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获得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以后,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即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认识原理。在对这些基本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形成概念、规律和原理,最后推广到一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讲解的技能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直观教具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他们分析、综合、概括,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和掌握原理的教学行为方式。
下面以概念教学为例来研究讲解技能。
一、数学概念讲解的过程
根据上面讲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如下步骤。
1.提供感性材料
由感性認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应该首先观察实物、实验等直观材料,或回忆过去的经验、事实等,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唤取对旧知识和表象的回忆,这将为学习新的概念奠定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知基础。在数学教学中,直观的感性材料主要有以下三类。
(1)实物的直观。有些概念可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实验等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例如教学“三角形”时,出示红领巾、小红旗等实物。
(2)模拟的直观。在不能提供实物直观的情况下,学生可通过观察模型、图表、幻灯、电影等来获得对实际事物的感性认识。
(3)语言的直观。即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叙述、比喻、,唤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或者进行想象而产生具体形象。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学生说硬币、圆桌面、车轱辘、方向盘、钮扣、杼口、喇叭口都是圆形的。直观形象地引进概念,为学生提供适合概念的感性经验,并引导学生发现其本质属性,然后由教师给出表示这个概念的名词。这一步骤是由感知到表象的阶段。
2.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或描述概念
在学生进行回忆或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他们认识各种事物或事实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或特征,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比较,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一系列事物的共性进行综合概括,明确它们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当事物的本质属性被揭露后,概念的定义也就形成了。这一步骤是由表象到形成概念的阶段。
3.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概念,在运用过程中加深认识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是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过程,再由抽象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阶段。概念的形成只是认知第一个阶段的完成,而认知的第二阶段必须通过有关的作业和练习,运用概念解决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完成。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能巩固。
4.把新旧概念联系起来,对概念进行分化
分化即与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达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一些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深入理解、巩固新概念的有效措施。同时,也要对概念进行泛化,辨认概念所包含的各种事物或事实的不同特征,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一节,先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后,再对折一次,让学生从直观中得到直角的表象,教师给出直角的名称,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直角的度数,认识“一个直角是90°”这一本质属性,出现直角的定义。接着引入锐角、钝角。再让学生把刚才折过的纸打开,使学生看到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称为平角。只有在概念系统中去掌握概念,才能对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把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否则就很难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
二、讲解概念的原则
1.运用丰富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使学生从各种情境中接触概念,以使其便于接受和理解。例如,在导入一个新概念时,最好使用大量的实物、事实和事例等,并做必要的说明,使得有关事物连续出现,相同的刺激重复出现,就易于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属性,哪些是次要的属性。概念教学的理想方式是先教给学生一些典型的问题,识别出哪些是概念的主要属性,然后再教一般事物,最后识别特殊事物。
2.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以后,可以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 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 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
3.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
当学生学过一个新概念时,要尽可能地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为学习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对概念进行分化,较深入地理解新概念,从而也易于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如前面所讲的“角的分类”的例子。
4.显示相反事例,及时巩固应用
在显示概念所包含的各种事例,从中分析抽象出概念的特征的时候,不能仅仅显示与概念特征相一致的事例,也应显示与其特征相反的事例,尤其是一般容易弄错或搞混的事例,更有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下面以概念教学为例来研究讲解技能。
一、数学概念讲解的过程
根据上面讲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如下步骤。
1.提供感性材料
由感性認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应该首先观察实物、实验等直观材料,或回忆过去的经验、事实等,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唤取对旧知识和表象的回忆,这将为学习新的概念奠定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知基础。在数学教学中,直观的感性材料主要有以下三类。
(1)实物的直观。有些概念可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实验等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例如教学“三角形”时,出示红领巾、小红旗等实物。
(2)模拟的直观。在不能提供实物直观的情况下,学生可通过观察模型、图表、幻灯、电影等来获得对实际事物的感性认识。
(3)语言的直观。即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叙述、比喻、,唤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或者进行想象而产生具体形象。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学生说硬币、圆桌面、车轱辘、方向盘、钮扣、杼口、喇叭口都是圆形的。直观形象地引进概念,为学生提供适合概念的感性经验,并引导学生发现其本质属性,然后由教师给出表示这个概念的名词。这一步骤是由感知到表象的阶段。
2.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或描述概念
在学生进行回忆或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他们认识各种事物或事实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或特征,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比较,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一系列事物的共性进行综合概括,明确它们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当事物的本质属性被揭露后,概念的定义也就形成了。这一步骤是由表象到形成概念的阶段。
3.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概念,在运用过程中加深认识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是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过程,再由抽象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阶段。概念的形成只是认知第一个阶段的完成,而认知的第二阶段必须通过有关的作业和练习,运用概念解决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完成。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能巩固。
4.把新旧概念联系起来,对概念进行分化
分化即与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达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一些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深入理解、巩固新概念的有效措施。同时,也要对概念进行泛化,辨认概念所包含的各种事物或事实的不同特征,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一节,先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后,再对折一次,让学生从直观中得到直角的表象,教师给出直角的名称,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直角的度数,认识“一个直角是90°”这一本质属性,出现直角的定义。接着引入锐角、钝角。再让学生把刚才折过的纸打开,使学生看到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称为平角。只有在概念系统中去掌握概念,才能对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把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否则就很难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
二、讲解概念的原则
1.运用丰富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使学生从各种情境中接触概念,以使其便于接受和理解。例如,在导入一个新概念时,最好使用大量的实物、事实和事例等,并做必要的说明,使得有关事物连续出现,相同的刺激重复出现,就易于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属性,哪些是次要的属性。概念教学的理想方式是先教给学生一些典型的问题,识别出哪些是概念的主要属性,然后再教一般事物,最后识别特殊事物。
2.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以后,可以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 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 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
3.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
当学生学过一个新概念时,要尽可能地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为学习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对概念进行分化,较深入地理解新概念,从而也易于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如前面所讲的“角的分类”的例子。
4.显示相反事例,及时巩固应用
在显示概念所包含的各种事例,从中分析抽象出概念的特征的时候,不能仅仅显示与概念特征相一致的事例,也应显示与其特征相反的事例,尤其是一般容易弄错或搞混的事例,更有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