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项基本的民生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作为接纳农民工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开展的企业员工培训,提高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育了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了城市文化认同感、激发了融入城市环境的内在动力,对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产生着积极作用。然而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面临着管理不善、培训内容不丰富、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缺失、培训经费缺乏保障等问题,由此提出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平培训平台、加强培训立法等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融入城市;企业培训
当前,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使其能够在城市安家落户、安居乐业,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省,如何发挥民营企业在破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题中的作用,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以温州市为例,到2012年6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已达36.82万户,从业人员87.07万人,资金总额138.4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6%、6.7%和12.6%。民营企业8.56万户,从业人员116.93万人,注册资本2520.65亿元,同比增长10.7%、10.67%和13.9%。[1]民营经济已占温州市国民经济比重的81.9%。[2]而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劳动力主体力量是新生代农民工。
为此,本课题组以浙江省温州市和台州市25家民营企业为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以企业员工培训做法、企业与员工对培训的评价等问题为主要调查内容,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87份,回收率为88.7%。若问卷漏答项目在三项及以上者为无效问卷,共计有效问卷为812份。在调查基础上,分析民营企业实施的员工培训工作对破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题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就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提出建议。
一、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对农民工融入城市产生的积极作用
中小民营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走进城市的“安营扎寨”之处。他们在民营企业中找到就业岗位,并赚钱养家,解决了他们在城市落脚与生活的基本问题,由此也产生了农民工对民营企业的依赖。从这个角度说,企业面向他们组织培训活动,他们既能够参加培训,又能够接受企业培训传递的知识与信息,进而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实际上,民营企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企业员工培训为抓手,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改善素质,为他们在城市生活创造条件,在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以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员工就业竞争力,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奠定基础
就业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基础,增强农民工就业技能是确保就业顺利的前提。而提高员工操作技能是民营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基本内容。比如温州奋起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皮革原材料为主的企业,现有员工950多人,年销售达4.23亿。企业针对不同员工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目标是鼓励与支持不同层次员工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自身能力,以应对就业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对新入职员工实行公司、厂家和车间三级培训,对在职员工开展定期培训,涉及团队精神、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等培训内容,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还会选派他们到有关高校参加EMBA学习。又如温州平阳乔治白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装加工企业,招收的服装缝纫工来自农村青年女性和当地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对这些人员,企业都要进行岗位培训。
员工获得了就业技能,这既使企业留得下员工、留得住员工,也便于员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在城市中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这是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一环。
(二)开展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企业文化教育,推动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为推崇的经营管理理念。民营企业注重塑造企业文化,重视向员工传递企业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与培训目标。课题组调查台州部分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做法时就发现企业确立了员工培训三层次目标:第一层次是组织员工学习与读书活动。比如组织员工读一本书,鼓励员工参加自学考试、专升本等学习活动,以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第二层次是企业传播核心价值观与经营理念,使员工理解与体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与市场营销策略,目标是使员工认同企业,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第三层次是更高层次目标,即把企业文化传播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之中,体现企业管理理念。例如杰克集团以企业仪式教育向员工传递企业文化,比如举行晨迎仪式、升旗仪式、厂庆仪式、队训、队歌、队会仪式等。特别是队训、队歌、队会,以集团下属部门为单位,由员工自行创作或作借助别人的曲谱填词完成,核心是反映员工的精神面貌。也有的企业组织以理解企业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为主题的员工漫画比赛,用漫画的形式反映出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
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培训之中,向员工传递企业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看起来只是谈及企业文化,实际上解决了员工从文化与价值观层面认同城市、融入城市的具体问题。因为任何一家企业倡导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是与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是城市文化、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的考验,民营企业向外传播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浙江宏泰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提出“学习、创新、发展、共赢”的企业发展理念,致力达成“做行业之标杆、客户之谋士、股东客户员工共赢发展之基石”的愿景。浙江金萨克服饰皮具有限公司提出“打造百年品牌,振兴一方经济,构筑时尚文化”的企业发展目标,确立“义利并举,回报社会”的企业使命,追求“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企业精神,坚守“优质的产品,满意的服务”的企业宗旨。就此来说,如果企业员工认同与接受了企业文化与企业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接受了现代企业传播的积极向上的、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文化理念,这是与他们逐步接受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相一致的。因此,以企业文化为主旨的员工培训,有助于他们融入城市。这种融入城市的途径,是以认同与接受文化价值观为着眼点,而这恰恰是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以培训消除员工的“打工”观念,增强员工的主人意识,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工作员工的打工意识非常明显。很多民营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企业培训要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和信任度,消除“打工”的观念,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如台州杰克集团采用“树立榜样”的形式开展员工培训。杰克集团认为,确立身边榜样开展员工教育,这是十分有效的教育举措。因为这些榜样身上,体现出企业管理理念与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使员工从榜样身上转变自己的价值观与工作态度。比如集团早在2003年就聘任了一位到公司工作仅三年多,年龄只有28岁的河南籍大学生郭卫星担任部门经理。这种做法,有助于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一位员工都看到个人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性,就有助于员工消除“打工者”的意识,确立主人意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而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依恋感、信任感的确立,也为使员工认同城市创造了条件。
(四)采取切实举措提高员工学习能力,激发员工融入城市、适应新环境的内在动力
当前,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户籍制度以及衍生的其他制度构成新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体制障碍。[2]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制度创新,推进户籍制度等制度改革。但是,这只是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外部条件。而农民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则是解决其融入城市难题的内部条件,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内在动机与动力。在调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中发现,不少民营企业通过创新员工培训方式,着力提升员工学习能力,这对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一是创建员工学习平台与学习基地,确保员工学习的正常化、持续化。(1)建立学习载体,形成学习氛围。比如杰克集团除创办《杰克报》、编写学习文化展板、举办文体比赛等常规性活动外,还推出创新性学习活动,比如组织员工进行漫画比赛、讲企业故事比赛等等学习形式,吸引员工兴趣的同时,也使学习活动更为生动丰富。(2)举行主题性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能力。(3)建立学习基地,为员工学习能力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如台州永宁制药厂早在2004年就将原私立“杜范中学”建立为企业培训基地。这个可容纳500名中学生就读的校园,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在这个培训基地开办2个文化班,4个技术技能班,晚间授课,目标是两年内使全体职工均达到高中以上学历,实现全厂办公自动化。
此外,民营企业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建立培训基地,为不同层次员工学习能力发展、学习水平提升创造条件。中捷集团的高管大都读过国内各名校的MBA研修班,集团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中捷干部培训中心”。永宁制药厂每年选派10余人赴“永宁——复旦药物研究所”和“永宁——浙大药物研究所”深造,使青年科技人员得到高校专家教授的指导,跟踪国内外学术信息,有利于把高校学术成果转化到生产第一线。
当然,企业也积极与专业院校联合,面向一线员工建立学习基地。如杰克集团为了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在台州技校设有“杰克”班,专门为杰克集团培训技术工人。为系统培养企业中层管理骨干队伍,形成管理团队,杰克集团与宁波建峰管理学院有长期合作合同,分期分批培训管理干部,还选送优秀员工和管理班干部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学习。
二是建立学习的利益机制,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尽力使员工把学习变为自觉行为。众所周知,员工与企业的直接关系是利益,利益能够调节员工的行为。因此,把组织员工的学习与员工的利益分配相结合,督促员工把学习变成是一种自觉行为。如永宁制药厂的做法比较典型。企业在薪资中设立学历工资和技术工资,只要药师、电工、机修、锅炉工、制冷工等技术工种拿到上岗证和相应证书,企业马上为员工报销学费,并在薪酬上加上技术工资部分。只要职工通过各种学习,获得比原学历更高一级的毕业(合格)证书,企业马上为员工报销学费,并在薪酬上加上学历工资。
通过建立利益机制,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其实,不少企业在建立利益机制时,采取了不同类型的奖励方案:其一是根据员工学习情况,直接分配利益。比如完成一份学习报告、参加一次学习活动,员工获得多少利益。其二是把学习作为员工聘任的条件。比如每年根据学员参与学习的情况,作为聘任员工或聘任员工等级的重要依据,以此督促员工重视学习。其三是以技术入股形式激励员工学习与创新。员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成果,比如专利、技术创新等等,企业采用技术入股形式,激励员工继续努力,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利益机制激发员工学习,既保证了员工培训效果,又能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对一个人融入环境、融入城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学习能力的人,便能主动地应对个人面临的新环境,使自己迅速融入到新环境之中。相反,学习能力差的人,就难以有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新环境的挑战,就会遭遇适应新环境的失败。
二、中小民营企业以培训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训组织管理工作松散
企业员工培训组织管理是切实提高培训绩效的基本因素。本课题组通过对下面三个问题的调查,发现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培训组织管理工作较为松散。
一是调查企业内部培训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情况。大部分企业内部没有设立员工培训专职管理部门,有些企业是在人力资源部或办公室下设培训中心或生产技术服务部等部门以负责培训工作,没有配备管理员工培训的专业人员。
二是调查企业培训计划编制与执行等情况。在与员工的谈话中,有部分员工表示,企业曾在开座谈会时征求过大家的意见,但很少进行书面的需求调查,也有个别企业做过比较系统的培训需求调查。如温州乔治白制衣有限公司从2006年开始将员工的培训列为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开展员工培训需求的调研与计划编制。但这类企业占少数。在“您公司是否在培训前对您进行过培训需求调查”的问卷中,76%的员工认为没有,占被调查对象的大多数。 三是调查企业培训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大部分企业缺少培训实施要遵循的规章制度。有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培训计划,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地落实。例如调查显示只有62名员工的某企业,在谈到员工培训时,该企业老总表示:“虽然我自己也参加浙大国际化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的学习,也深知培训的重要,但是由于企业条件的限制,人手不够,培训场地也没有,平时就不能在企业内组织培训,员工的技术学习只能外派到大公司学习。”
(二)培训内容以技能、技术培训为主
要促进员工培训对其融入城市的积极影响,就要拓展员工培训内容,尽可能让员工了解企业、了解城市生活。但是,目前企业开展的员工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课题组关于“您最希望的培训课程”、“公司目前设置最多的培训课程”、“您接受的能力培训”等三个问题问卷调查时,发现78%的员工认为是操作规程,13%的员工认为是企业经营方式,而认为对心理健康、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开展培训的则相对较少。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培训内容多样化的需求较为迫切。在提供“质量管理、战略目标、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操作规程”等八种培训内容供员工选择时,40%的员工选择操作规程培训,20%的员工选择经营方式培训,25%的员工选择企业文化、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这说明员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十分多样的。对此,企业负责人也有同感。大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开展操作规程培训最为必要,其次是团队精神培训、企业文化培训。
(三)培训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培训方法的灵活多样,便于参加培训学员认同培训、接受培训内容,以便保证培训效果。特别是面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开展培训,更应关注培训方式的灵活与多样。对此,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方法有待改进与创新。在“您所在的公司采用的主要培训方法”的问卷调查中,89%的员工选课堂讲授,43%的员工选视听教学,选师傅带徒弟的有34%,选自主学习的有25%。这说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方法以课堂讲授法、视听法以及师徒结对的岗位教练法为主,培训方法不够灵活与多样。
(四)企业培训经费难以保障
民营企业投入的培训经费并不高。以2011年为例,20家企业员工平均培训经费支出为117.5元,其中人均培训经费在100元以下的有12家企业,100-200元的有6家,200元以上的有2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再对照企业的员工工资标准折算,大部分企业员工培训经费低于国家标准。
三、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企业员工培训改进建议
针对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必须立足地区实际,依靠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员工培训工作,更好地发挥它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积极作用。
一是要发挥政府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公共服务职能。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三章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职业培训资金专户,对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培训的部分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实行集中管理,”[3]对培训经费管理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对于资金筹措及资金来源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使培训经费缺少来源与保障。
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处于成长期,向企业收取培训基金势必增加企业负担。为了鼓励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建议政府建立企业培训基金,比如对于年纳税额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拿出其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培训发展基金,专门用于补贴该企业的员工培训,该基金由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企业开展培训后,将培训员工名单和培训支出票据报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取培训基金;或采取发放培训券的形式支持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
二是以公共培训平台建设为抓手,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不规范、培训资源有限、培训方法不够多样与灵活等问题,建议创建企业员工培训的公共培训平台,实现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师资等培训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问题。
建设公共培训平台,类似杭州创办民工学校的做法。比如杭州市建设行业,创建工地民工学校1000多所,共有27万人次参加培训学习。该工地民工学校的生源组织,由工地民工凭用工单位证明就近报名,培训师资由民工学校统一聘请与管理,培训经费由政府统筹安排,培训内容涉及文化知识、文明礼仪、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其中,政府是工地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督者,其主要职能是筹集与划拨办学经费,负责办学绩效的考核与奖励,以此规范办学行为。[4]
参照这一点,以温州市为例,全市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00多万,可以以县为区域单位,以行业为分类单位设立民工学校,可以由行业龙头企业来承办或者委托示范性职业学校承办,确保办学资源的整合、办学行为的规范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立法工作,确保培训政策的落实。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主要有技术创新、信贷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但是,对于企业员工培训只是笼统地提及了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政策法规的规定。比如“浙江省非公经济36条”,只是在人员队伍建设中提到“要加强对企业在岗人员的培训”,而对培训组织、经费筹措、督导检查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这是民营企业缺失规范化管理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原因。
对此,要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关注企业员工培训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制定比较完整和明确的培训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员工培训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时间保障等。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员工培训检查督导的力度,改变部分企业负责人不重视员工培训或者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促使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走向常规化、制度化。
四是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计划,规范培训管理工作,提高培训效果。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调查、评估培训需求,掌握实际的培训需要,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结合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企业长、中、短期培训计划。
五是要求企业重视员工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培训,探索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训的新途径、新思路。
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本地和外地农民工是员工队伍的主体。针对这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尤其需要企业开展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的培训与教育。不过,企业开展这些培训工作,比开展技能培训更加困难,因为技能培训,员工直接看得到、摸得着、见效快。因此,更需要企业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社会与科技处.上半年我市个体私营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J/ON].http://www.wzstats.gov.cn.2012-07-25.
[2] 温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温州调查队.2011年温州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N].http://www.
wzstats.gov.cn.2012-03-30.
[3] 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相关条
例并征求意见[EB/OL].(2009-08-06)[2009-9-10].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8/06/content_
11836786.htm.
[4] 李绍升.民工学校:构建和谐社会的创新途径[N].杭州
日报,2008-12-15(5).
关键词:农民工;融入城市;企业培训
当前,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使其能够在城市安家落户、安居乐业,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省,如何发挥民营企业在破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题中的作用,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以温州市为例,到2012年6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已达36.82万户,从业人员87.07万人,资金总额138.4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6%、6.7%和12.6%。民营企业8.56万户,从业人员116.93万人,注册资本2520.65亿元,同比增长10.7%、10.67%和13.9%。[1]民营经济已占温州市国民经济比重的81.9%。[2]而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劳动力主体力量是新生代农民工。
为此,本课题组以浙江省温州市和台州市25家民营企业为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以企业员工培训做法、企业与员工对培训的评价等问题为主要调查内容,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87份,回收率为88.7%。若问卷漏答项目在三项及以上者为无效问卷,共计有效问卷为812份。在调查基础上,分析民营企业实施的员工培训工作对破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题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就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提出建议。
一、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对农民工融入城市产生的积极作用
中小民营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走进城市的“安营扎寨”之处。他们在民营企业中找到就业岗位,并赚钱养家,解决了他们在城市落脚与生活的基本问题,由此也产生了农民工对民营企业的依赖。从这个角度说,企业面向他们组织培训活动,他们既能够参加培训,又能够接受企业培训传递的知识与信息,进而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实际上,民营企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企业员工培训为抓手,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改善素质,为他们在城市生活创造条件,在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以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员工就业竞争力,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奠定基础
就业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基础,增强农民工就业技能是确保就业顺利的前提。而提高员工操作技能是民营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基本内容。比如温州奋起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皮革原材料为主的企业,现有员工950多人,年销售达4.23亿。企业针对不同员工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目标是鼓励与支持不同层次员工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自身能力,以应对就业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对新入职员工实行公司、厂家和车间三级培训,对在职员工开展定期培训,涉及团队精神、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等培训内容,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还会选派他们到有关高校参加EMBA学习。又如温州平阳乔治白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装加工企业,招收的服装缝纫工来自农村青年女性和当地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对这些人员,企业都要进行岗位培训。
员工获得了就业技能,这既使企业留得下员工、留得住员工,也便于员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在城市中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这是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一环。
(二)开展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企业文化教育,推动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为推崇的经营管理理念。民营企业注重塑造企业文化,重视向员工传递企业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与培训目标。课题组调查台州部分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做法时就发现企业确立了员工培训三层次目标:第一层次是组织员工学习与读书活动。比如组织员工读一本书,鼓励员工参加自学考试、专升本等学习活动,以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第二层次是企业传播核心价值观与经营理念,使员工理解与体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与市场营销策略,目标是使员工认同企业,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第三层次是更高层次目标,即把企业文化传播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之中,体现企业管理理念。例如杰克集团以企业仪式教育向员工传递企业文化,比如举行晨迎仪式、升旗仪式、厂庆仪式、队训、队歌、队会仪式等。特别是队训、队歌、队会,以集团下属部门为单位,由员工自行创作或作借助别人的曲谱填词完成,核心是反映员工的精神面貌。也有的企业组织以理解企业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为主题的员工漫画比赛,用漫画的形式反映出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
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培训之中,向员工传递企业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看起来只是谈及企业文化,实际上解决了员工从文化与价值观层面认同城市、融入城市的具体问题。因为任何一家企业倡导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是与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是城市文化、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的考验,民营企业向外传播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浙江宏泰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提出“学习、创新、发展、共赢”的企业发展理念,致力达成“做行业之标杆、客户之谋士、股东客户员工共赢发展之基石”的愿景。浙江金萨克服饰皮具有限公司提出“打造百年品牌,振兴一方经济,构筑时尚文化”的企业发展目标,确立“义利并举,回报社会”的企业使命,追求“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企业精神,坚守“优质的产品,满意的服务”的企业宗旨。就此来说,如果企业员工认同与接受了企业文化与企业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接受了现代企业传播的积极向上的、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文化理念,这是与他们逐步接受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相一致的。因此,以企业文化为主旨的员工培训,有助于他们融入城市。这种融入城市的途径,是以认同与接受文化价值观为着眼点,而这恰恰是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以培训消除员工的“打工”观念,增强员工的主人意识,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工作员工的打工意识非常明显。很多民营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企业培训要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和信任度,消除“打工”的观念,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如台州杰克集团采用“树立榜样”的形式开展员工培训。杰克集团认为,确立身边榜样开展员工教育,这是十分有效的教育举措。因为这些榜样身上,体现出企业管理理念与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使员工从榜样身上转变自己的价值观与工作态度。比如集团早在2003年就聘任了一位到公司工作仅三年多,年龄只有28岁的河南籍大学生郭卫星担任部门经理。这种做法,有助于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一位员工都看到个人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性,就有助于员工消除“打工者”的意识,确立主人意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而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依恋感、信任感的确立,也为使员工认同城市创造了条件。
(四)采取切实举措提高员工学习能力,激发员工融入城市、适应新环境的内在动力
当前,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户籍制度以及衍生的其他制度构成新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体制障碍。[2]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制度创新,推进户籍制度等制度改革。但是,这只是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外部条件。而农民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则是解决其融入城市难题的内部条件,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内在动机与动力。在调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中发现,不少民营企业通过创新员工培训方式,着力提升员工学习能力,这对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一是创建员工学习平台与学习基地,确保员工学习的正常化、持续化。(1)建立学习载体,形成学习氛围。比如杰克集团除创办《杰克报》、编写学习文化展板、举办文体比赛等常规性活动外,还推出创新性学习活动,比如组织员工进行漫画比赛、讲企业故事比赛等等学习形式,吸引员工兴趣的同时,也使学习活动更为生动丰富。(2)举行主题性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能力。(3)建立学习基地,为员工学习能力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如台州永宁制药厂早在2004年就将原私立“杜范中学”建立为企业培训基地。这个可容纳500名中学生就读的校园,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在这个培训基地开办2个文化班,4个技术技能班,晚间授课,目标是两年内使全体职工均达到高中以上学历,实现全厂办公自动化。
此外,民营企业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建立培训基地,为不同层次员工学习能力发展、学习水平提升创造条件。中捷集团的高管大都读过国内各名校的MBA研修班,集团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中捷干部培训中心”。永宁制药厂每年选派10余人赴“永宁——复旦药物研究所”和“永宁——浙大药物研究所”深造,使青年科技人员得到高校专家教授的指导,跟踪国内外学术信息,有利于把高校学术成果转化到生产第一线。
当然,企业也积极与专业院校联合,面向一线员工建立学习基地。如杰克集团为了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在台州技校设有“杰克”班,专门为杰克集团培训技术工人。为系统培养企业中层管理骨干队伍,形成管理团队,杰克集团与宁波建峰管理学院有长期合作合同,分期分批培训管理干部,还选送优秀员工和管理班干部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学习。
二是建立学习的利益机制,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尽力使员工把学习变为自觉行为。众所周知,员工与企业的直接关系是利益,利益能够调节员工的行为。因此,把组织员工的学习与员工的利益分配相结合,督促员工把学习变成是一种自觉行为。如永宁制药厂的做法比较典型。企业在薪资中设立学历工资和技术工资,只要药师、电工、机修、锅炉工、制冷工等技术工种拿到上岗证和相应证书,企业马上为员工报销学费,并在薪酬上加上技术工资部分。只要职工通过各种学习,获得比原学历更高一级的毕业(合格)证书,企业马上为员工报销学费,并在薪酬上加上学历工资。
通过建立利益机制,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其实,不少企业在建立利益机制时,采取了不同类型的奖励方案:其一是根据员工学习情况,直接分配利益。比如完成一份学习报告、参加一次学习活动,员工获得多少利益。其二是把学习作为员工聘任的条件。比如每年根据学员参与学习的情况,作为聘任员工或聘任员工等级的重要依据,以此督促员工重视学习。其三是以技术入股形式激励员工学习与创新。员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成果,比如专利、技术创新等等,企业采用技术入股形式,激励员工继续努力,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利益机制激发员工学习,既保证了员工培训效果,又能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对一个人融入环境、融入城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学习能力的人,便能主动地应对个人面临的新环境,使自己迅速融入到新环境之中。相反,学习能力差的人,就难以有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新环境的挑战,就会遭遇适应新环境的失败。
二、中小民营企业以培训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训组织管理工作松散
企业员工培训组织管理是切实提高培训绩效的基本因素。本课题组通过对下面三个问题的调查,发现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培训组织管理工作较为松散。
一是调查企业内部培训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情况。大部分企业内部没有设立员工培训专职管理部门,有些企业是在人力资源部或办公室下设培训中心或生产技术服务部等部门以负责培训工作,没有配备管理员工培训的专业人员。
二是调查企业培训计划编制与执行等情况。在与员工的谈话中,有部分员工表示,企业曾在开座谈会时征求过大家的意见,但很少进行书面的需求调查,也有个别企业做过比较系统的培训需求调查。如温州乔治白制衣有限公司从2006年开始将员工的培训列为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开展员工培训需求的调研与计划编制。但这类企业占少数。在“您公司是否在培训前对您进行过培训需求调查”的问卷中,76%的员工认为没有,占被调查对象的大多数。 三是调查企业培训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大部分企业缺少培训实施要遵循的规章制度。有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培训计划,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地落实。例如调查显示只有62名员工的某企业,在谈到员工培训时,该企业老总表示:“虽然我自己也参加浙大国际化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的学习,也深知培训的重要,但是由于企业条件的限制,人手不够,培训场地也没有,平时就不能在企业内组织培训,员工的技术学习只能外派到大公司学习。”
(二)培训内容以技能、技术培训为主
要促进员工培训对其融入城市的积极影响,就要拓展员工培训内容,尽可能让员工了解企业、了解城市生活。但是,目前企业开展的员工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课题组关于“您最希望的培训课程”、“公司目前设置最多的培训课程”、“您接受的能力培训”等三个问题问卷调查时,发现78%的员工认为是操作规程,13%的员工认为是企业经营方式,而认为对心理健康、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开展培训的则相对较少。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培训内容多样化的需求较为迫切。在提供“质量管理、战略目标、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操作规程”等八种培训内容供员工选择时,40%的员工选择操作规程培训,20%的员工选择经营方式培训,25%的员工选择企业文化、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这说明员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十分多样的。对此,企业负责人也有同感。大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开展操作规程培训最为必要,其次是团队精神培训、企业文化培训。
(三)培训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培训方法的灵活多样,便于参加培训学员认同培训、接受培训内容,以便保证培训效果。特别是面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开展培训,更应关注培训方式的灵活与多样。对此,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方法有待改进与创新。在“您所在的公司采用的主要培训方法”的问卷调查中,89%的员工选课堂讲授,43%的员工选视听教学,选师傅带徒弟的有34%,选自主学习的有25%。这说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方法以课堂讲授法、视听法以及师徒结对的岗位教练法为主,培训方法不够灵活与多样。
(四)企业培训经费难以保障
民营企业投入的培训经费并不高。以2011年为例,20家企业员工平均培训经费支出为117.5元,其中人均培训经费在100元以下的有12家企业,100-200元的有6家,200元以上的有2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再对照企业的员工工资标准折算,大部分企业员工培训经费低于国家标准。
三、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企业员工培训改进建议
针对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必须立足地区实际,依靠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员工培训工作,更好地发挥它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积极作用。
一是要发挥政府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公共服务职能。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三章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职业培训资金专户,对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培训的部分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实行集中管理,”[3]对培训经费管理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对于资金筹措及资金来源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使培训经费缺少来源与保障。
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处于成长期,向企业收取培训基金势必增加企业负担。为了鼓励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建议政府建立企业培训基金,比如对于年纳税额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拿出其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培训发展基金,专门用于补贴该企业的员工培训,该基金由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企业开展培训后,将培训员工名单和培训支出票据报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取培训基金;或采取发放培训券的形式支持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
二是以公共培训平台建设为抓手,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不规范、培训资源有限、培训方法不够多样与灵活等问题,建议创建企业员工培训的公共培训平台,实现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师资等培训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问题。
建设公共培训平台,类似杭州创办民工学校的做法。比如杭州市建设行业,创建工地民工学校1000多所,共有27万人次参加培训学习。该工地民工学校的生源组织,由工地民工凭用工单位证明就近报名,培训师资由民工学校统一聘请与管理,培训经费由政府统筹安排,培训内容涉及文化知识、文明礼仪、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其中,政府是工地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督者,其主要职能是筹集与划拨办学经费,负责办学绩效的考核与奖励,以此规范办学行为。[4]
参照这一点,以温州市为例,全市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00多万,可以以县为区域单位,以行业为分类单位设立民工学校,可以由行业龙头企业来承办或者委托示范性职业学校承办,确保办学资源的整合、办学行为的规范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立法工作,确保培训政策的落实。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主要有技术创新、信贷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但是,对于企业员工培训只是笼统地提及了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政策法规的规定。比如“浙江省非公经济36条”,只是在人员队伍建设中提到“要加强对企业在岗人员的培训”,而对培训组织、经费筹措、督导检查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这是民营企业缺失规范化管理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原因。
对此,要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关注企业员工培训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制定比较完整和明确的培训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员工培训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时间保障等。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员工培训检查督导的力度,改变部分企业负责人不重视员工培训或者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促使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走向常规化、制度化。
四是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计划,规范培训管理工作,提高培训效果。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调查、评估培训需求,掌握实际的培训需要,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结合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企业长、中、短期培训计划。
五是要求企业重视员工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培训,探索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训的新途径、新思路。
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本地和外地农民工是员工队伍的主体。针对这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尤其需要企业开展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的培训与教育。不过,企业开展这些培训工作,比开展技能培训更加困难,因为技能培训,员工直接看得到、摸得着、见效快。因此,更需要企业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社会与科技处.上半年我市个体私营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J/ON].http://www.wzstats.gov.cn.2012-07-25.
[2] 温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温州调查队.2011年温州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N].http://www.
wzstats.gov.cn.2012-03-30.
[3] 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相关条
例并征求意见[EB/OL].(2009-08-06)[2009-9-10].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8/06/content_
11836786.htm.
[4] 李绍升.民工学校:构建和谐社会的创新途径[N].杭州
日报,2008-1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