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主任情绪的爆发实际上是在权威基础上衍生的,是对于权威的过度使用。教师无法控制情绪,学生长期屈服于权威引起反抗心理,这种“零和博弈”最终将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和班主任管理效率的降低。本文试图通过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提到的“第三法”——不凌驾于权威基础之上,不涉及权力争夺之上的方法,引导学生以独立的个人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帮助教师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化权威型教师为合作型教师。
关键词:权威 情绪管理 第三法 沟通
一、不要让“情绪”化生为“权威”的魔鬼——班主任情绪控制的困扰
(一)班主任的“咆哮”日常
“我说的话你听到没有?”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你们知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
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经常听到上面的话,充斥着“火药”和无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为此而上火、生气,再怒吼之下,你会发现你只是用你的威慑力镇压了他们,或许暂时他们能做好,但没过多久他们又会被打回原型。
(二)情绪——权威基础上衍生的魔鬼
著名政治学、哲学家爱德蒙·伯克说:“权力越大,濫用权力的危险就越大”。教师发泄出的情绪也是在过渡使用权威上衍生而来的。
班主任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有满足自己需求、实现自身目的的权利,他们希望学生能学有所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正气的班风。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也在努力满足自身的需求,有些需求的满足会不顾班主任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导致冲突的产生。冲突的产生往往会促发教师情绪的爆发,教师试图通过吼骂、激烈的指责和批评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满足自身需求,以告诫学生改变当前的行为。班主任这种情绪上的激烈表现实际上就是运用权威让学生屈服,迫使学生改变当前行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事情。教师使用权威影响孩子,实际上会削弱对孩子的影响力,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方面学生可能迫于权威形成抵抗、违背;怨恨、愤怒;反抗老师等叛逆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会做出屈服、顺从;害怕尝试新鲜事物,出现逃避,幻想等躲避行为。
班主任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运用权威已经成为众多老师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困扰。
二、把问题的解决权还给孩子——变教师权威为合作引导
(一)师生之间的“非输即赢”
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中提到了:解决亲子冲突并非非输既赢,还存在“没有输家”的第三种解决方法。第三法是不凌驾在权威之上的,不涉及权力争夺的方法。父母不会因为权威的震慑而给孩子带来威胁,孩子也不会因反抗权威而变得肆无忌惮。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他被当作成人对待,参与冲突解决方案的决策。
我联想到我和学生的相处不也和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有相似性吗?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生不做作业,学生清洁卫生做不好,学生调皮打架......面对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我通过发泄情绪,运用权威震慑学生;而学生对待老师这种强加的威慑力也并不会长期屈从,从本质上而言,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已经走进“非输即赢”的恶性循环。
(二)我的管理实践——将问题的解决权还给学生
那学生和老师之间如何改变这种“非输既赢”的局面呢?按照戈登博士所提出的“没有输家”的第三法。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我——信息”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并且积极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在大家情绪相对平缓的时机找出可能的备选方法并进行评估,最后确定出最可行的方案并进行追踪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当做独立的平等的个人,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他们有着更强的执行意愿和主人翁意识。
一次中午,轮到我看饭,我早早的进班等候大家抬桶上来。可是左等右等几个桶一直没有抬齐,眼看快过去十分钟了,愤怒的火苗已经在我心里燃烧了。这个时候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抬饭的同学居然已经整齐的在桌前排队等待着吃饭了,而剩下的那一桶菜没有人抬。这个问题也并非第一次发生,已经有老师给我反映了几次饭桶抬不齐的问题。
1“我——信息”的需求表达
看到这一幕,我早已火冒三丈,试图把班里的孩子训斥一顿。但我压住了心里的气愤,首先我运用“我——信息”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同学们,今天的饭菜又没有抬齐全,是吗?这让我感到很困扰,也很郁闷,为什么我们到五年级了在抬饭问题上还有问题呢?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在午饭前做好吃饭的准备。”抬饭的同学也纷纷诉说道,自己都抬了饭,还很详细地告诉我他们分别抬了什么,大家都表示自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2.提出、评估备选方案
这件事情是因为学生在抬饭上存在问题而造成了我的困扰, 此刻我想到光靠发火、靠权威的吼,事情可能解决的没有那么好。过多的权威带来的只能是内心的反抗。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他们:“当初在决定抬饭的时候,大家都同意用小组轮流抬的方式,可是一个组每个人都抬了饭为什么饭还没有抬齐呢?”“那一个组只有六个人,两人抬一桶,怎么才能把四桶饭菜抬上来呢?老师很困惑,也需要你们的帮助,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解决。”话音刚落,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最终在大家的讨论下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正是因为每个人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针对这个结论,不少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最终确立了:由小组长起领头作用,根据本组男女生情况提前做好分配工作。
3执行、反馈
根据同学们共同确定的这个方案,我找到各组的小组长,说明了抬饭的人员安排问题。在各小组长的安排、分配下,我们班的抬饭问题也彻底解决了。在共同确立方案规则的约束下,同学们积极参与的意识也逐步加强。
在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我把这个问题又提到课堂上反馈给学生,不断强化这种合作和意识,让他们成为一种习惯贯彻到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三、化情绪为沟通——化权威为合作
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是发展中人,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明知故犯的现象。当这样的问题发生时,教师要学会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化情绪为沟通,化权威为合作。积极表达诉求,师生共商决策,从权威型的教师向合作型的教师转变,做他们的合伙人而不是压迫者。
关键词:权威 情绪管理 第三法 沟通
一、不要让“情绪”化生为“权威”的魔鬼——班主任情绪控制的困扰
(一)班主任的“咆哮”日常
“我说的话你听到没有?”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你们知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
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经常听到上面的话,充斥着“火药”和无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为此而上火、生气,再怒吼之下,你会发现你只是用你的威慑力镇压了他们,或许暂时他们能做好,但没过多久他们又会被打回原型。
(二)情绪——权威基础上衍生的魔鬼
著名政治学、哲学家爱德蒙·伯克说:“权力越大,濫用权力的危险就越大”。教师发泄出的情绪也是在过渡使用权威上衍生而来的。
班主任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有满足自己需求、实现自身目的的权利,他们希望学生能学有所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正气的班风。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也在努力满足自身的需求,有些需求的满足会不顾班主任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导致冲突的产生。冲突的产生往往会促发教师情绪的爆发,教师试图通过吼骂、激烈的指责和批评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满足自身需求,以告诫学生改变当前的行为。班主任这种情绪上的激烈表现实际上就是运用权威让学生屈服,迫使学生改变当前行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事情。教师使用权威影响孩子,实际上会削弱对孩子的影响力,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方面学生可能迫于权威形成抵抗、违背;怨恨、愤怒;反抗老师等叛逆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会做出屈服、顺从;害怕尝试新鲜事物,出现逃避,幻想等躲避行为。
班主任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运用权威已经成为众多老师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困扰。
二、把问题的解决权还给孩子——变教师权威为合作引导
(一)师生之间的“非输即赢”
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中提到了:解决亲子冲突并非非输既赢,还存在“没有输家”的第三种解决方法。第三法是不凌驾在权威之上的,不涉及权力争夺的方法。父母不会因为权威的震慑而给孩子带来威胁,孩子也不会因反抗权威而变得肆无忌惮。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他被当作成人对待,参与冲突解决方案的决策。
我联想到我和学生的相处不也和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有相似性吗?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生不做作业,学生清洁卫生做不好,学生调皮打架......面对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我通过发泄情绪,运用权威震慑学生;而学生对待老师这种强加的威慑力也并不会长期屈从,从本质上而言,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已经走进“非输即赢”的恶性循环。
(二)我的管理实践——将问题的解决权还给学生
那学生和老师之间如何改变这种“非输既赢”的局面呢?按照戈登博士所提出的“没有输家”的第三法。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我——信息”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并且积极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在大家情绪相对平缓的时机找出可能的备选方法并进行评估,最后确定出最可行的方案并进行追踪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当做独立的平等的个人,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他们有着更强的执行意愿和主人翁意识。
一次中午,轮到我看饭,我早早的进班等候大家抬桶上来。可是左等右等几个桶一直没有抬齐,眼看快过去十分钟了,愤怒的火苗已经在我心里燃烧了。这个时候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抬饭的同学居然已经整齐的在桌前排队等待着吃饭了,而剩下的那一桶菜没有人抬。这个问题也并非第一次发生,已经有老师给我反映了几次饭桶抬不齐的问题。
1“我——信息”的需求表达
看到这一幕,我早已火冒三丈,试图把班里的孩子训斥一顿。但我压住了心里的气愤,首先我运用“我——信息”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同学们,今天的饭菜又没有抬齐全,是吗?这让我感到很困扰,也很郁闷,为什么我们到五年级了在抬饭问题上还有问题呢?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在午饭前做好吃饭的准备。”抬饭的同学也纷纷诉说道,自己都抬了饭,还很详细地告诉我他们分别抬了什么,大家都表示自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2.提出、评估备选方案
这件事情是因为学生在抬饭上存在问题而造成了我的困扰, 此刻我想到光靠发火、靠权威的吼,事情可能解决的没有那么好。过多的权威带来的只能是内心的反抗。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他们:“当初在决定抬饭的时候,大家都同意用小组轮流抬的方式,可是一个组每个人都抬了饭为什么饭还没有抬齐呢?”“那一个组只有六个人,两人抬一桶,怎么才能把四桶饭菜抬上来呢?老师很困惑,也需要你们的帮助,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解决。”话音刚落,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最终在大家的讨论下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正是因为每个人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针对这个结论,不少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最终确立了:由小组长起领头作用,根据本组男女生情况提前做好分配工作。
3执行、反馈
根据同学们共同确定的这个方案,我找到各组的小组长,说明了抬饭的人员安排问题。在各小组长的安排、分配下,我们班的抬饭问题也彻底解决了。在共同确立方案规则的约束下,同学们积极参与的意识也逐步加强。
在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我把这个问题又提到课堂上反馈给学生,不断强化这种合作和意识,让他们成为一种习惯贯彻到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三、化情绪为沟通——化权威为合作
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是发展中人,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明知故犯的现象。当这样的问题发生时,教师要学会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化情绪为沟通,化权威为合作。积极表达诉求,师生共商决策,从权威型的教师向合作型的教师转变,做他们的合伙人而不是压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