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中的艺术品市场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777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越刮越猛烈,把艺术品市场也卷入其中。本来艺术品收藏是“小资情调”、文人雅玩的一种情趣,而当今却与金融资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面对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艺术品市场想独善其身似乎也不太可能。
  当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战国时代”,一直以来中国书画保持的一枝独秀、一家独大的局面已被打破。二十一世纪初“非典”刚过,中国书画呈现“井喷”式的短暂疯狂后,便从颠峰快速跌入“调整”的谷底,让中国书画如坐过山车一般;这一突如其来的机遇,给其它艺术品门类,如油画、当代艺术、佛像、玉器、瓷杂带来了绝地反击的机会,在这些门类艺术品的大举夹攻之下,中国书画一直“回暖”乏力,直至今日艺术品市场的焦点,仍是集中在以西方审美为主线的当代艺术之上。就笔者看来,即使假以时日,中国书画得回霸主地位,也不可能是当年的霸主了,充其量只能算个领头羊而已。因为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其它门类的艺术品,特别是油画和当代艺术已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天价神话;并由于当今的人们思维处于多元化时代,受西方文化侵略者审美和资本投机的诱惑太多,又多将艺术品收藏演变为艺术品投资,而投资的法则就是以逐利为主;因此,由外而内的投机传导效应特别快,美国拍卖的天价迅速传导至香港拍卖市场,香港拍卖市场的爆发也以一种比“非典”传播还要快的速度感染着内地市场,这些都促使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多元化
  “战国时代”的到来。
  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来临,2007年底至2008年的这场股市调整,极似2005年秋至2006年全年书画市场的调整,幅度之大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股市调整的同时,也让股票型基金稳赚不赔的神话破灭,股民与基民皆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在国家针对楼市政策的大力打压之下,连续几年火爆异常的楼市,也似乎出现了拐点,炒房客们也和从书画市场高峰、股票市场顶端跌下来的炒家们一样,套牢的套牢、割肉的割肉。艺术品市场“战国时代”中,红极一时的“当代艺术”,也遭遇了“寒流”。那么,先于股市、楼市和“当代艺术”调整的中国书画市场,在2008年是否会像2007年底媒体宣传的那样,已经进入“回暖”“上升”期了?机会真的已经到来了吗?是不是也加很多人想的那样,股市、楼市不好了,钱就都会流到这边来炒艺术品,中国书画借此机会又会“上冲”了?我看尚不能如此乐观。
  股市、楼市、艺术品作为近年来人们追捧的三大投资项目,相互之间似乎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其实是各自独立的。虽然客户群时有交叉,但投资心理、手段以及目的却各有不同。股市和楼市的投资客们在股市、楼市大把赚钱的时候,偶尔一掷千金买些艺术品附庸风雅,是常见的;但在股市、楼市套牢、割肉的状态下,已没有风雅一把的心情了。艺术品大多数的时候,是收藏家们用闲钱来买的,虽然也有职业投资者,少数股票大亨、地产大亨投资艺术品,办个艺术馆什么的,但这与千千万万炒股、炒楼的人却关系不大,一是投资理念的关系,二是投资门槛的问题。所以指望股市、楼市不强时,会有大量资金流入艺术品市场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投资领域都有着各自的法则,书画市场特别是经过了“非典”后的那场“井喷”行情,再坐过“调整”的过山车后,让投机的人们也如股市上的炒家,现在知道“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知道了“书画市场有风险”。由此,书画市场“回暖”“上升”行情的出现,只能建立在自然的市场规律法则之上,就如同没有只涨不跌、只跌不涨的股市,书画市场也不可能只“上升”不“调整”,更不可能只“调整”,不“回暖”、不“上升”。因此,通过两年多的深幅“调整”,2008年书画市场由“回暖”而“上升”是可以预期的,但就现在整体经济大环境来看,肯定会影响“回暖”“上升”的力度,甚至可能夭折,这就需要市场人士把握好机遇,爱护中国书画这来之不易的“回暖”形势。
  现在在书画投资方面,媒体有两种宣传很极端:一是极力鼓吹“捡漏”式的一夜暴富,以及极少数“天价”作品不实的增值率,以此来达到引起轰动新闻效应的目的;二是大肆夸大赝品伪作之多、之不可辨析、之可怕,以及鉴定专家的不可信,这些都误导着人们的视线。而很少去做正面的宣传和指导,比如:像如何正确理解真正收藏的理念和应持有的心态;让人们知道赝品并不可怕,但把赝品当作真品去收藏才很可怕,以及如何区分伪专家与真专家之间的区别,怎样去学习真专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因为收藏是一个学习鉴赏、识别真伪、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而非拿钱易货即可升值的过程。再就是“捡漏”的事虽有,但这是和彩票中头奖一样,是极少数有运气并买了真彩票人的事。因此,投资书画的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书画市场的现状及书画升值的规律;而有志于收藏书画的人们,则要知道学会鉴赏书画,是收藏者最重要的一门功课,“子孙永宝之”是收藏必备的理念。若能如此,即使置身于现今的金融风暴之中,艺术品收藏也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
其他文献
说起鼻烟壶,我不算陌生,几十年前在由京城下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后,就在蒙古包内看到老牧民吸鼻烟,又相互交换鼻烟壶吸闻,以示友好。后来,我至京城雍和宫供职,又看到老僧人手持的鼻烟壶,虽然多为现代制作的工艺品,有的甚至以小塑料瓶贮之,但那风俗没有变。僧合内,闲暇时,但见老僧轻轻打开小瓶盖儿,倒一点儿于左手指肚上,并麻利地抹在鼻孔处。我感觉那气味醇厚、辛辣,有骨麝香味儿,据说有明目、提神的功效。  追溯
期刊
不期而至的调整    在经济衰退的阴霾笼罩下,秋拍,乃至艺术品拍卖前景如何?  上半年,艺术品市场“牛市依旧”。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汇聚成金融海啸,全球股市头9个月蒸发了27万亿美元。在危机策源地的美国,曾经在各国“攻城略地”的五大投资银行悉数被金融风暴吞噬,15家银行倒闭,美国政府接管了房地美、国际集团等机构;全球唯一上市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股价10月中旬下探至8.58美元,相当于52周内最
期刊
无雪的初冬,遭遇寒潮袭击的北京,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在瑟瑟北风中,街上尽是行色匆匆之人,唯有躲进温暖的屋里,“与世隔绝”,香茶一碗,看书写字,似乎才能不睬寒潮的侵扰。孰料,自然的寒潮是可以躲避的,但报刊文字上的“寒潮”却令人无可遁逃,且“寒”到心里。  《新京报》2008年11月23日“文化新闻·综合”版载:“今年秋拍溥心畲只有两张是真品,齐白石大多数为假,收藏家揭黑,称中国书画伪作当道”。看
期刊
南博珍藏书画的收购经历和藏品特色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中央博物院原是有一些书画收藏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政府全部带到台湾去了,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以,今天南京博物院四万多件书画藏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收集起来的。其中,对南博书画收藏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曾昭燠院长。她深知一个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立足根本。在她主政期间,对历代书画征集工作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她是考古专家,对传世书画鉴定
期刊
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明代的书法是一个尴尬的时代。它不像元代,有一个赵孟頫做领军人物,倡导复古,继起及追随者形成一股相当大的势力,打着“复古”的旗帜,以一种简捷便当的方法,躲避了宋初意气风发的个性表现,直接“晋唐”。这既给元代书坛提供了宽敞的表现空间,又能开一代风气,甚至还能为后世的书法发展定下了基调。而明人则不同,明代没有一个能称之为绝对的代表人物,所有的代表人物仅是以地区为势力范围的书家群体中的
期刊
近日,故宫博物院位于文华殿的新陶瓷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陶瓷馆共展出427件套(441件)文物,辅以大量介绍相关知识的图片和从窑址采集的部分宋代主要窑口的瓷片标本。与以往陶瓷馆相比,新馆展示内容作了较大充实和改进,将距今8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至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期间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所有重要品种。充分吸取迄今为止国内外在中国古
期刊
永乐青花盘拍场上各式皆有,高价成交的有尺寸不等的圆口、棱口、折沿盘等。2007年香港佳士得1376.75万港币拍出的葡萄纹菱口盘价格最高,直径44厘米,具有浓郁的阿拉伯艺术风格,12瓣菱花口外壁绘灵芝、牡丹、菊花等折枝花卉,阿拉伯地区的博物馆收藏有类似瓷器,市场上也曾成交过几件。圆口盘则以2003年该公司春拍924.775万港币拍出的绶鸟荔枝纹大盘为代表,直径达59.5厘米。  此时新创烧的青花折
期刊
明清两朝正处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两座高峰之间,在宋元时期至清代的五百余年中,虽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画家,特别是清代晚期画坛已孕育了一场绘画艺术革命的嬗变,但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发展的二百多年,仍不能称之为在宋元时期与近现代时期之间的绘画艺术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明代的绘画艺术,尤其是官方倡导的主流绘画艺术,在对前朝艺术成就继承中,逐渐从崇尚古人绘画艺术走向了机械模仿古人绘画艺术的误区
期刊
积翠园是陈英、金岚夫妇居所之名,也是作为书画收藏家的他们的斋号。他们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前辈。  出于对民族书画艺术的热爱,他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收藏历程,并与许多鉴定家、书画家交朋友。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他们不顾风险,暗中尽力抢救书画文物,将全部积蓄用于收藏。从60年代到90年代,积翠园收藏的古今书画,无论数量、质量都已十分可观,他们也成了书画收藏大家。  199
期刊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称日本文明为一种卫星文明,它环绕着中国,每一次文明的跃进都多少受了外来文明尤其是中国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大一统帝国时代抛向宇宙的一颗卫星。然而这颗卫星在自己的文明进程中亦开出了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的灿烂之花。  有专家考证日本在公元前的将近两三千年间一直处在新石器时代,发展缓慢,几近停滞,但就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几乎是一夜之间奇迹般地跨进了铁器时代。至今还有传说是当年秦始皇派去的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