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容得许多香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花,是国人最为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其叶长青,花洁雅,味幽香,素有“空谷佳人”“王者香”“香祖”“天下第一香”等美誉。兰生于深山,隐于幽谷,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德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而中国兰文化,是指国人在采兰、养兰、赏兰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因先民与兰花的接触而产生,又伴随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而发展,源远流长,精深博大,颇值得一书。
  王者之香
  兰花在我国古籍中现身甚早。《易经·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臭:xiù,气味);《诗经·溱洧》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之句,蕳读作jiān,就是兰花。春秋战国时期,有孔子咏兰、勾践种兰、屈原吟兰之美谈。
  孔子咏兰,见于《孔子家语》。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最为经典的记载在蔡邕《琴操·猗兰操》,中有“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之语,这也是以兰为“王者香”的出处。
  勾践种兰,乃据《越绝书》。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退居浙江会稽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会稽山种植兰草,韬光养晦以惑吴王。这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兰草的记载。至晋代,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勾践种兰处附近筑兰亭,邀集当时名士四十一人,曲水流觞,赋诗饮宴,并乘兴挥毫,以行书写成《兰亭集序》,成为书法传世珍品。
  屈原吟兰,见于《离骚》《九歌》《九章》等诸多诗篇中。屈原将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吟咏兰花予以表达,触物以起情,托物以寄志,且用比兴之法,将物我、情景融为一体。尤其是《离骚》中所写之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等活动,表明他对兰花寄以无限深情与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在《九歌·湘夫人》中,屈原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爱兰、颂兰,发“寄蕙以情,托兰以讽”之滥觞。
  其后,文人雅士多有养兰、咏兰以抒情明志者。儒释道虽旨趣不同,但在爱兰方面绝无分歧;兰花也早已走出国门,在日本、朝鲜和越南等邻国光大。
  文化意象
  古往今来,兰花以其近乎完美的品格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激赏,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宋人王贵学曾云:“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的确,兰花有叶,有花,有香,且四季不衰,持之以恒,与人中君子之境界颇相吻合,集中体现了文人雅士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历代士子以兰明志,以兰示节,以兰寓心,故而有关兰花的诗、词、曲、赋、书、画等作品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唐代,诗仙李白曾高歌:“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明人张羽《兰花》诗云:“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人郑板桥有《折枝兰》诗云:“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后,薄罗裙系怯
  君看。”
  兰花入画,概始于唐代。至宋朝,画兰之作渐多。据说苏轼曾画兰,且花中夹杂荆棘,寓意君子不得已而与小人同处。南宋时,士大夫常以画兰花来寄托宋邦沉沦后不随世浮沉的情怀。宋元之交,画家赵孟坚擅画兰,至今有两幅春兰画卷真迹存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幅有孟坚题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表明此画作于湖南,而兰花则是自浙江引种。孟坚是宋宗室,宋亡后,隐居画兰,以彰气节,兰花无疑成为忠贞高洁之象征。孟坚堂弟孟頫,亦书画大家,后屈身仕元,有弃宋之愧,故而从不画兰。清人画兰者众多,尤以郑板桥最痴。其题兰诗不下七八十首。在《折枝兰》中,板桥写道:“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板桥擅画兰,书法亦佳,时人蒋士铨有“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之赞。
  正因兰乃国人之崇高审美对象,兰逐渐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如以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襟喻诚挚之友,金兰喻情投意合,进而形容结为异姓兄弟或姐妹,兰谱喻义结金兰后所交换之谱贴,兰客喻佳宾贵客,兰魄喻高尚之精神,兰质喻高尚品质,兰衰喻时贤亡故,兰章喻妙文华章,兰闺、兰室喻佳人寝室,兰姿喻美丽姿容等。
  成语典故中,亦不乏蕙风兰影。如芝兰之室,代指高雅芳香的美好环境;兰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贤淑的品格;兰芳石坚,喻高风亮节;芝兰玉树,喻才貌出众;兰薰桂馥,颂积德长寿后嗣昌盛;金兰契友,代指异姓兄弟姐妹;兰因絮果,代指不美满的婚姻;兰摧玉折,代指贤人亡故、志士夭
  折;等。
  滋兰养志
  因爱兰者日众,除士大夫养兰以自娱外,亦多有以滋兰育兰为生计者。久之,经验积累,学问乃成。至南宋时,赵时庚所撰首部兰花专著《金漳兰谱》问世,分为叙兰容质、品兰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五部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兰草”与“兰花”、“蕙草”与“泽兰”予以区分,并分别说明其药性。清代,区金策撰《岭海兰言》;民国时,吴恩元撰《兰蕙小史》,皆是兰文化领域的重要文献,使兰友有所依凭也。
  在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从物质财富角度言之,兰花作为一种商品,其经济价值不可低估,同时也是兰文化必要的物质依托。但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若只想通过养兰来获取经济收益,便是对兰文化的矮化甚至亵渎。已融入国人血液的以兰明志、以兰育人、以兰会友的理念,才是兰文化的灵魂。我们确信,随着国人文化修养和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兰文化必定更加高洁典雅,更加厚重深沉。
其他文献
“经济学”这一概念,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很多经济学原理,也都是现代人总结出来的,古人不会运用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来表述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古人不懂经济学。  宋神宗时期,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逃荒。当时,江浙地区的行政长官是范仲淹。按理说,他应该多方筹集钱粮、加大救济力度才对,可是,范仲淹在大灾当前之际,竟然组织起了各种形式的划船比赛。在他的组织、提倡下,划船比赛搞得热火朝天。  很多
期刊
1945年7月,黄炎培等5名国民政府参议员应邀访问延安。访问结束后,毛泽东询问黄炎培之感想,黄炎培回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地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
期刊
萧思话一溃①,而刘宋日削;吴明彻一奔②,而陈氏族亡;契丹之送死于女直,女直之舆尸于蒙古③,皆是也。宋之不亡,其能几乎?人言和而我言战,义足以相胜,名足以相压。而强敌窥见其无成谋,则气益振;异己者坐待其无成绩,而互相摇;天下亦共望其有成功,而终不可得。史浩曰④:“一失之后,恐陛下不得复望中原。”未必非深识之言也。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德远虽没⑤,未尝不可有嗣以图功者,惜哉其一仆而终不能兴矣。情愈迫者,从
期刊
汉武帝治国理念与父祖辈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积极进取,而不是萧规曹随、黄老因循。这种进取精神,在处理匈奴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先秦以来,匈奴就是中原华夏政权的北边威胁。战国时期燕国有长城防御匈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了对付匈奴,秦始皇修长城,蒙恬戍边塞,也都是为了抵御匈奴人的铁骑南下。刘邦即位初年,曾经试图用武力对抗匈奴,结果被匈奴人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险些被擒。其后他采纳了娄敬
期刊
2015年是农历的羊年,本刊第一期介绍了“三羊开泰”一词的来历。羊在中国古代被当成灵兽和吉祥物。那么,羊作为十二生肖之一也与它的吉祥寓意有关吗?此外,民间还流传有羊年不吉利的种种说法,比如“十羊九不全”,这种说法科学吗?本篇文章为你逐一解答。  生肖羊的来历  作为动物的羊,是怎么和生肖联系在一起的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纪年方法了。据历史学家考证,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纪年方法之一的动物纪年,至
期刊
我记得大概在30多年前,城里開始在卫生间贴墙面砖时,“瓷砖”就与“磁砖”结伴而来,至今形影相随,难舍难分。前几天,在一建材市场发现卖砖的店家有的姓“瓷”,有的姓“磁”。 我随手按动快门,立此存照。  回家查了一下,“瓷”的定义是:用高岭土烧成的一种质料,所做器物比陶器细致而坚硬,组词有:陶~、~瓶、~壶、  ~碗、~器、~砖。对“瓷砖”的定义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
期刊
闲来无事不从容①,睡觉东窗日已红②。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二程集》)  注释:  ①此句诵读节奏为:闲来/无事不从容。  ②睡觉(jué):一觉醒来。  【解读】  程颢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他的弟弟程颐并称“二程”,他们的学问与后来朱熹的理论合称为“程朱理学”,影响非常深远。程颢和程颐的著作收入《二程集
期刊
(湘军暨总督时期)  京官时期,曾国藩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其实,这多少有点放空炮的意思。因为想發财也没什么机会。那曾国藩管理众人皆知的腐败的晚清军队以及任总督期间还能做到这一点吗?即使他能做到,他的家人能做到吗?他是怎么对待身边工作人员的?本书对清军的俸饷制度及总督的收支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陋规的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做了说明,也通过史料梳理了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任上的具体收入
期刊
《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形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修道而保法。”  实力是胜利的基础。《形篇》全篇三百零七个字围绕着“实力”这一中心,对攻防关系两个问题做了深刻的辩证分析。第一,“先为不可胜”,先备战,以求自保不败。然后“先胜而后求战”,把不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再伺机进攻求胜。第二,落实“先胜而后求战”制胜思想的几个步骤。  今天讲的“修道保法”,就是其中的首要步骤。  什么是“修道
期刊
苏东坡是多面手和大文豪,风度翩翩,不缺亲和力,令人敬仰,他的“粉丝”无处不在,连皇帝都欣赏他,宋神宗赵顼称赞苏东坡为“奇才”,评价道:“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意思是李白有苏轼的才华,没有苏轼的学问,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昙潜和尚别号参寥子,学问不错,诗也写得好,他敬重苏东坡,无以复加,苏东坡也非常欣赏他,在诗文中上百次提到过他。熙宁九年(1076),苏东坡任徐州太守,参寥前去拜望。一天,苏东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