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深知幼儿主题活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绘画欣赏教学活动中,作为师生互动最常用的方式——提问还存在重提问轻回答的不良现象,从提问思路、提问方式、提问反馈、提问时间等途径来有效调整提问的策略,引发幼儿在与作品的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深化幼儿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幼儿教育;主题活动;绘画欣赏;提问;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可见,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绘画欣赏可以让幼儿与大师直接对话,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审美的知觉方式。相关资料表明,幼儿对线条、色彩、构图等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但在自发的状态下,幼儿的这种审美体验并不能自然地体现。如何使幼儿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呢?师生互动最常用的方式——提问,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促使幼儿与欣赏对象进行互动与碰撞,在冲突与失衡中重新认识作品。
一、由整体到部分,层层深入,思路要透彻
在幼儿的主题活动中,一幅绘画作品欣赏从哪里入手?这是幼儿教师应该探究的问题。尽管幼儿有着对作品与生俱来的感受潜在的可能性,但这对于幼儿来说有些茫然,教师要通过有效提问梳理幼儿欣赏的方法,加深幼儿的欣赏体验,累积幼儿的欣赏经验:①对于具象性的作品,先是引导幼儿整体感知作品形象,获得对作品的初步感受;然后再观察作品的内容,即关注作品描绘了什么;接着就是形式要素的识别,即色彩、线条、构图等形式要素上的感受;最后再次表达对作品的总体印象,尝试给作品起名字,综合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②对于抽象性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作品整体印象,跳过对作品内容的识别,直接进入形式要素的欣赏,如用了什么线条、色彩和形状,并表达对线、形、色等要素的感觉;最后再回到总体感觉,同样也可以通过给作品起名字,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询问幼儿起这个名字的原因,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作品。
二、从单向到多向,提问方式要多样
我们遗留下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的提问模式,忽视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相问答与争论,绝不利于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审美活动中,不同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的幼儿作为个体,他们之间在审美思维与审美体验上存在区别,他们在对同一作品的审美认知上有着矛盾和冲突,教师应利用这一点,使幼儿的思维进行碰撞,分享审美经验,产生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全面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如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大公鸡》时,有孩子认为这只大公鸡好难看,画得一点也不像,有的幼儿说大公鸡颜色很特别,五颜六色的,很有趣。他们就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教师马上反问道:“有的小朋友说大公鸡很不像,有的说大公鸡很特别。那它到底有什么地方和平常我们看到的公鸡不一样?”幼儿兴致更高了,他们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它的脖子歪歪的,很不一样。”“它的头昂得高高的,似乎很了不起。”“它的羽毛五颜六色,漂亮极了。”等等。
我们切记一点,面对同一幅作品,幼儿可能存在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应改变传统的单向问答法,提问刺激幼儿的竞争意识,形成多向的审美对话,帮助幼儿获得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审美认知。
三、给予适时评价与提升,幼儿反馈要灵活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幼儿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受拘束。在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应给予适时评价与提升,使幼儿的审美体验获得提升,累积幼儿的欣赏技能。
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对于幼儿的回答在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还要进行总结和提升。如幼儿回答:“这匹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教师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一直这样奔跑,这匹马有什么感觉?(很累,心扑通扑通地跳……)”结果发现,幼儿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欣赏体验是:“风很大,马儿在迎风奔跑,它要用很大的劲,心扑通扑通地跳。”“它的腿真结实,很有劲。”“它很快乐,似乎在说兄弟们,快跟上。”
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馈直接影响到幼儿审美体验的深刻度和细腻度,能有效调动幼儿的情绪,唤起幼儿思维的火花,提高对作品的理解感知能力,幼儿的欣赏体验也会更加深刻和精细。
四、给予幼儿充足的考虑时间,构建幼儿的审美心理
在我们教师每次提问后应给予幼儿充足的考虑时间,幼儿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这样回答不出的现象也会减少。
在绘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置有效提问,适时地给予反馈和提升,深化幼儿的审美知觉和情感体验,形成作品与幼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与对话,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对作品的敏锐感知力,不断构建幼兒的审美心理,全面提升幼儿的审美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仕君,黄小丽.幼儿绘画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引导策略[J].学前教育研,2009(1).
[2]边霞.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幼儿教育;主题活动;绘画欣赏;提问;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可见,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绘画欣赏可以让幼儿与大师直接对话,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审美的知觉方式。相关资料表明,幼儿对线条、色彩、构图等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但在自发的状态下,幼儿的这种审美体验并不能自然地体现。如何使幼儿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呢?师生互动最常用的方式——提问,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促使幼儿与欣赏对象进行互动与碰撞,在冲突与失衡中重新认识作品。
一、由整体到部分,层层深入,思路要透彻
在幼儿的主题活动中,一幅绘画作品欣赏从哪里入手?这是幼儿教师应该探究的问题。尽管幼儿有着对作品与生俱来的感受潜在的可能性,但这对于幼儿来说有些茫然,教师要通过有效提问梳理幼儿欣赏的方法,加深幼儿的欣赏体验,累积幼儿的欣赏经验:①对于具象性的作品,先是引导幼儿整体感知作品形象,获得对作品的初步感受;然后再观察作品的内容,即关注作品描绘了什么;接着就是形式要素的识别,即色彩、线条、构图等形式要素上的感受;最后再次表达对作品的总体印象,尝试给作品起名字,综合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②对于抽象性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作品整体印象,跳过对作品内容的识别,直接进入形式要素的欣赏,如用了什么线条、色彩和形状,并表达对线、形、色等要素的感觉;最后再回到总体感觉,同样也可以通过给作品起名字,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询问幼儿起这个名字的原因,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作品。
二、从单向到多向,提问方式要多样
我们遗留下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的提问模式,忽视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相问答与争论,绝不利于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审美活动中,不同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的幼儿作为个体,他们之间在审美思维与审美体验上存在区别,他们在对同一作品的审美认知上有着矛盾和冲突,教师应利用这一点,使幼儿的思维进行碰撞,分享审美经验,产生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全面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如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大公鸡》时,有孩子认为这只大公鸡好难看,画得一点也不像,有的幼儿说大公鸡颜色很特别,五颜六色的,很有趣。他们就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教师马上反问道:“有的小朋友说大公鸡很不像,有的说大公鸡很特别。那它到底有什么地方和平常我们看到的公鸡不一样?”幼儿兴致更高了,他们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它的脖子歪歪的,很不一样。”“它的头昂得高高的,似乎很了不起。”“它的羽毛五颜六色,漂亮极了。”等等。
我们切记一点,面对同一幅作品,幼儿可能存在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应改变传统的单向问答法,提问刺激幼儿的竞争意识,形成多向的审美对话,帮助幼儿获得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审美认知。
三、给予适时评价与提升,幼儿反馈要灵活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幼儿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受拘束。在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应给予适时评价与提升,使幼儿的审美体验获得提升,累积幼儿的欣赏技能。
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对于幼儿的回答在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还要进行总结和提升。如幼儿回答:“这匹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教师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一直这样奔跑,这匹马有什么感觉?(很累,心扑通扑通地跳……)”结果发现,幼儿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欣赏体验是:“风很大,马儿在迎风奔跑,它要用很大的劲,心扑通扑通地跳。”“它的腿真结实,很有劲。”“它很快乐,似乎在说兄弟们,快跟上。”
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馈直接影响到幼儿审美体验的深刻度和细腻度,能有效调动幼儿的情绪,唤起幼儿思维的火花,提高对作品的理解感知能力,幼儿的欣赏体验也会更加深刻和精细。
四、给予幼儿充足的考虑时间,构建幼儿的审美心理
在我们教师每次提问后应给予幼儿充足的考虑时间,幼儿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这样回答不出的现象也会减少。
在绘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置有效提问,适时地给予反馈和提升,深化幼儿的审美知觉和情感体验,形成作品与幼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与对话,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对作品的敏锐感知力,不断构建幼兒的审美心理,全面提升幼儿的审美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仕君,黄小丽.幼儿绘画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引导策略[J].学前教育研,2009(1).
[2]边霞.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