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许多人背井离乡去外地工作,其子女也随着父母去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学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以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往往受到父母等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各地奔波,缺乏正常的学前教育,思维不够开阔,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性格比较内向,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等[1]。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教师用心对待学生,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学,可以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辅导;教育
引言: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一线城市经济发展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高,一些人往往拖家带口来到外地,也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从小就四处奔波,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孩子拥有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等优势[2]。但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缺乏,相比一直生活在本地的孩子,这些孩子的阅历也不够丰富,思维不够开阔,基础较弱,可能还会比较内向和敏感。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让这些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并学到知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特点
通过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察、总结和分析,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有以下特点:
珍惜学习的机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没有当地的户口,一般只能在相对较差一点的学校学习或是以一个旁听生的身份进行学习,所以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往往比较尊敬老师,并且会很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比较热爱学习,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是因为他们珍惜这些学习的机会,而且他们从小也看到了父母赚钱的辛苦,所以就希望能够取得较高的成绩,以此回报父母的付出。这些孩子往往從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定下了未来的目标。
独立意识比较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从小就跟着父母四处奔波的,受到了父母的生活实践和现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强的独立意识。相比来自本地的学生一直生活在较为安稳的生活环境中,这一部分孩子的生活相对不太稳定,父母的早出晚归、工作繁忙,导致他们从小就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许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自己照顾自己。在学校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自理能力,在这些方面往往不需要老师操太多心。
缺少陪伴,性格较为内向敏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不是从一出生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很多都是到了学习的年龄才被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在这之前他们往往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的亲戚生活在一起,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这些孩子往往较为内向,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交流,他们不善于表达,在学校也很少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无法迅速融入班级之中,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情感[3]。学生与同学老师都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存在一些不良习惯
正如上文提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交际能力较弱,导致他们的合作意识较为单薄,就不利于一些小组形式的教学工作开展。由于生活环境影响,这一部分学生的学前教育较为缺乏,一些习惯较差,比如缺乏洗手的习惯、课堂纪律意识较弱等。同时一些父母会觉得对孩子缺少陪伴和关爱,产生内疚感,就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但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正确成熟的三观,一位给孩子金钱而缺乏对孩子的教育会使孩子形成拜金、攀比等不良的心理习惯[4]。这些不良习惯会使学生与当地学生关系更加疏远,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康。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辅导的措施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
由于一些学生可能是初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语言、生活习惯等与他们之前的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最初他们都会表现的比较沉默寡言。教师需要平等地对待他们,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这些学生有一些不良习惯或是学习基础较差就因此漠视、歧视他们。无论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用心,让他们逐渐打开心扉,融入新的学习生活,更好地学习知识。
让学生了解到父母工作的不易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工作繁忙,为了弥补缺失的关爱,他们往往给孩子进行金钱的补偿,就导致孩子可能理解不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使父母的苦心起到反作用[5]。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开展一些相关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到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为了家庭没有时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一些学生可能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沉迷网络游戏等。这些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体谅父母,从而更加孝顺父母,努力学习。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多与学生互动是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小学生还处于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年龄段,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陪伴,以此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多开展一些课余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他们卸下心理防备,走进他们心中。
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纪本来就比较小,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团体,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更需要受到高度重视。教师需要关心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保证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世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心理品质养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61-63.
[2]钟瑶. 团体辅导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王辉.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与本地学生融合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王岳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5]张杏.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辅导;教育
引言: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一线城市经济发展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高,一些人往往拖家带口来到外地,也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从小就四处奔波,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孩子拥有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等优势[2]。但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缺乏,相比一直生活在本地的孩子,这些孩子的阅历也不够丰富,思维不够开阔,基础较弱,可能还会比较内向和敏感。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让这些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并学到知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特点
通过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察、总结和分析,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有以下特点:
珍惜学习的机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没有当地的户口,一般只能在相对较差一点的学校学习或是以一个旁听生的身份进行学习,所以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往往比较尊敬老师,并且会很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比较热爱学习,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是因为他们珍惜这些学习的机会,而且他们从小也看到了父母赚钱的辛苦,所以就希望能够取得较高的成绩,以此回报父母的付出。这些孩子往往從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定下了未来的目标。
独立意识比较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从小就跟着父母四处奔波的,受到了父母的生活实践和现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强的独立意识。相比来自本地的学生一直生活在较为安稳的生活环境中,这一部分孩子的生活相对不太稳定,父母的早出晚归、工作繁忙,导致他们从小就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许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自己照顾自己。在学校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自理能力,在这些方面往往不需要老师操太多心。
缺少陪伴,性格较为内向敏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不是从一出生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很多都是到了学习的年龄才被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在这之前他们往往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的亲戚生活在一起,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这些孩子往往较为内向,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交流,他们不善于表达,在学校也很少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无法迅速融入班级之中,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情感[3]。学生与同学老师都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存在一些不良习惯
正如上文提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交际能力较弱,导致他们的合作意识较为单薄,就不利于一些小组形式的教学工作开展。由于生活环境影响,这一部分学生的学前教育较为缺乏,一些习惯较差,比如缺乏洗手的习惯、课堂纪律意识较弱等。同时一些父母会觉得对孩子缺少陪伴和关爱,产生内疚感,就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但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正确成熟的三观,一位给孩子金钱而缺乏对孩子的教育会使孩子形成拜金、攀比等不良的心理习惯[4]。这些不良习惯会使学生与当地学生关系更加疏远,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康。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辅导的措施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
由于一些学生可能是初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语言、生活习惯等与他们之前的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最初他们都会表现的比较沉默寡言。教师需要平等地对待他们,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这些学生有一些不良习惯或是学习基础较差就因此漠视、歧视他们。无论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用心,让他们逐渐打开心扉,融入新的学习生活,更好地学习知识。
让学生了解到父母工作的不易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工作繁忙,为了弥补缺失的关爱,他们往往给孩子进行金钱的补偿,就导致孩子可能理解不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使父母的苦心起到反作用[5]。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开展一些相关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到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为了家庭没有时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一些学生可能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沉迷网络游戏等。这些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体谅父母,从而更加孝顺父母,努力学习。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多与学生互动是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小学生还处于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年龄段,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陪伴,以此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多开展一些课余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他们卸下心理防备,走进他们心中。
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纪本来就比较小,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团体,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更需要受到高度重视。教师需要关心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保证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世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心理品质养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61-63.
[2]钟瑶. 团体辅导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王辉.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与本地学生融合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王岳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5]张杏.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