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索,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老师要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促进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等,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2.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
兴趣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效的探究新知。课堂上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并引导学生梳理问题,从中悟出如何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带有两种倾向:①提出的问题与所学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②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什么价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发问”,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求知”,课堂教学何愁不成功呢?
3.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在小学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就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比不可少一样。小学教师应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那么孩子的心中会永远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孩子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探究性。
4.通过阅读让小学生形成强烈问题意识
要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因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而且它已经远远延伸到了课外。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教一些方法外,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刚入学,教师就要列出学生这一年需要阅读的书目,并且标明哪一个时段读哪些书,并做到随时检查,经常在班上举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慢慢增强。
5.应加强思维的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加强了。
6.培养小学生的提问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在校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问”的习惯,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问”,而且要学生在课外也要“问”。把问题作为每天学习必须要进行的任务。教师在开始时可以把“问”当作练习布置下去。在学校,老师可利用早自习、课前、班会、活动课为学生提供问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在课外,低年级老师可布置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提问题;读童话时提几个问题;对于书上不甚明白的地方提问题。
7.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其中关键的是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之所在。笔者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不管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点拨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事实说明,只要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8.让学生学会提问
当学生养成了爱问的习惯后,还必须知道提问的方法。实际上,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是好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必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必须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停留不仅浪费时间,有时还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误解。为了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9.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以此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文海山.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2]钱源伟,石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老师要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促进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等,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2.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
兴趣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效的探究新知。课堂上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并引导学生梳理问题,从中悟出如何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带有两种倾向:①提出的问题与所学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②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什么价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发问”,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求知”,课堂教学何愁不成功呢?
3.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在小学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就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比不可少一样。小学教师应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那么孩子的心中会永远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孩子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探究性。
4.通过阅读让小学生形成强烈问题意识
要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因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而且它已经远远延伸到了课外。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教一些方法外,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刚入学,教师就要列出学生这一年需要阅读的书目,并且标明哪一个时段读哪些书,并做到随时检查,经常在班上举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慢慢增强。
5.应加强思维的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加强了。
6.培养小学生的提问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在校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问”的习惯,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问”,而且要学生在课外也要“问”。把问题作为每天学习必须要进行的任务。教师在开始时可以把“问”当作练习布置下去。在学校,老师可利用早自习、课前、班会、活动课为学生提供问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在课外,低年级老师可布置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提问题;读童话时提几个问题;对于书上不甚明白的地方提问题。
7.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其中关键的是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之所在。笔者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不管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点拨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事实说明,只要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8.让学生学会提问
当学生养成了爱问的习惯后,还必须知道提问的方法。实际上,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是好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必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必须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停留不仅浪费时间,有时还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误解。为了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9.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以此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文海山.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2]钱源伟,石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