势形态变化。而组合在一块儿的点画则一般气息连贯,首尾呼应。而撇画断如犀象,处理方法与隶书截然不同,隶书起笔轻,落笔重,而墓志则起笔较重,力量到底,当然也有部分墓志撇画因寻求一种力量的特殊美感会戛然而止。比如图1-1《元显儁墓志》中“欢”字,左半部分中,撇画短而精妙有力,与右偏旁“欠”捺画形成强烈对比,使整个字形斜而不歪,重心不失,左密右散,形尽而意无穷。为整篇墓志增添几分峻利清劲,使得整体锋颖秀拔,精整言人。
王僧虔《笔意势》中说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图1-2《元珽妻穆玉容墓志》“丽”字为例,丽 字上部结构以收为主,循序而就,意味深远,下部结构左右打开,使整个字形重心不倒,撇画出笔酣畅,形态舒张,多了份潇洒随脱,捺画有增了份收笔欲停之态,整个字形稳重,棱角分明,取势排宕,一波挑一起落,含蓄之处耐人寻味,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令人意消。
2、论结构。
书法是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线条不仅是时间的陈述,表示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且也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学总论中曾提出:北魏莫盛于魏,莫备于魏。而独尊魏碑的审美选择,他也曾提出魏碑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对北魏墓志的空间造型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因北魏墓志书法的繁荣鼎盛时期是公元496至533年,期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风格不同的阶段。前期墓志奔放雄峻,棱角分明,刀刻意味浓重。以《元桢墓志》与《元倪墓志》为例,《元桢墓志》整体结构开张雄健,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雄强无匹,整体特征明显,每个字都是精进挺峭,橫划起笔多做侧锋斜入,捺划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作悬针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字形长扁结合,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甚于造像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元倪墓志》则潇洒活泼,多了份灵动秀逸欹正随势。以《元桢墓志》“使”字与《元倪墓志》“吏”字作比较,如图1-3元桢中俊逸奇恣,左半部分撇画打破了以往峻峭之姿,最后收笔突然改变线条行驶方向,最后戛然而止,为整个字增添幾分惊险之态,但右半部分结构则像一把利刃由左直出,没有任何弧度弯曲,最后以捺角平出,转折处更是斩钉截铁,这反而与后期出现的《元倪墓志》形成巨大反差,《元倪墓志》中,捺角则起笔酣畅流利,形状舒展,整个字用笔变化多方,欹侧随势,真可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毗挫于毫芒。
三、论后人惊叹
提及魏碑,不得不提到近现代著名书法大家于右任。据史料记载自汉朝起揭起了一起收藏名家法书的热潮,当然其中就有墓志书法,因历代墓志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所以众多收藏家们不惜辗转奔波劳顿之苦,高价重金购得。因战乱不少文人收藏家不惜身家性命誓死保护墓志文化遗产,当然就包括国民党高官于右任先生。因清末明初,民不聊生,战乱频繁,盗墓之风严重,不少珍贵墓志被列强盗运,为此,于右任先生十分痛心,工作之余收购400多方历代墓志,大部分为北魏名品,现已全部捐赠西安碑林才得以保护至今。身为今天的我们为于右任先生的这种对墓志文化遗产无畏的精神深深折服。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对艺术追求的执着,这更可以上溯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结。于右任先生曾作诗《寻碑》曰: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往。水沉千福寺,云遮五台山。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愁来且乘兴,得失两开颜。这其中苦乐心情真可谓跃然纸上,于右任先生人品、书品俱佳,其贡献令后人惊叹折服!
参考文献:
[1]于明诠《墓志十讲》[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2]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M] ,商务印书馆,2014.06
[3]张志和《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01
作者简介:王玉川(1990—),男,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