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讲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中的“心到”是最难控制的,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语文是读出来的,没有读就品不出其内涵,也揣摩不了情味,产生不出语感,更达不到情感共鸣。“读”自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但这些技术不光是人们常说的“轻、重、缓、慢”,它是“神”与“情”的结合。叶圣陶谓之“美读”。张志公谓之“涵泳体味”。朱自清谓之“诵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语文是机械、单调、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第三次课改掀起后,“语感训练说”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还课堂琅琅书声”,通过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流行时,一些教师整堂课让学生从头到尾反复读,这种机械、毫无感情的读,只能让课堂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0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证实,只有培养学生朗读情感和朗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只有“读进去”才能“读出来”。
一、 培养朗读情感
叶老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课没有激起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何以引起他们内心感受和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教人教版第四册《我为你骄傲》这课时,抓住“我”的感情基调进行指导朗读:我扔石头——很开心;砸碎玻璃——很害怕;看到老奶奶——很不自在;赔偿后——一阵轻松。抓住这种情感变化,让学生通读全文。作者“我”的喜怒哀乐在全文中描绘得畅快淋漓。奶奶的宽宏大量让“我”有一颗“诚实的心,悔过的情”。在理解“我”和奶奶的情感之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的境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挖掘作者情感变化时,再紧扣词语,例如,当学习“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这句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石头像什么?石头还像什么?然后通过填空形式剖析情感,再让学生读这句话。再如,在理解作者害怕的心理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这句,问:“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把自己比做兔子而不比成乌龟呢?”通过提问来理解句子的感情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文本有一个高层次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让学生美读这部分,便可达到“语语悟其神”的深刻理解。
朗读没有情感的引导只能是一种“伪情感”的模仿,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指导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实际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导航。
二、 激发朗读兴趣
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一堂课老用一种形式读课文,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所以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或需要激情引趣时采用范读;学生出现疲劳、精力分散时,宜采用赛读;对话部分采用分角色表演读。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让他们边演边读,能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如文中“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读出作者的开心劲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先让学生齐读,后点名读。在理解了句子的情感后,又让学生评读、赛读,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学生的齐读,读出了文章的通畅、流利;赛读读出了文章的思想;评读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接读活跃了课堂的生命力。“读”在我的课堂里争相辉映,“读”领风骚。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准确合理、富有激励的评价也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有很多学生不愿开口大声朗读,对读课文不感兴趣,而学习语文只有埋头沉进去,昂首读出来,才能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情感天空。引导学生朗读时,笔者毫不吝啬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努力捕捉内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自评和互评也成了课堂上闪光的一幕。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对照比较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精神。◆(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语文是机械、单调、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第三次课改掀起后,“语感训练说”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还课堂琅琅书声”,通过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流行时,一些教师整堂课让学生从头到尾反复读,这种机械、毫无感情的读,只能让课堂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0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证实,只有培养学生朗读情感和朗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只有“读进去”才能“读出来”。
一、 培养朗读情感
叶老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课没有激起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何以引起他们内心感受和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教人教版第四册《我为你骄傲》这课时,抓住“我”的感情基调进行指导朗读:我扔石头——很开心;砸碎玻璃——很害怕;看到老奶奶——很不自在;赔偿后——一阵轻松。抓住这种情感变化,让学生通读全文。作者“我”的喜怒哀乐在全文中描绘得畅快淋漓。奶奶的宽宏大量让“我”有一颗“诚实的心,悔过的情”。在理解“我”和奶奶的情感之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的境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挖掘作者情感变化时,再紧扣词语,例如,当学习“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这句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石头像什么?石头还像什么?然后通过填空形式剖析情感,再让学生读这句话。再如,在理解作者害怕的心理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这句,问:“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把自己比做兔子而不比成乌龟呢?”通过提问来理解句子的感情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文本有一个高层次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让学生美读这部分,便可达到“语语悟其神”的深刻理解。
朗读没有情感的引导只能是一种“伪情感”的模仿,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指导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实际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导航。
二、 激发朗读兴趣
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一堂课老用一种形式读课文,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所以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或需要激情引趣时采用范读;学生出现疲劳、精力分散时,宜采用赛读;对话部分采用分角色表演读。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让他们边演边读,能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如文中“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读出作者的开心劲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先让学生齐读,后点名读。在理解了句子的情感后,又让学生评读、赛读,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学生的齐读,读出了文章的通畅、流利;赛读读出了文章的思想;评读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接读活跃了课堂的生命力。“读”在我的课堂里争相辉映,“读”领风骚。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准确合理、富有激励的评价也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有很多学生不愿开口大声朗读,对读课文不感兴趣,而学习语文只有埋头沉进去,昂首读出来,才能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情感天空。引导学生朗读时,笔者毫不吝啬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努力捕捉内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自评和互评也成了课堂上闪光的一幕。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对照比较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精神。◆(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