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这场革命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式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6月13日)发表了《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全国开始推广》一文;《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7日)又发表了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孟万金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为帮助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日前,本刊专程采访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孟万金教授。
记者:孟教授您好!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引发了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转型的一系列反思。您身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请您谈谈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背景知识。
孟:世纪之交,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认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消极心理学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因此,它的问世不仅在美国很受青睐,也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尤其是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普遍欢迎。今年5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成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心理健康与智能开发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系统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赢得了与 会者的广泛认同。
记者: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至今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进步。请您谈谈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孟: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也暴露出了固有的问题,从大学生硫酸“泼熊”、研究生虐猫事件,到马加爵杀人案件,再到今年5月以来高校学生坠楼身亡悲剧的不断上演,甚至5名小学生手拉手一起跳河2名溺水身亡,教育为之一次次背上沉重的负担!心理健康教育引起全社会一次次深刻的反思!人们不禁要问: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怎样发挥它的作用?每次悲剧上演后,人们习惯于问责压垮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因而,抑郁、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交往压力、身体健康因素、贫困等往往成为直接的罪魁祸首。其实,这些祸首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其根本问题在于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消极被动的,治标不治本!
看看部分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再看看某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有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热播的各种心理访谈节目,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传播和渲染的多是消极的心理体验,诱发的多是观众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如果在人们有限的生命中过多渲染和弥漫的是这种消极心态,何谈快乐人生?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偏离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精神振奋、心情快乐、工作积极、生活幸福,也就是说急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在以往侧重于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及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一句话,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人性的优点比疾病的康复更有价值、更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和美好的心灵才是理想社会的精神基础。
记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请您系统介绍一下。
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空头口号,它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具体包括思想基础、目标、对象、内容、过程、手段、途径、方法、原则、特点和评价等方面。
思想基础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以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南,二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三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四是以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借鉴。
基本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而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基本内容主要为:一是积极情感体验(包括生活、学习、自我和人际),二是积极人格塑造(包括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三是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和运用(包括社会大系统,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积极的小系统,如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
教育过程主要包括“注意—相关—信心—满意” 的动机激发与保持的四个基本环节;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以“多元智能”优化学科教学为学科渗透途径。
方法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个别咨询辅导为辅。
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生综合幸福指数;积极乐观,激扬生命活力;分享快乐,传播积极情绪情感;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全员参与,突出主体自立自强;反思自检,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发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以形成性自主评价为主,提倡评价多元化。
记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天地,可谓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如何正确看待它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孟:如同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关系一样,积极心理学从不攻击传统主流心理学,而且还在各种场合多次指出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贡献;在肯定传统心理学的同时,积极心理学也指出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不足——忽视了培养人的积极方面,偏离了心理学的平衡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继承传统“诊断治疗”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实现标本兼治。
记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责无旁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列入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并且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验和推广的项目。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了二十多个实验区,已经有上千多所实验学校申请批准成为实验基地。课题实验先进单位及优秀成果将在本课题指定的《中国特殊教育》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陆续发表。
记者:请您谈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推广的基本思路。
孟:概括讲就是: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分段深化,分类指导;专职带头,全员参与;校本行动,资源共享。
所谓“合理布局,点面结合”是指在全国选取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或学校,作为全国代表,率先开展研究,实行区/校两级管理体制,挂牌实验区/校作为全国的“点”,非挂牌实验区/校组成全国的“面”,“点”上的实验区/校聚焦课题的一些关键问题,为“面”上的实验区/校提供经验。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
所谓“分段深化,分类指导”是指总课题分成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高职)5段以及普教和职教2类。将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别的特点,分别推进和具体实施,进行专业化指导。
所谓“专职带头,全员参与”是指专职心理老师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肩负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使命,要积极推进学科渗透,引领全员投入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所谓“校本行动,资源共享”是指点面上的各实验区/校要充分发挥校本优势,以行动研究为主,实现优势互补,共享优秀资源,从而全方位大面积掀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热潮。
记者:谢谢孟教授接受本刊专访,真诚期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结出丰硕之果。欢迎孟教授的课题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积极参加第五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并欢迎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刊,与全国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分享。
孟:谢谢。我相信,课题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将会为开创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陈 虹 于 洪 李益倩 吴 为
孟万金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为帮助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日前,本刊专程采访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孟万金教授。
记者:孟教授您好!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引发了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转型的一系列反思。您身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请您谈谈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背景知识。
孟:世纪之交,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认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消极心理学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因此,它的问世不仅在美国很受青睐,也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尤其是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普遍欢迎。今年5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成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心理健康与智能开发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系统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赢得了与 会者的广泛认同。
记者: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至今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进步。请您谈谈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孟: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也暴露出了固有的问题,从大学生硫酸“泼熊”、研究生虐猫事件,到马加爵杀人案件,再到今年5月以来高校学生坠楼身亡悲剧的不断上演,甚至5名小学生手拉手一起跳河2名溺水身亡,教育为之一次次背上沉重的负担!心理健康教育引起全社会一次次深刻的反思!人们不禁要问: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怎样发挥它的作用?每次悲剧上演后,人们习惯于问责压垮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因而,抑郁、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交往压力、身体健康因素、贫困等往往成为直接的罪魁祸首。其实,这些祸首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其根本问题在于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消极被动的,治标不治本!
看看部分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再看看某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有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热播的各种心理访谈节目,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传播和渲染的多是消极的心理体验,诱发的多是观众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如果在人们有限的生命中过多渲染和弥漫的是这种消极心态,何谈快乐人生?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偏离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精神振奋、心情快乐、工作积极、生活幸福,也就是说急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在以往侧重于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及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一句话,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人性的优点比疾病的康复更有价值、更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和美好的心灵才是理想社会的精神基础。
记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请您系统介绍一下。
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空头口号,它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具体包括思想基础、目标、对象、内容、过程、手段、途径、方法、原则、特点和评价等方面。
思想基础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以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南,二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三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四是以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借鉴。
基本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而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基本内容主要为:一是积极情感体验(包括生活、学习、自我和人际),二是积极人格塑造(包括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三是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和运用(包括社会大系统,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积极的小系统,如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
教育过程主要包括“注意—相关—信心—满意” 的动机激发与保持的四个基本环节;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以“多元智能”优化学科教学为学科渗透途径。
方法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个别咨询辅导为辅。
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生综合幸福指数;积极乐观,激扬生命活力;分享快乐,传播积极情绪情感;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全员参与,突出主体自立自强;反思自检,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发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以形成性自主评价为主,提倡评价多元化。
记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天地,可谓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如何正确看待它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孟:如同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关系一样,积极心理学从不攻击传统主流心理学,而且还在各种场合多次指出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贡献;在肯定传统心理学的同时,积极心理学也指出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不足——忽视了培养人的积极方面,偏离了心理学的平衡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继承传统“诊断治疗”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实现标本兼治。
记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责无旁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列入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并且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验和推广的项目。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了二十多个实验区,已经有上千多所实验学校申请批准成为实验基地。课题实验先进单位及优秀成果将在本课题指定的《中国特殊教育》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陆续发表。
记者:请您谈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推广的基本思路。
孟:概括讲就是: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分段深化,分类指导;专职带头,全员参与;校本行动,资源共享。
所谓“合理布局,点面结合”是指在全国选取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或学校,作为全国代表,率先开展研究,实行区/校两级管理体制,挂牌实验区/校作为全国的“点”,非挂牌实验区/校组成全国的“面”,“点”上的实验区/校聚焦课题的一些关键问题,为“面”上的实验区/校提供经验。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
所谓“分段深化,分类指导”是指总课题分成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高职)5段以及普教和职教2类。将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别的特点,分别推进和具体实施,进行专业化指导。
所谓“专职带头,全员参与”是指专职心理老师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肩负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使命,要积极推进学科渗透,引领全员投入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所谓“校本行动,资源共享”是指点面上的各实验区/校要充分发挥校本优势,以行动研究为主,实现优势互补,共享优秀资源,从而全方位大面积掀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热潮。
记者:谢谢孟教授接受本刊专访,真诚期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结出丰硕之果。欢迎孟教授的课题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积极参加第五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并欢迎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刊,与全国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分享。
孟:谢谢。我相信,课题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将会为开创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陈 虹 于 洪 李益倩 吴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