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花,是国人最为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其叶长青,花洁雅,味幽香,素有“空谷佳人”“王者香”“香祖”“天下第一香”等美誉。兰生于深山,隐于幽谷,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德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而中国兰文化,是指国人在采兰、养兰、赏兰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因先民与兰花的接触而产生,又伴随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而发展,源远流长,精深博大,颇值得一书。
王者之香
兰花在我国古籍中现身甚早。《易经·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臭:xiù,气味);《诗经·溱洧》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之句,蕳读作jiān,就是兰花。春秋战国时期,有孔子咏兰、勾践种兰、屈原吟兰之美谈。
孔子咏兰,见于《孔子家语》。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最为经典的记载在蔡邕《琴操·猗兰操》,中有“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之语,这也是以兰为“王者香”的出处。
勾践种兰,乃据《越绝书》。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退居浙江会稽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会稽山种植兰草,韬光养晦以惑吴王。这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兰草的记载。至晋代,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勾践种兰处附近筑兰亭,邀集当时名士四十一人,曲水流觞,赋诗饮宴,并乘兴挥毫,以行书写成《兰亭集序》,成为书法传世珍品。
屈原吟兰,见于《离骚》《九歌》《九章》等诸多诗篇中。屈原将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吟咏兰花予以表达,触物以起情,托物以寄志,且用比兴之法,将物我、情景融为一体。尤其是《离骚》中所写之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等活动,表明他对兰花寄以无限深情与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在《九歌·湘夫人》中,屈原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爱兰、颂兰,发“寄蕙以情,托兰以讽”之滥觞。
其后,文人雅士多有养兰、咏兰以抒情明志者。儒释道虽旨趣不同,但在爱兰方面绝无分歧;兰花也早已走出国门,在日本、朝鲜和越南等邻国光大。
文化意象
古往今来,兰花以其近乎完美的品格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激赏,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宋人王贵学曾云:“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的确,兰花有叶,有花,有香,且四季不衰,持之以恒,与人中君子之境界颇相吻合,集中体现了文人雅士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历代士子以兰明志,以兰示节,以兰寓心,故而有关兰花的诗、词、曲、赋、书、画等作品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唐代,诗仙李白曾高歌:“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明人张羽《兰花》诗云:“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人郑板桥有《折枝兰》诗云:“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后,薄罗裙系怯
君看。”
兰花入画,概始于唐代。至宋朝,画兰之作渐多。据说苏轼曾画兰,且花中夹杂荆棘,寓意君子不得已而与小人同处。南宋时,士大夫常以画兰花来寄托宋邦沉沦后不随世浮沉的情怀。宋元之交,画家赵孟坚擅画兰,至今有两幅春兰画卷真迹存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幅有孟坚题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表明此画作于湖南,而兰花则是自浙江引种。孟坚是宋宗室,宋亡后,隐居画兰,以彰气节,兰花无疑成为忠贞高洁之象征。孟坚堂弟孟頫,亦书画大家,后屈身仕元,有弃宋之愧,故而从不画兰。清人画兰者众多,尤以郑板桥最痴。其题兰诗不下七八十首。在《折枝兰》中,板桥写道:“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板桥擅画兰,书法亦佳,时人蒋士铨有“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之赞。
正因兰乃国人之崇高审美对象,兰逐渐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如以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襟喻诚挚之友,金兰喻情投意合,进而形容结为异姓兄弟或姐妹,兰谱喻义结金兰后所交换之谱贴,兰客喻佳宾贵客,兰魄喻高尚之精神,兰质喻高尚品质,兰衰喻时贤亡故,兰章喻妙文华章,兰闺、兰室喻佳人寝室,兰姿喻美丽姿容等。
成语典故中,亦不乏蕙风兰影。如芝兰之室,代指高雅芳香的美好环境;兰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贤淑的品格;兰芳石坚,喻高风亮节;芝兰玉树,喻才貌出众;兰薰桂馥,颂积德长寿后嗣昌盛;金兰契友,代指异姓兄弟姐妹;兰因絮果,代指不美满的婚姻;兰摧玉折,代指贤人亡故、志士夭
折;等。
滋兰养志
因爱兰者日众,除士大夫养兰以自娱外,亦多有以滋兰育兰为生计者。久之,经验积累,学问乃成。至南宋时,赵时庚所撰首部兰花专著《金漳兰谱》问世,分为叙兰容质、品兰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五部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兰草”与“兰花”、“蕙草”与“泽兰”予以区分,并分别说明其药性。清代,区金策撰《岭海兰言》;民国时,吴恩元撰《兰蕙小史》,皆是兰文化领域的重要文献,使兰友有所依凭也。
在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从物质财富角度言之,兰花作为一种商品,其经济价值不可低估,同时也是兰文化必要的物质依托。但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若只想通过养兰来获取经济收益,便是对兰文化的矮化甚至亵渎。已融入国人血液的以兰明志、以兰育人、以兰会友的理念,才是兰文化的灵魂。我们确信,随着国人文化修养和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兰文化必定更加高洁典雅,更加厚重深沉。
王者之香
兰花在我国古籍中现身甚早。《易经·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臭:xiù,气味);《诗经·溱洧》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之句,蕳读作jiān,就是兰花。春秋战国时期,有孔子咏兰、勾践种兰、屈原吟兰之美谈。
孔子咏兰,见于《孔子家语》。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最为经典的记载在蔡邕《琴操·猗兰操》,中有“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之语,这也是以兰为“王者香”的出处。
勾践种兰,乃据《越绝书》。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退居浙江会稽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会稽山种植兰草,韬光养晦以惑吴王。这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兰草的记载。至晋代,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勾践种兰处附近筑兰亭,邀集当时名士四十一人,曲水流觞,赋诗饮宴,并乘兴挥毫,以行书写成《兰亭集序》,成为书法传世珍品。
屈原吟兰,见于《离骚》《九歌》《九章》等诸多诗篇中。屈原将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吟咏兰花予以表达,触物以起情,托物以寄志,且用比兴之法,将物我、情景融为一体。尤其是《离骚》中所写之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等活动,表明他对兰花寄以无限深情与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在《九歌·湘夫人》中,屈原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爱兰、颂兰,发“寄蕙以情,托兰以讽”之滥觞。
其后,文人雅士多有养兰、咏兰以抒情明志者。儒释道虽旨趣不同,但在爱兰方面绝无分歧;兰花也早已走出国门,在日本、朝鲜和越南等邻国光大。
文化意象
古往今来,兰花以其近乎完美的品格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激赏,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宋人王贵学曾云:“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的确,兰花有叶,有花,有香,且四季不衰,持之以恒,与人中君子之境界颇相吻合,集中体现了文人雅士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历代士子以兰明志,以兰示节,以兰寓心,故而有关兰花的诗、词、曲、赋、书、画等作品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唐代,诗仙李白曾高歌:“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明人张羽《兰花》诗云:“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人郑板桥有《折枝兰》诗云:“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后,薄罗裙系怯
君看。”
兰花入画,概始于唐代。至宋朝,画兰之作渐多。据说苏轼曾画兰,且花中夹杂荆棘,寓意君子不得已而与小人同处。南宋时,士大夫常以画兰花来寄托宋邦沉沦后不随世浮沉的情怀。宋元之交,画家赵孟坚擅画兰,至今有两幅春兰画卷真迹存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幅有孟坚题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表明此画作于湖南,而兰花则是自浙江引种。孟坚是宋宗室,宋亡后,隐居画兰,以彰气节,兰花无疑成为忠贞高洁之象征。孟坚堂弟孟頫,亦书画大家,后屈身仕元,有弃宋之愧,故而从不画兰。清人画兰者众多,尤以郑板桥最痴。其题兰诗不下七八十首。在《折枝兰》中,板桥写道:“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板桥擅画兰,书法亦佳,时人蒋士铨有“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之赞。
正因兰乃国人之崇高审美对象,兰逐渐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如以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襟喻诚挚之友,金兰喻情投意合,进而形容结为异姓兄弟或姐妹,兰谱喻义结金兰后所交换之谱贴,兰客喻佳宾贵客,兰魄喻高尚之精神,兰质喻高尚品质,兰衰喻时贤亡故,兰章喻妙文华章,兰闺、兰室喻佳人寝室,兰姿喻美丽姿容等。
成语典故中,亦不乏蕙风兰影。如芝兰之室,代指高雅芳香的美好环境;兰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贤淑的品格;兰芳石坚,喻高风亮节;芝兰玉树,喻才貌出众;兰薰桂馥,颂积德长寿后嗣昌盛;金兰契友,代指异姓兄弟姐妹;兰因絮果,代指不美满的婚姻;兰摧玉折,代指贤人亡故、志士夭
折;等。
滋兰养志
因爱兰者日众,除士大夫养兰以自娱外,亦多有以滋兰育兰为生计者。久之,经验积累,学问乃成。至南宋时,赵时庚所撰首部兰花专著《金漳兰谱》问世,分为叙兰容质、品兰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五部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兰草”与“兰花”、“蕙草”与“泽兰”予以区分,并分别说明其药性。清代,区金策撰《岭海兰言》;民国时,吴恩元撰《兰蕙小史》,皆是兰文化领域的重要文献,使兰友有所依凭也。
在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从物质财富角度言之,兰花作为一种商品,其经济价值不可低估,同时也是兰文化必要的物质依托。但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若只想通过养兰来获取经济收益,便是对兰文化的矮化甚至亵渎。已融入国人血液的以兰明志、以兰育人、以兰会友的理念,才是兰文化的灵魂。我们确信,随着国人文化修养和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兰文化必定更加高洁典雅,更加厚重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