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情感 读出兴趣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eau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讲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中的“心到”是最难控制的,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语文是读出来的,没有读就品不出其内涵,也揣摩不了情味,产生不出语感,更达不到情感共鸣。“读”自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但这些技术不光是人们常说的“轻、重、缓、慢”,它是“神”与“情”的结合。叶圣陶谓之“美读”。张志公谓之“涵泳体味”。朱自清谓之“诵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语文是机械、单调、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第三次课改掀起后,“语感训练说”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还课堂琅琅书声”,通过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流行时,一些教师整堂课让学生从头到尾反复读,这种机械、毫无感情的读,只能让课堂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0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证实,只有培养学生朗读情感和朗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只有“读进去”才能“读出来”。
  一、 培养朗读情感
  叶老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课没有激起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何以引起他们内心感受和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教人教版第四册《我为你骄傲》这课时,抓住“我”的感情基调进行指导朗读:我扔石头——很开心;砸碎玻璃——很害怕;看到老奶奶——很不自在;赔偿后——一阵轻松。抓住这种情感变化,让学生通读全文。作者“我”的喜怒哀乐在全文中描绘得畅快淋漓。奶奶的宽宏大量让“我”有一颗“诚实的心,悔过的情”。在理解“我”和奶奶的情感之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的境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挖掘作者情感变化时,再紧扣词语,例如,当学习“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这句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石头像什么?石头还像什么?然后通过填空形式剖析情感,再让学生读这句话。再如,在理解作者害怕的心理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这句,问:“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把自己比做兔子而不比成乌龟呢?”通过提问来理解句子的感情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文本有一个高层次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让学生美读这部分,便可达到“语语悟其神”的深刻理解。
  朗读没有情感的引导只能是一种“伪情感”的模仿,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指导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实际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导航。
  二、 激发朗读兴趣
  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一堂课老用一种形式读课文,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所以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或需要激情引趣时采用范读;学生出现疲劳、精力分散时,宜采用赛读;对话部分采用分角色表演读。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让他们边演边读,能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如文中“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读出作者的开心劲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先让学生齐读,后点名读。在理解了句子的情感后,又让学生评读、赛读,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学生的齐读,读出了文章的通畅、流利;赛读读出了文章的思想;评读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接读活跃了课堂的生命力。“读”在我的课堂里争相辉映,“读”领风骚。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准确合理、富有激励的评价也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有很多学生不愿开口大声朗读,对读课文不感兴趣,而学习语文只有埋头沉进去,昂首读出来,才能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情感天空。引导学生朗读时,笔者毫不吝啬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努力捕捉内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自评和互评也成了课堂上闪光的一幕。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对照比较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精神。◆(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又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成功的演示实验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浅显为深刻。只要我们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设计技巧,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相反的还会促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疑法。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不可否认,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
让孩子们快乐学语文,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教学中,我试用了一下五种小妙招,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小妙招之一:让课堂成为擂台  让学生充分读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低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把娱乐节目中搞擂台赛请进课堂。每到这时,孩子们都争着要求参赛,而且他们读得是那样专注,那样入神。每个孩子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他们已经完全陶醉在
愉快教学是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实践中,我们从愉快教育的四要素“爱、美、愉快、创造”方面探索了电化教学与愉快教学的结合点,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 渲染气氛,拨动爱的心弦  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
“中学生在艺体活动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与体育学习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与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与体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与体育的经验和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构课内外艺体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打破原有的组织模式,整合原有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或是说怕写作文。笔者认为这当中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没有事情可写;二是有素材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写得不好会被老师批评,如此恶性循环,就越来越不愿意写作文了。  “以学定教”,既是一条教育原则,又是一条教育规律。这是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既然我们掌握了学生怕写作文的症结所在,就应该动脑筋,想对策,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觉得没有事情可写,老师就要教给他们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一直是授人以柄的话题,甚至被骂作“误尽苍生”。为了达到“多快好省”,“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历尽艰辛,精心钻研。从已取得的经验成果来看,有的着眼于课堂,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有的侧重于课外,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衔接点——课前预习则谈得较少,使之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块被遗忘的角落。笔者认为,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养成
一、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  1. 阅读的文本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1)从文本的体裁看。小学语文课本中,体裁涉及古诗、散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及日记。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挖掘创新因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