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典考题
材料一:鄱阳湖流域的五条支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以下称“五河”)每年携大量泥沙入湖。湖内泥沙主要经由湖口进入长江。下图是鄱阳湖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人类活动(如三峡水库蓄水)通过影响水体含沙量影响着鄱阳湖泥沙平衡。下面a、b、c、d四幅图展示了鄱阳湖的入、出湖泥沙量和径流量的关系。而湖泊的泥沙净沉积(入湖输沙量大于出湖输沙量为净沉积,反之为净侵蚀)为湿地植物生长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底泥介质,对维护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指出影响五河入湖泥沙量的主要自然因素。与1955~1970年相比,2001~2010年五河各月入湖泥沙量有所减少(图b),分析其原因。
(2)统计表明,7~9月份湖口水文站出湖(注入长江)泥沙量低于其他月份,试分析原因。
(3)与90年代相比,2001~2010年年均出湖输沙量显著增大(图c),分析其原因。
(4)根据所学,推测鄱阳湖水文系统的泥沙收支倾向于净沉积还是净侵蚀?说明理由。
二、考点分析
这道原创试题通过鄱阳湖泥沙的变化来考察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的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性思维。纵观整道题,从知识考察上是从不同侧面深入考察了影响水体中含沙量的因素,从思维训练中则是是探究地理事物发展过程,针对事物的不同方面,环环相扣,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小题设问符合高考“小切口,大纵深”的命题思路,也颇具匠心,既形成了对学生关于水体知识的地理综合思维考察,也是对学生“即时学习”能力的考察。
三、解题思路
河流的各项水文特征中,泥沙含量的影响因素有:1.进入水体中的泥沙量(沙源),它与河流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关;2.河流的流速,则与落差有关。以此为基础,材料为补充线索即可解开题目设问的“连环套”。
(1)小题,图a清晰的体现出入湖泥沙量与径流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图b展现的是不同时间节点入湖泥沙量的变化,结合文字材料,可以得到答案:径流量。五河上游修建了大量水库,拦截泥沙入湖;植被覆盖率增加,减少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
(2)小题,以影响水体泥沙含量因素的知识为基础,结合7~9月时间节点和“注入长江”的线索找到答案:7~9月长江水位较高,长江对湖泊产生顶托、倒灌作用,导致湖口站出沙量减少甚至为负值。
(3)小题,与(2)小題思路类似,在水体泥沙含量知识点的基础上,思考鄱阳湖水位和长江水位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溯鄱阳湖泥沙来源可以找到答案:三峡水库蓄洪,使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长江对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作用减弱;采砂活动提高了湖水浑浊度。
(4)小题,此题为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是对水体泥沙含量认知的一个综合考察,只要言之成理,皆可:思路一,净沉积。理由流域内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入湖泥沙大量增加,限制采砂活动导致出湖泥沙大量减少。思路二,净侵蚀。流域水土保持及修建水库,导致入湖泥沙减少。采砂增加,导致出湖泥沙量增加。
四、预测考向
关于水圈内容的考察,是各地高考的常考点。近年来,全国卷集中针对水圈设置综合题主要出现在2016年,不管是旅游者溯源而上的内格罗河还是进行综合开发整治的罗讷河,都是以河流为载体,进行知识点的广泛联结,从而生成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和思维的考察。如果要帮助学生形成能够达到高考要求的地理知识和思维体系,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各个知识点的细节进行挖掘,重点呈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通过类似上述的经典试题来帮助学生建构关于水圈的知识体系以及让其意识到地理事物的动态演变过程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材料一:鄱阳湖流域的五条支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以下称“五河”)每年携大量泥沙入湖。湖内泥沙主要经由湖口进入长江。下图是鄱阳湖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人类活动(如三峡水库蓄水)通过影响水体含沙量影响着鄱阳湖泥沙平衡。下面a、b、c、d四幅图展示了鄱阳湖的入、出湖泥沙量和径流量的关系。而湖泊的泥沙净沉积(入湖输沙量大于出湖输沙量为净沉积,反之为净侵蚀)为湿地植物生长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底泥介质,对维护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指出影响五河入湖泥沙量的主要自然因素。与1955~1970年相比,2001~2010年五河各月入湖泥沙量有所减少(图b),分析其原因。
(2)统计表明,7~9月份湖口水文站出湖(注入长江)泥沙量低于其他月份,试分析原因。
(3)与90年代相比,2001~2010年年均出湖输沙量显著增大(图c),分析其原因。
(4)根据所学,推测鄱阳湖水文系统的泥沙收支倾向于净沉积还是净侵蚀?说明理由。
二、考点分析
这道原创试题通过鄱阳湖泥沙的变化来考察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的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性思维。纵观整道题,从知识考察上是从不同侧面深入考察了影响水体中含沙量的因素,从思维训练中则是是探究地理事物发展过程,针对事物的不同方面,环环相扣,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小题设问符合高考“小切口,大纵深”的命题思路,也颇具匠心,既形成了对学生关于水体知识的地理综合思维考察,也是对学生“即时学习”能力的考察。
三、解题思路
河流的各项水文特征中,泥沙含量的影响因素有:1.进入水体中的泥沙量(沙源),它与河流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关;2.河流的流速,则与落差有关。以此为基础,材料为补充线索即可解开题目设问的“连环套”。
(1)小题,图a清晰的体现出入湖泥沙量与径流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图b展现的是不同时间节点入湖泥沙量的变化,结合文字材料,可以得到答案:径流量。五河上游修建了大量水库,拦截泥沙入湖;植被覆盖率增加,减少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
(2)小题,以影响水体泥沙含量因素的知识为基础,结合7~9月时间节点和“注入长江”的线索找到答案:7~9月长江水位较高,长江对湖泊产生顶托、倒灌作用,导致湖口站出沙量减少甚至为负值。
(3)小题,与(2)小題思路类似,在水体泥沙含量知识点的基础上,思考鄱阳湖水位和长江水位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溯鄱阳湖泥沙来源可以找到答案:三峡水库蓄洪,使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长江对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作用减弱;采砂活动提高了湖水浑浊度。
(4)小题,此题为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是对水体泥沙含量认知的一个综合考察,只要言之成理,皆可:思路一,净沉积。理由流域内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入湖泥沙大量增加,限制采砂活动导致出湖泥沙大量减少。思路二,净侵蚀。流域水土保持及修建水库,导致入湖泥沙减少。采砂增加,导致出湖泥沙量增加。
四、预测考向
关于水圈内容的考察,是各地高考的常考点。近年来,全国卷集中针对水圈设置综合题主要出现在2016年,不管是旅游者溯源而上的内格罗河还是进行综合开发整治的罗讷河,都是以河流为载体,进行知识点的广泛联结,从而生成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和思维的考察。如果要帮助学生形成能够达到高考要求的地理知识和思维体系,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各个知识点的细节进行挖掘,重点呈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通过类似上述的经典试题来帮助学生建构关于水圈的知识体系以及让其意识到地理事物的动态演变过程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