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明珠》教学设计
一、看图激趣
出示图(白天的图)并提问: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你想去参观吗?
设计点评:新大纲指出,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直观到抽象,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尝试探索一条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的模式:看图激趣——指导自学——点拨提高——实践强化。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针对“看图激趣”这个设计,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指导自学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先拼读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图文对照读,边读边想。
3、检查读书,先组内读,读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设计点评:根据新大纲的精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一年级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之后。开始学习注音课文,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拼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直呼音节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学是完全可行的。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新课文,教师不要范读课文,也不要放录音,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读的遍数要多,要求一步一步地提高。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点拨提高
1、看图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导看图学句子:这座塔在什么地方?什么名字?找出句子读一读。
(2)指导朗读:你觉得“东方明珠”这个名字美吗?你能把这一句读得美吗?
设计点评: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要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而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看图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导看白天的图:谁能说说这座塔的样子?
(2)图文对照学句子:课文里有一句话是描写这一幅图的,找出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东方明珠”这样高大,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把它表现出来吗?
设计点评:从低年级起,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造出不同的条件,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如设计(3)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想别人想不到的办法。即使有的办法是可笑的。有的办法是错误的,是失败的。教师也要加以鼓励。不要挫伤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3、看图精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看图:东方明珠白天的景色很美,夜晚的景色怎样呢?看夜晚的图,练习说话。
(2)图文对照,同法学习:找出描写这一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3)挖掘空白,想象说话:生活中你见到过五光十色的美景吗?
(4)指导朗读:我们祖国有这么美的东方明珠,你们高兴吗?自豪吗?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设计点评:教是为了不教。如设计(2)的学法指导与第二自然段相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空白处,注重知识的迁移,有机进行听说的训练。挖掘时要适时、恰当。如设计(3)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这一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在读中感悟,如设计(4)。
四、实践强化
1、创设环境,师生表演:许多外国朋友听说中国的东方明珠特别美。都想来看看,你愿意做一名小导游吗?教师扮外国朋友。设计情境:由白天的景到夜晚的景,或由夜晚的景到白天的景。训练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设计到上海时是夜晚,先看夜景;或到上海时是白天,先看白天的景。来不及欣赏另一个时间的美景,请学生口头介绍一下等。
2、课外延伸,收集资料。在家长帮助下。收集有关东方明珠的图册、文字、模型等。
设计点评:新大纲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做小导游,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如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知识在于积累,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过程,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训练。(潘雪霞)
从《冰花》一课谈课堂资源的组织
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它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资源的丰富性。通过教学实践。我对课堂资源的理解实现了三方面的发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课中发展到课外,从文中发展到课堂三要素整体。下面我以《冰花》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有效组织课堂资源的。
教学现象:
师:小童看得入迷啦!他觉得冰花像一些熟悉的东西,像什么呢?(出示句子:“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生:(轻读)
师:句子中有些词语我们是第一次接触,为了弄懂这些词语,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开动脑筋想办法找树叶啊,小草啊,牡丹啊什么的。如果找不到可以用别的办法代替。小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找到树叶的小朋友先来汇报。
生纷纷拿出自己的树叶到上面展示。
生1:这是我找到的广玉兰的叶子。
生2:这是我找到的梧桐树的叶子。
生3:这是我找到的枫树的叶子。
师:你们说说这些树叶哪些是宽大的树叶呢?为什么?
(生根据比较得出结论:广玉兰和梧桐树的叶子是宽大的。)
师:小朋友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的树叶。小草,你们肯定找不到了,因为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小草早就枯萎了,冻死了。
生:我找到了!(边举着嫩绿的小草跑上讲台)
师:啊!真的是小草啊!你能告诉大家是从哪里找来的吗?
生:我是在乡下的大棚里找到的。妈妈说那里很温暖,所以,小草没有被冻死。
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孩子,很会想办法,在妈妈的帮助下,让我们大家在这样寒冷的冬天见到了这么碧绿碧绿的小草,我们用掌声感谢你!(大家鼓掌)你用手摸一摸,告诉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很软。
师:有谁知道“柔”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柔”就是“软”的意思。
师:对。这么小的草,是刚长出来的,小兔吃起来肯定觉得怎么样呢?
生:小兔吃起来一定觉得很嫩很嫩。
师:如果说找到小草是个奇迹的话,那么找到牡丹就更加不容易了。你们找到了吗?
生1:这是我画的牡丹。
生2:这是我在网上下载的牡丹。
生3:这是挂历上的牡丹。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牡丹的花瓣数量怎么样?
生:花瓣很多,一层一层的。
师:对!这就叫丰满的牡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齐读)
师:小朋友,我们学习不光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而且要能在课外通过各种方法学习知识。你们就是这样去做的,所以自己学会了今天课文里难懂的词语的意思。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要向你们学习。 这段教学体现了我在组织课堂资源方面的三个做法:
一、生活实践,产生课堂资源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要让孩子的学习向课前、课后,乃至整个生活的时空无限延伸,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完成课前作业中,学生在大自然里寻找树叶和小草。如果说冬天的树叶难找的话。寻找“柔嫩的小草”就更加有难度。有个孩子居然能在寒冷的冬季真的找来了!草叶上湿漉漉的,仿佛刚从晨雾中醒来,浑身散发着醉人的泥土清香。原来他是从农户的暖棚里找来的。不难想象。在这柔嫩的小草背后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可爱的主人公就是眼前这个可爱的孩子。他的故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而当孩子们拿着自己精心绘制的牡丹和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时,作为老师不得不敬佩孩子的能力。使我想起了那句名言“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本是相通的,当学生带着他从生活中得来的信息和经验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还不会因此而“精彩”吗?
二、学生差异,丰富课堂资源
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服务于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宽大的树叶”、“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如果能找到真的,那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找不到的话。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代替,并且能找到什么就是什么,总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作业布置中就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体现了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选择。在教学中,孩子们运用了采集、绘画、请教他人、上网等多种方法找到了需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各显神通,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所有参与的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长此以往,每个学生不再是车间生产的标准零件。而是多姿多彩、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由此。我们的课堂因孩子的各显神通而丰富。因孩子的多姿多彩而富有生命活力。
三、教学引导,挖掘课堂资源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挖好课堂资源的“泉眼”。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放开手脚和嘴巴,留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展现孩子的成果,让孩子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犹如打开泉眼。让泉水喷涌而出。以滋润我们的课堂,滋润孩子的心灵。(张彩虹)
一、看图激趣
出示图(白天的图)并提问: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你想去参观吗?
设计点评:新大纲指出,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直观到抽象,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尝试探索一条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的模式:看图激趣——指导自学——点拨提高——实践强化。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针对“看图激趣”这个设计,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指导自学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先拼读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图文对照读,边读边想。
3、检查读书,先组内读,读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设计点评:根据新大纲的精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一年级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之后。开始学习注音课文,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拼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直呼音节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学是完全可行的。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新课文,教师不要范读课文,也不要放录音,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读的遍数要多,要求一步一步地提高。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点拨提高
1、看图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导看图学句子:这座塔在什么地方?什么名字?找出句子读一读。
(2)指导朗读:你觉得“东方明珠”这个名字美吗?你能把这一句读得美吗?
设计点评: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要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而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看图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导看白天的图:谁能说说这座塔的样子?
(2)图文对照学句子:课文里有一句话是描写这一幅图的,找出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东方明珠”这样高大,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把它表现出来吗?
设计点评:从低年级起,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造出不同的条件,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如设计(3)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想别人想不到的办法。即使有的办法是可笑的。有的办法是错误的,是失败的。教师也要加以鼓励。不要挫伤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3、看图精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看图:东方明珠白天的景色很美,夜晚的景色怎样呢?看夜晚的图,练习说话。
(2)图文对照,同法学习:找出描写这一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3)挖掘空白,想象说话:生活中你见到过五光十色的美景吗?
(4)指导朗读:我们祖国有这么美的东方明珠,你们高兴吗?自豪吗?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设计点评:教是为了不教。如设计(2)的学法指导与第二自然段相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空白处,注重知识的迁移,有机进行听说的训练。挖掘时要适时、恰当。如设计(3)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这一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在读中感悟,如设计(4)。
四、实践强化
1、创设环境,师生表演:许多外国朋友听说中国的东方明珠特别美。都想来看看,你愿意做一名小导游吗?教师扮外国朋友。设计情境:由白天的景到夜晚的景,或由夜晚的景到白天的景。训练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设计到上海时是夜晚,先看夜景;或到上海时是白天,先看白天的景。来不及欣赏另一个时间的美景,请学生口头介绍一下等。
2、课外延伸,收集资料。在家长帮助下。收集有关东方明珠的图册、文字、模型等。
设计点评:新大纲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做小导游,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如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知识在于积累,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过程,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训练。(潘雪霞)
从《冰花》一课谈课堂资源的组织
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它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资源的丰富性。通过教学实践。我对课堂资源的理解实现了三方面的发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课中发展到课外,从文中发展到课堂三要素整体。下面我以《冰花》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有效组织课堂资源的。
教学现象:
师:小童看得入迷啦!他觉得冰花像一些熟悉的东西,像什么呢?(出示句子:“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生:(轻读)
师:句子中有些词语我们是第一次接触,为了弄懂这些词语,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开动脑筋想办法找树叶啊,小草啊,牡丹啊什么的。如果找不到可以用别的办法代替。小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找到树叶的小朋友先来汇报。
生纷纷拿出自己的树叶到上面展示。
生1:这是我找到的广玉兰的叶子。
生2:这是我找到的梧桐树的叶子。
生3:这是我找到的枫树的叶子。
师:你们说说这些树叶哪些是宽大的树叶呢?为什么?
(生根据比较得出结论:广玉兰和梧桐树的叶子是宽大的。)
师:小朋友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的树叶。小草,你们肯定找不到了,因为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小草早就枯萎了,冻死了。
生:我找到了!(边举着嫩绿的小草跑上讲台)
师:啊!真的是小草啊!你能告诉大家是从哪里找来的吗?
生:我是在乡下的大棚里找到的。妈妈说那里很温暖,所以,小草没有被冻死。
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孩子,很会想办法,在妈妈的帮助下,让我们大家在这样寒冷的冬天见到了这么碧绿碧绿的小草,我们用掌声感谢你!(大家鼓掌)你用手摸一摸,告诉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很软。
师:有谁知道“柔”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柔”就是“软”的意思。
师:对。这么小的草,是刚长出来的,小兔吃起来肯定觉得怎么样呢?
生:小兔吃起来一定觉得很嫩很嫩。
师:如果说找到小草是个奇迹的话,那么找到牡丹就更加不容易了。你们找到了吗?
生1:这是我画的牡丹。
生2:这是我在网上下载的牡丹。
生3:这是挂历上的牡丹。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牡丹的花瓣数量怎么样?
生:花瓣很多,一层一层的。
师:对!这就叫丰满的牡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齐读)
师:小朋友,我们学习不光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而且要能在课外通过各种方法学习知识。你们就是这样去做的,所以自己学会了今天课文里难懂的词语的意思。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要向你们学习。 这段教学体现了我在组织课堂资源方面的三个做法:
一、生活实践,产生课堂资源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要让孩子的学习向课前、课后,乃至整个生活的时空无限延伸,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完成课前作业中,学生在大自然里寻找树叶和小草。如果说冬天的树叶难找的话。寻找“柔嫩的小草”就更加有难度。有个孩子居然能在寒冷的冬季真的找来了!草叶上湿漉漉的,仿佛刚从晨雾中醒来,浑身散发着醉人的泥土清香。原来他是从农户的暖棚里找来的。不难想象。在这柔嫩的小草背后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可爱的主人公就是眼前这个可爱的孩子。他的故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而当孩子们拿着自己精心绘制的牡丹和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时,作为老师不得不敬佩孩子的能力。使我想起了那句名言“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本是相通的,当学生带着他从生活中得来的信息和经验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还不会因此而“精彩”吗?
二、学生差异,丰富课堂资源
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服务于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宽大的树叶”、“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如果能找到真的,那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找不到的话。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代替,并且能找到什么就是什么,总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作业布置中就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体现了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选择。在教学中,孩子们运用了采集、绘画、请教他人、上网等多种方法找到了需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各显神通,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所有参与的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长此以往,每个学生不再是车间生产的标准零件。而是多姿多彩、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由此。我们的课堂因孩子的各显神通而丰富。因孩子的多姿多彩而富有生命活力。
三、教学引导,挖掘课堂资源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挖好课堂资源的“泉眼”。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放开手脚和嘴巴,留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展现孩子的成果,让孩子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犹如打开泉眼。让泉水喷涌而出。以滋润我们的课堂,滋润孩子的心灵。(张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