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制宜?天下大治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74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观)五年,初,帝令群臣议封建。魏徵、李百药以为封建不便,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十一月,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至十一年六月,诏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长孙无忌等十四人刺史①,皆令世袭。无忌等皆不愿之国,上表固让。其明年诏停袭封刺史。
  臣祖禹曰:柳宗元有言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②盖自上古以来有之,圣人不得而废也。故制其爵位之等,为之礼命之数,合之以朝觐会同,维之以长帅牧伯,而后可治也。周室既衰,并为十二,列为六七,而封建之礼已亡。秦以诈力一天下,刬灭方国以为郡县③,三代之制不可复矣。后世唯知周之长久,而不知所以长久者由其德,不独以封建也。必欲法上古而封之,弱则不足以藩屏,强则必至于僭乱,此后世封国之弊也。且尧、舜有天下,犹不能私其子,不以一人害天下也。况诸侯之后嗣,或贤或不肖,而必使之继世乎?是以一人而害一国也。然则如之何?《记》曰:“礼,时为大,顺次之。”尧、舜禅授④,汤、武征伐,三代封国,后世郡县,时也。先王之礼,或损或益,因时制宜,以便其民,顺也。古之法不可用于今,犹今之法不可用于古也。后世如有王者,亲亲而尊贤,务德而爱民,慎择守令,以治郡县,亦足以致太平而兴礼乐矣,何必如古封建乃为盛哉!(《唐鉴》)
  注释:
  ① 刺史:官名,原为朝廷派遣到地方执行督察职责的官员,后为一州行政长官。
  ② 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所写《封建论》一文认为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乃大势所趋。
  ③ 刬(chǎn):同“铲”,削除。
  ④ 禅授:即禅让,以帝位让人,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大意:
  贞观五年(631),起初唐太宗命群臣商议实行封建的问题。大臣魏徵、李百药认为实行封建并不适宜,颜师古认为不如分封各个亲王宗族内的子弟,不要让分封的诸侯势力过大,并与地方州县交错而居。十一月,诏命皇家宗室及有功和贤能的大臣,让他们分别到各地作为藩镇之部,并遗留给自己的子孙,没有大的罪过,不用废黜。又命有关部门明确地定为条例,定好不同的等级上报。到贞观十一年(637)六月,诏命荆王李元景等人为二十一个诸侯王,长孙无忌等十四人担任刺史,都可以世袭。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不愿意前往,上书坚决推辞。明年,下诏停止世袭分封的刺史。
  臣下范祖禹评论说:柳宗元曾说过:“封建,不是圣人设想出来的一套制度,只是客观形势造成的一种结果。”封建自上古以来就有这种制度,圣人也不能把它废除。所以制定了爵位的等级,区分了礼器仪式的数量,再与朝见会同的制度相配合,又用诸侯之中的首领加以维护,而后可以治理天下。周王室衰败之后,天下众多的诸侯先是合并为十二诸侯,之后又合并为六七个大诸侯国,而封建的制度已经灭亡。秦靠使用阴谋与暴力统一了天下,消灭了各方的诸侯国而划分为郡县,于是三代以来的封建制就不能恢复了。后来的人只知道周朝有八百年之长久,却不知道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是由于周朝重德,不单单靠封建制。一定想要效法上古而进行分封,就只能使弱小的诸侯无力屏护天子,而强大的诸侯则必定会僭越天子而使天下大乱,这就是后代分封诸侯国的弊端。况且尧、舜做了天下的君主,还不能私自传给其儿子,不能因为一个人而危害天下。何况诸侯的后代,有贤明的,也有不贤明的,能一定要让他们继承诸侯的爵位吗?这是让一个人害了一个国家。既然如此,又该怎么办呢?《礼记》里说:“礼,以适应时势的变化为最重要的原则,至于机械执行则要次一等。”尧、舜之间采取了禅让的方式,商汤对于夏桀,周武王对于殷纣,则采取了征伐的方式,三代分封诸侯国,后世采取郡县制,都是时势的需要。先王的礼乐制度,有的地方要改掉,有的地方要补充,都要因时制宜,以方便民众,这才是顺乎道理的。古代的法度不能用于今天,就像今天的法度不能用于古代一样。后世如果有做了君王的人,亲爱他的亲人,尊重贤人,努力求德而爱护民众,谨慎地选择州县的太守和县令,由此来治理郡县的事务,也足以使天下太平而使礼乐制度兴盛起来了,又何必像古代那样实行封建制才算是兴盛呢!
  【解读】
  范祖禹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论家,这部《唐鉴》是他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副产品”。当时,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自己负责全书的统稿,其他各个断代则挑选相应的专家来写,隋唐五代史部分由范祖禹撰写。《通鉴》完成后,范祖禹又把自己关于唐代历史的认识用史论的方式写了出来,这就是《唐鉴》一书。这部书综论唐朝三百年间治理国家的利弊得失。书成之后,范祖禹将其献给宋哲宗,希望哲宗能以唐代历史为借鉴,这也是他与司马光共同编纂《通鉴》时以史为鉴思想的延续。
  选文是范祖禹针对唐朝实行封建这一问题发表的看法。中国古代的封建,指封邦建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封。唐太宗想搞分封,魏徵等人则以为不宜,颜师古建议搞小型的分封,与州县混杂而居。对于这段历史,范祖禹首先引用柳宗元的话,意在表明,分封与否不凭主观愿望,而是客观形势,继而叙述了分封制由兴到亡的历史过程和利弊得失,最后总结治国经验道:制度和法令的制定和实施都应顺乎时势,因时制宜,方便百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无外乎尊重贤人、重德爱民、善用人才这三个方面。文章有理有据,一气呵成,观点至今仍有启发意义。(高希)
其他文献
苏东坡是多面手和大文豪,风度翩翩,不缺亲和力,令人敬仰,他的“粉丝”无处不在,连皇帝都欣赏他,宋神宗赵顼称赞苏东坡为“奇才”,评价道:“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意思是李白有苏轼的才华,没有苏轼的学问,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昙潜和尚别号参寥子,学问不错,诗也写得好,他敬重苏东坡,无以复加,苏东坡也非常欣赏他,在诗文中上百次提到过他。熙宁九年(1076),苏东坡任徐州太守,参寥前去拜望。一天,苏东坡
期刊
兰花,是国人最为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其叶长青,花洁雅,味幽香,素有“空谷佳人”“王者香”“香祖”“天下第一香”等美誉。兰生于深山,隐于幽谷,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德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而中国兰文化,是指国人在采兰、养兰、赏兰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因先民与兰花的接触而产生,又伴随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而发展,源远流长,精深博大,颇值得一书。  王者之香  兰花在我国古籍
期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
期刊
孔子弟子有宓子贱者,仕于鲁,为单父宰,恐鲁君听谗言,使己不得行其政。于是辞行,故请君之近史二人与之俱至官。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书,方书,掣其肘,书不善,则从而怒之。二史患之,辞请归。鲁君以问孔子,子曰:“宓不齐君子也①。意者以此为谏乎?”公寤②,太息而叹曰:“此寡人之不肖,寡人乱宓子之政,而责其善者数矣。微二史,寡人无以知其过;微夫子,寡人无以自寤。”遽使告宓子曰:“自今以往,单父非吾有也,从子之
期刊
喻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在赣江边即席而作的《滕王阁序》中的诗句,大雨后,赣江显得异常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现在我在赣江边上班,有幸整日与美丽的江景为伴,心中难免有所感慨。作为水业人,我觉得我们要像水一样,做到“静水流深”。  从“静”中学会心气平和。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心气平和,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一贯主张的待人接物的信条,历代被有道德修养的人
期刊
阅读时,常会遇到“不瘟不火”“不温不火”和“不愠(yùn)不火”三个成语,它们之间只相差一个字,含义却各不相同。  我们先从“不瘟不火”说起。“瘟”这个字本义是“瘟疫”,人或动物得了瘟疫,自然会精神萎靡,缺乏生气。因此,“瘟”又引申为“神情呆滞,毫无生气”的意思,“不瘟”则是对这种消极状态的一种否定;“火”在中医领域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引申为急促、暴躁等,“不火”自然是“不急躁”。
期刊
“赐教”和“请教”有什么不同?  你会正确使用敬称和敬语吗?  对他人表示尊敬时,我们经常用“您”这个字,比如“您好”“您当心”“您慢走”等等。这个“您”字就是敬称。中国自古就崇尚礼仪,敬称对方这一礼节在古代十分流行。  敬称,也叫尊称,就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对象,敬称的名目繁多。敬称往往表达一种敬重、颂扬的感情色彩。比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意思是仅次于圣人的人)
期刊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全唐诗》)  【解读】  卢纶,字允言,河中郡蒲城(今山西永济)人。天宝末,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大历初,举进士不及第。由于宰相元载一向器重他,取其诗进呈,并为他推荐,因得补阌乡(wén xiāng,在今河南灵宝)尉,逐渐升迁为监察御史,
期刊
史载,汉灵帝“开西邸卖官”,明码标价,“二千石”(郡守级官职)售价二千万钱,“四百石”(县级官职)售价四百万钱。依此类推,位高权重的“三公”售价至少一个亿。灵帝私下跟身边人交代,只要有人付出五百万或一千万,就可以获得公卿职位。当时,专权的宦官巧取豪夺,占有巨额财富,所以“三公”官位大都被他们买得。  汉灵帝卖官无疑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导致官员素质下降,行政效能低下,更导致民众负担加重——官员要弥补买
期刊
孔子的弟子原宪,出身贫寒,但他秉性高洁,安贫乐道。孔子去世之后,原宪住陋巷,居草屋,用蓬蒿堆垒做门,用破瓮做窗户,他的同学子贡在卫国做了上大夫,华衣美服、驷车高马来见他,结果因为原宪住的巷子太简陋,高车无法通过,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到原宪的茅草屋拜见他。此时原宪穿着捉襟见肘的补丁衣裳,见到子贡毫无愧色。子贡问:“你是不是生病了?”原宪说:“没有钱财只是贫穷,学了仁义之道而不能推行实施才是病,我没有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