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着诸多的好奇,生活中时时刻刻出现他们感兴趣的事,那么这时候我作为教师该怎么看待这些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呢?如何更好地做到“生活即教育”。
一、纸箱游戏缘起
户外活动时,幼儿无意间发现了一些装器械的空纸箱,孩子对这些不起眼的箱子产生了兴趣。刚开始只有两个孩子参与活动,慢慢地其他的孩子看见了觉得很好玩,也加入了游戏中,他们一会儿钻到纸箱里,一会儿推着纸箱走,一会儿又说要钻山洞,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的实际表现充分说明他们对惯用的体育器材逐渐失去了兴趣,而更倾向于一些不局限思维,有创造性玩法的半成品材料。纸箱玩法多,爬、钻等更具形象性,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生成点。因此,钻爬区师幼共构活动“小鼹鼠钻山洞”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二、纸箱游戏的展开
“小鼹鼠钻山洞”这一活动产生后,由于幼儿对纸箱探索的兴趣不断深入,问题、困难、疑惑的不断出现,在老师的介入和帮助下,幼儿经历了三次玩纸箱的过程。
1.第一次玩
在钻爬区,刚开始孩子们将纸箱横过来爬进去玩,小班的孩子非常喜欢在纸箱里玩捉迷藏的游戏,躲在里面不出来,但是箱子经常要倒,孩子们玩到后来很生气地说:“老师,他们在里面不出来”;“老师没有人扶住箱子了”;“老师他们把箱子弄坏了”……
发现问题:
在游戏中,遇到许许多多的麻烦,如孩子爬进去不出来。箱子横着不牢固,常常倒下来,一幼儿帮助扶着,又想出办法拿钻圈挡住,但是又往另一边倒。箱子倒下了,孩子们兴奋地压到箱子上,结果叠罗汉啦,下面的孩子哭起来,场面一下子有些混乱……为此我组织孩子开展讨论会,满足孩子的探索要求,也为以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讨论问题:
我们一般都以为小班的孩子不会讨论,也想不出办法,但是我们的讨论会一开始,教室里就像炸开锅似的,大家都迫不及待,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梦×:箱子边要有东西压牢。
辰×:钻山洞时,小朋友不能在里面不出来。
轩×:老师我们的箱子好少,我都没有轮到。
依×:老师,箱子可以立起来,做一扇大门,我们就可以爬过去啦!
……
解决问题:
讨论中,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小朋友第二天就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废纸箱。有的盒子太小,不能爬,他们说:“这是山洞里的宝贝。”盒子不够,梦×提议:“我有办法了!我们去给其他班的小朋友说,让他们也带一些废纸箱来。”辰×说:“老师你帮助我们做几个山洞。”
游戏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观察孩子的游戏,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问题、矛盾等,并及时地组织孩子讨论,然后支持孩子的决定,并给予支持。
2.第二次玩
隨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玩纸箱的方法越来越多,他们把小箱子一个连一个并在一起,做成长长的隧道,可是游戏中箱子总是被碰到,一会儿箱子便东倒西歪了,一些孩子非常开心地说:“山洞倒啦!”有的孩子会主动地扶起来,可是总是倒,孩子也不愿意了,不能快乐地玩山洞游戏,时不时地寻求我的帮助。
发现问题:
在玩耍中,梦×发现盒子总是被撞倒,她提出了新的想法,要把相连的盒子粘住,但是我问:“粘住了就不能移动或放新的山洞啦?怎么办呢?”
由于孩子们创新玩法的不断出现,纸盒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更加关注山洞的连接。
讨论与解决问题:
讨论再次开始。许多孩子说:“拿粘胶带粘住就不会动啦!”“可是这样就不能摆放新的山洞迷宫了。”我说。“我们在教室中找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固定呢?”孩子们纷纷在教室中找,依依找到了夹子,说:“老师这个可以吗?”经过尝试,发现这个材料很好,就是夹子太小,于是我们去借了大夹子来夹住。这样牢固多了。
3.第三次玩
第三次玩纸箱时,孩子想出了更多有创意的玩法。另外还添加了情境。梦×说:“老师,买了冰欺凌给你吃!”轩×说:“老师我买了好吃的给你吃。”“老师我去拔萝卜了。”吕××推着一个小箱子钻山洞说:“卖饮料啦。”孩子们自发地组织起情境游戏。
发现问题:
孩子自发地想出了各种玩法,但是都是孩子模拟的,没有实物,也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
讨论与解决问题:
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钻山洞的新玩法,可是有小朋友说:“是假的啊,真的就好了。”于是我说:“你们需要什么材料,可以在我们的材料超市拿啊。”孩子们纷纷说:“要蔬菜,要瓶子……”有了材料,我们的游戏更加丰富啦!
三、师幼共构纸箱游戏之分析
活动到此并没有结束,它正随着孩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而循环往复着,小班的孩子尽管小,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对纸箱游戏充满了设想,而我们教师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顺应孩子的想法
在游戏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并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如由控制与被控制转变为合作关系;由传授与接受转变为沟通关系,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如孩子有一定的想法,并且老师进行分析觉得是有意义的,就可以组织孩子讨论,从孩子中选取创新的玩法。
2.支持孩子的游戏
教师以参与者“同伴”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活动,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导方法。有时孩子的想法也许是比较难,但作为教师不能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一起收集材料,布置游戏内容,创设游戏环境。
3.引发孩子的参与
在纸箱游戏中,最终投入了多样的材料,这时也许有的孩子不会玩,有的玩得不够尽兴,教师及时参与幼儿的游戏,通过自身引发孩子进行多样游戏与情境游戏的表现。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下,每个孩子都愿意参与活动,尝试新游戏、新材料的多样玩法,为丰富游戏打下基础。
这样的师幼共建活动,促使游戏的深入开展,更能激发小班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并深入挖掘材料的价值。
编辑 高 琼
一、纸箱游戏缘起
户外活动时,幼儿无意间发现了一些装器械的空纸箱,孩子对这些不起眼的箱子产生了兴趣。刚开始只有两个孩子参与活动,慢慢地其他的孩子看见了觉得很好玩,也加入了游戏中,他们一会儿钻到纸箱里,一会儿推着纸箱走,一会儿又说要钻山洞,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的实际表现充分说明他们对惯用的体育器材逐渐失去了兴趣,而更倾向于一些不局限思维,有创造性玩法的半成品材料。纸箱玩法多,爬、钻等更具形象性,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生成点。因此,钻爬区师幼共构活动“小鼹鼠钻山洞”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二、纸箱游戏的展开
“小鼹鼠钻山洞”这一活动产生后,由于幼儿对纸箱探索的兴趣不断深入,问题、困难、疑惑的不断出现,在老师的介入和帮助下,幼儿经历了三次玩纸箱的过程。
1.第一次玩
在钻爬区,刚开始孩子们将纸箱横过来爬进去玩,小班的孩子非常喜欢在纸箱里玩捉迷藏的游戏,躲在里面不出来,但是箱子经常要倒,孩子们玩到后来很生气地说:“老师,他们在里面不出来”;“老师没有人扶住箱子了”;“老师他们把箱子弄坏了”……
发现问题:
在游戏中,遇到许许多多的麻烦,如孩子爬进去不出来。箱子横着不牢固,常常倒下来,一幼儿帮助扶着,又想出办法拿钻圈挡住,但是又往另一边倒。箱子倒下了,孩子们兴奋地压到箱子上,结果叠罗汉啦,下面的孩子哭起来,场面一下子有些混乱……为此我组织孩子开展讨论会,满足孩子的探索要求,也为以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讨论问题:
我们一般都以为小班的孩子不会讨论,也想不出办法,但是我们的讨论会一开始,教室里就像炸开锅似的,大家都迫不及待,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梦×:箱子边要有东西压牢。
辰×:钻山洞时,小朋友不能在里面不出来。
轩×:老师我们的箱子好少,我都没有轮到。
依×:老师,箱子可以立起来,做一扇大门,我们就可以爬过去啦!
……
解决问题:
讨论中,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小朋友第二天就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废纸箱。有的盒子太小,不能爬,他们说:“这是山洞里的宝贝。”盒子不够,梦×提议:“我有办法了!我们去给其他班的小朋友说,让他们也带一些废纸箱来。”辰×说:“老师你帮助我们做几个山洞。”
游戏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观察孩子的游戏,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问题、矛盾等,并及时地组织孩子讨论,然后支持孩子的决定,并给予支持。
2.第二次玩
隨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玩纸箱的方法越来越多,他们把小箱子一个连一个并在一起,做成长长的隧道,可是游戏中箱子总是被碰到,一会儿箱子便东倒西歪了,一些孩子非常开心地说:“山洞倒啦!”有的孩子会主动地扶起来,可是总是倒,孩子也不愿意了,不能快乐地玩山洞游戏,时不时地寻求我的帮助。
发现问题:
在玩耍中,梦×发现盒子总是被撞倒,她提出了新的想法,要把相连的盒子粘住,但是我问:“粘住了就不能移动或放新的山洞啦?怎么办呢?”
由于孩子们创新玩法的不断出现,纸盒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更加关注山洞的连接。
讨论与解决问题:
讨论再次开始。许多孩子说:“拿粘胶带粘住就不会动啦!”“可是这样就不能摆放新的山洞迷宫了。”我说。“我们在教室中找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固定呢?”孩子们纷纷在教室中找,依依找到了夹子,说:“老师这个可以吗?”经过尝试,发现这个材料很好,就是夹子太小,于是我们去借了大夹子来夹住。这样牢固多了。
3.第三次玩
第三次玩纸箱时,孩子想出了更多有创意的玩法。另外还添加了情境。梦×说:“老师,买了冰欺凌给你吃!”轩×说:“老师我买了好吃的给你吃。”“老师我去拔萝卜了。”吕××推着一个小箱子钻山洞说:“卖饮料啦。”孩子们自发地组织起情境游戏。
发现问题:
孩子自发地想出了各种玩法,但是都是孩子模拟的,没有实物,也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
讨论与解决问题:
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钻山洞的新玩法,可是有小朋友说:“是假的啊,真的就好了。”于是我说:“你们需要什么材料,可以在我们的材料超市拿啊。”孩子们纷纷说:“要蔬菜,要瓶子……”有了材料,我们的游戏更加丰富啦!
三、师幼共构纸箱游戏之分析
活动到此并没有结束,它正随着孩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而循环往复着,小班的孩子尽管小,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对纸箱游戏充满了设想,而我们教师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顺应孩子的想法
在游戏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并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如由控制与被控制转变为合作关系;由传授与接受转变为沟通关系,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如孩子有一定的想法,并且老师进行分析觉得是有意义的,就可以组织孩子讨论,从孩子中选取创新的玩法。
2.支持孩子的游戏
教师以参与者“同伴”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活动,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导方法。有时孩子的想法也许是比较难,但作为教师不能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一起收集材料,布置游戏内容,创设游戏环境。
3.引发孩子的参与
在纸箱游戏中,最终投入了多样的材料,这时也许有的孩子不会玩,有的玩得不够尽兴,教师及时参与幼儿的游戏,通过自身引发孩子进行多样游戏与情境游戏的表现。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下,每个孩子都愿意参与活动,尝试新游戏、新材料的多样玩法,为丰富游戏打下基础。
这样的师幼共建活动,促使游戏的深入开展,更能激发小班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并深入挖掘材料的价值。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