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且行且思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9583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载着领导的嘱托,怀着求学的渴望,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走进了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在该校点对点地跟班学习了两周。两周的“浸润式”学习,给了我一种全新的生活和体验:北京小学花城分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实”与“活”的教学思想、上善若水的校园文化、精彩的自主课堂……无不对我产生着影响和冲击。可学的东西太多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一、北京小学花城分校的教学理念
  两周的“浸润式”学习,让我对花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变革学习方式”,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他们注重团队的力量,追求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利用集体的智慧,且不说其他学科,单说语、数、英三科任教老师对学校“造就自主发展的人”教学理念的认同,并应用于教学中,使得一个班的学生,在这三科的每一节课上都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和空间。他们“变教为学”的教学方式不但给人以大气灵活的感觉,还让人感觉特别“实”,真正做到了: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有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二、北京小学花城分校的课堂模式
  花城的课堂流程:独学—互学—展讲—提升。
  他们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对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独学”变成了“互学”,“单座”变成了“双座”,以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之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充分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
  花城的课堂,第一个字就是“活”,活在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能根据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一张张学习活动记录单,完成一个个任务,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在全班展示中争论、辨析,老师退在一边,只在学生争论不清或表达不到位时适时地引导点拨,丝毫没有走教案的痕迹,学生就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没有情境,没有导入,没有课件,没有精心设计的过渡语,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这种看似简单的课堂,其实最能考验老师的教学功底和教育机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课堂最好地践行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句话。
  三、北京小学花城分校的教学实践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在这次的学习中,我有幸走上讲台,与北小的孩子们共同学习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这既是机会,又是压力,更是自我挑战。
  1.集体备课
  因为有之前几天的听课学习,我们对他们学校“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确定好课题后,我们于都来的数学老师坐在一起凝智聚力设计好了教案。整节课安排了4个活动(活动一: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填写表格;活动二:想办法验证长方体的特征;活动三:用你手中的学具,同桌共同搭一个长方体框架,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四:完成下面的练习。)当我把教案给张静老师审阅时,她出乎意料地把最后一个练习活动全删了,看到我很疑惑,张老师耐心细致地跟我解释说:“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得到自主发展,这些练习可以放到下节课学习。”张老师还说:“每个活动的题目语句尽量不要啰嗦,应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语言。”
  2.调整设计
  经过两次的试教、评课以及与指导老师的多次交流,我根据活动目标,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改为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活动目的: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活动二: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拼一个长方体,与自己已有的长方体实物相比较,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活动目的:在操作中,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活动三:通过以上活动,你认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请你有条理地试着总结出来。(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活動四:请将你手中的长方体变为正方体,你又发现了什么?(活动目的:知识延伸,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
  教案在几番修改后,觉得自己对每一个活动目标更明确了,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清爽”了许多。
  经过这次的亲身体验,我深深地感觉到花城不仅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更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伊甸园,这里给了老师宽松的工作环境;更准确地说是实践变革的环境,是包容、创新的环境,老师应根据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执着地探索实践,有各自的风格,有各自的途径,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成就学生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短短的两周学习已经结束,然而思考的脚步却永不停止,花城分校别具一格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传统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课堂是我们教师耕耘的田地,我愿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王淑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几个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6).
  编辑 李建军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活化”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中年级学生,刚刚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过渡到缀文成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关键词:中年级习作;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就如生活的必需品一样,跟平时生活完全一个样。而新课程改革后的习作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
学校《培智课堂环节优化策略探究》课题组成员对各自承担的子课题上了一堂探究课,成员相互听课点评。这次主要对培智课堂的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手工与绘画、康复训练、信息技术等集中时间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三课”活动,说明我们的课题研究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课题组主要以“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究,“新五环节”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北方的冬天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梅花与雪花点缀的纯洁世界。而对于甘肃省靖远县来说,近些年来冬天能有一场大雪似乎已是一种奢望。“堆雪人”“打雪仗”等冬天的这些乐趣不仅离我们这些曾经小时候玩过的人渐行渐远,而且对于现在生活在靖远的小孩来说一年也难遇上一两回。  去年,利用放寒假的空闲,陪老公带着孩子到乡下去看望老家的亲人,正巧赶上下了一场雪。虽说
摘 要: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每天让学生做一道数学发展题,这是以新课标精神为导向的,也是我校数学学科的课程实施作战略性的规划。从发展题形式、训练方式、实施策略来试论这个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作业改革;发展题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学科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数学作业改革势在必行,历年来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的数学竞赛在同级学校中领先。在现今“减负”的背景下,教育行政
摘 要: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当今社会无“微”不至: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微”积成海……社会已经迈入了“微时代”。可见,“微作文”已是时代的需要,短小精练的写作能力也备受青少年的推崇。基于这样的考量,尝试将微作文引进高段语文习作课堂,意在培养学生微文学创作能力,用较少的字数、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我笔写我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有了提升,并渐渐爱上了写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估算有明确的要求,即“理解估算的意义”“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很多教师认为估算是在不要求精确计算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能快捷求出近似结果的计算方法,或者是检验精算结果是否正确的验算方法。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估算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教材中对曲线图形面积的估算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五年
摘 要:学生的作文来源于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生活入手。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作文之路,是一条有效之路。  关键词:生活;自然;实践;情感;时事;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追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少素材,怕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
教师,天底下最光辉神圣的职业;班主任,教师工作中最平凡又最关键的职能。作為一个平凡人的我,有着将近二十年班主任工作经历,对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一点经验。  一、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学生  每次接班,我很少向原班主任打听学生的情况,因为我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我不想把原班主任对某些学生的看法带到我的工作中,认为谁是好学生,谁是不好的学生,这样对某些学生不利。  二、给孩子做榜样作用
摘 要:新西兰儿童学家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利用图画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让
小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着诸多的好奇,生活中时时刻刻出现他们感兴趣的事,那么这时候我作为教师该怎么看待这些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呢?如何更好地做到“生活即教育”。  一、纸箱游戏缘起  户外活动时,幼儿无意间发现了一些装器械的空纸箱,孩子对这些不起眼的箱子产生了兴趣。刚开始只有两个孩子参与活动,慢慢地其他的孩子看见了觉得很好玩,也加入了游戏中,他们一会儿钻到纸箱里,一会儿推着纸箱走,一会儿又说要钻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