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或是说怕写作文。笔者认为这当中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没有事情可写;二是有素材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写得不好会被老师批评,如此恶性循环,就越来越不愿意写作文了。
“以学定教”,既是一条教育原则,又是一条教育规律。这是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既然我们掌握了学生怕写作文的症结所在,就应该动脑筋,想对策,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觉得没有事情可写,老师就要教给他们积累素材的方法,做生活的有心人。但是,要使生活中的事物变成笔下之物,还是得先让他们学会写。所以,教会学生具体、生动地描写身边之事、身边之物、身边之人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单元作文训练每册八篇。要想学会写作文,这个量远远不够,而作文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练习,练笔的形式灵活多样,新颖活泼,而且难度较作文要小很多,容易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练笔训练必不可少。一般来说,作文练笔可分为两种,一是生活小练笔,二是与阅读教学相联系的练笔。
在教学中,笔者从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了作文练笔训练。这一阶段以生活小练笔为主。先从最基本的标点符号开始练起。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们都知道,描写人物对话时使用的冒号、双引号,学生经常写错。而且,描写人物对话也是把事情写具体的一项基本功。因此,最初的作文练笔从这里开始。这一时期,我设计练笔最常用的方法是“演戏”。开始是我和学生演,渐渐地,让学生与学生演。剧情非常广泛,生活中的小事,学校里的活动都可以。其实剧情不重要,关键的是会演。我挑选了几个胆子大又敢表现的孩子,设计好一个极简单的故事情节(有时可以来点喜剧效果),与我对戏,带点夸张地表演给大家看。学生看表演的时候,个个兴致高涨,有时甚至捧腹大笑。演完之后,我请学生来写这个小片段(先主要练写对话)。由于素材就在眼前,兴致还未消退,写起来当然一气呵成。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训练非常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很愿意去写,而且效果很好,既学会了使用标点,又学会了人物对话描写。我想,学生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是因为这样的训练难度低,有趣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的对话描写基本掌握之后,练笔的难度开始加大。仍旧是“演戏”,但演戏开始加上比较夸张的神态或动作(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写对话的基础上加入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开始学习更加细致地描写人物。
进入三年级后,练笔的要求适当提升,开始进行物的描写和完整事件的描述。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体验并及时抒发情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写作契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及时练笔。如:带着学生一起写一写校园里的那棵老松树;运动会过后,我让他们练习场面描写;甲流流行时,疾控中心为学生注射了甲流疫苗,我就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有的将自己打针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有的把对病魔的痛恨之情表达得淋漓酣畅;有的还对当时的打针场面作了生动逼真的描绘。
作文练笔的训练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但练笔训练的契机往往在计划外产生。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感情,展现出他激情的一面。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即兴练笔。
进入四五年级之后,我认为与阅读教学相联系的练笔可以逐渐增多了。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某一场面、某一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相机穿插说话练习,再让学生将所说写下来。例如《穷人》一文,作者把桑娜主动抱回邻居家两个孩子时的复杂心理描写得丝丝入扣。渔夫打渔归来了,桑娜不知道该如何把事情告诉丈夫,所以夫妻俩在关于天气的一番谈话后,都陷入了沉默。我觉得此处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因为引导到位,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写作情景,而且都写得非常好。这样抓住课文的阅读契机因地制宜,因文施教,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实现了迁移练笔,效果不错。
仿写是常用的一种练笔形式。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降低了难度,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可以多进行仿写训练。仿写可以从多角度入手,既可以对整篇文章的全面仿写,即对范文的立意、情节、技巧、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模仿,也可以对范文的局部仿写,即对文章的某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某个方面进行模仿。小语教材中,篇篇文章都是精品,都是绝好的范文。因此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写作知识,找准一点,强化训练。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发现文章中作者将山中景物当作自己的好友,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独具一格。于是,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仿写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外出游玩的经历,仿照文章的写法,将各种景物当成亲朋好友来描写。有了范文引路,降低了难度,学生写起来,不再是紧锁眉头,写作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练笔的设计一定要有梯度,从一个标点到一个词语,从一个句子到一个段落,训练必须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一定能扎扎实实迈好写作的第一步。◆(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以学定教”,既是一条教育原则,又是一条教育规律。这是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既然我们掌握了学生怕写作文的症结所在,就应该动脑筋,想对策,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觉得没有事情可写,老师就要教给他们积累素材的方法,做生活的有心人。但是,要使生活中的事物变成笔下之物,还是得先让他们学会写。所以,教会学生具体、生动地描写身边之事、身边之物、身边之人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单元作文训练每册八篇。要想学会写作文,这个量远远不够,而作文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练习,练笔的形式灵活多样,新颖活泼,而且难度较作文要小很多,容易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练笔训练必不可少。一般来说,作文练笔可分为两种,一是生活小练笔,二是与阅读教学相联系的练笔。
在教学中,笔者从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了作文练笔训练。这一阶段以生活小练笔为主。先从最基本的标点符号开始练起。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们都知道,描写人物对话时使用的冒号、双引号,学生经常写错。而且,描写人物对话也是把事情写具体的一项基本功。因此,最初的作文练笔从这里开始。这一时期,我设计练笔最常用的方法是“演戏”。开始是我和学生演,渐渐地,让学生与学生演。剧情非常广泛,生活中的小事,学校里的活动都可以。其实剧情不重要,关键的是会演。我挑选了几个胆子大又敢表现的孩子,设计好一个极简单的故事情节(有时可以来点喜剧效果),与我对戏,带点夸张地表演给大家看。学生看表演的时候,个个兴致高涨,有时甚至捧腹大笑。演完之后,我请学生来写这个小片段(先主要练写对话)。由于素材就在眼前,兴致还未消退,写起来当然一气呵成。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训练非常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很愿意去写,而且效果很好,既学会了使用标点,又学会了人物对话描写。我想,学生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是因为这样的训练难度低,有趣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的对话描写基本掌握之后,练笔的难度开始加大。仍旧是“演戏”,但演戏开始加上比较夸张的神态或动作(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写对话的基础上加入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开始学习更加细致地描写人物。
进入三年级后,练笔的要求适当提升,开始进行物的描写和完整事件的描述。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体验并及时抒发情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写作契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及时练笔。如:带着学生一起写一写校园里的那棵老松树;运动会过后,我让他们练习场面描写;甲流流行时,疾控中心为学生注射了甲流疫苗,我就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有的将自己打针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有的把对病魔的痛恨之情表达得淋漓酣畅;有的还对当时的打针场面作了生动逼真的描绘。
作文练笔的训练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但练笔训练的契机往往在计划外产生。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感情,展现出他激情的一面。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即兴练笔。
进入四五年级之后,我认为与阅读教学相联系的练笔可以逐渐增多了。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某一场面、某一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相机穿插说话练习,再让学生将所说写下来。例如《穷人》一文,作者把桑娜主动抱回邻居家两个孩子时的复杂心理描写得丝丝入扣。渔夫打渔归来了,桑娜不知道该如何把事情告诉丈夫,所以夫妻俩在关于天气的一番谈话后,都陷入了沉默。我觉得此处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因为引导到位,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写作情景,而且都写得非常好。这样抓住课文的阅读契机因地制宜,因文施教,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实现了迁移练笔,效果不错。
仿写是常用的一种练笔形式。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降低了难度,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可以多进行仿写训练。仿写可以从多角度入手,既可以对整篇文章的全面仿写,即对范文的立意、情节、技巧、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模仿,也可以对范文的局部仿写,即对文章的某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某个方面进行模仿。小语教材中,篇篇文章都是精品,都是绝好的范文。因此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写作知识,找准一点,强化训练。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发现文章中作者将山中景物当作自己的好友,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独具一格。于是,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仿写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外出游玩的经历,仿照文章的写法,将各种景物当成亲朋好友来描写。有了范文引路,降低了难度,学生写起来,不再是紧锁眉头,写作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练笔的设计一定要有梯度,从一个标点到一个词语,从一个句子到一个段落,训练必须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一定能扎扎实实迈好写作的第一步。◆(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