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水与湖莲的苦乐年华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ers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寒冬,太平湖的岸邊近处,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岸边平日稀松的泥土,此刻冻得微微隆起一个个小鼓包,脚踩在上面,发出喀嚓喀嚓的呻吟声。
  湖湾村口,孤零零独处着一座土墙草屋,草屋顶端低矮的烟囱里,细细的炊烟飘忽不定四处飘散着。屋前斜坡处,随地势歪斜地生长着一棵腊梅,这腊梅好似一点也不惧怕寒风与清冷,鹅黄色美丽的腊梅花凌霜傲雪悄然绽放。
  盲人阿水和哑巴湖莲是这草屋的主人。上世纪70年代中期,21岁那年,一次意外弄瞎了阿水双眼。原本憧憬前途美好的阿水遇此不幸,伤心欲绝。船破又遇顶头风,屋漏偏逢连夜雨,阿水的父亲在一次进山砍树时,又不幸坠崖丧命。阿水的母亲不堪打击与重负,得了精神分裂症,她走出家门,走出湖湾村,走的无影无踪……
  可怜三间草屋里,只剩瞎子阿水一人。乡邻们帮他四处寻找母亲未果,阿水拄一根敲石问路拐杖,沿湖畔乡间小道,凄惨声声呼喊寻找母亲。闻其声令人落泪,见其状叫人伤心。
  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与变故,灾难与不幸并未使阿水就此沉沦。眼睛虽瞎,在慢慢摸索里,他凭自己未瞎前所学篾匠手艺自食其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好心人牵线撮合,同村的哑巴孤女——湖莲,嫁给了阿水。
  湖莲虽先天聋哑,但她皮肤白净长的有模有样。湖莲聪明,做事勤快,除了耳朵失聪,嘴巴不能言语外,其他别的方面,与正常人比不差分毫。
  眼下,天虽寒冷,阿水与湖莲相敬相爱,其情切切,其爱浓浓。一对残疾人用最最淳朴的方式,彼此温暖着对方那颗需要温暖安抚的心。
  他们的爱情婚姻让人称羡,也即将结出果实。湖莲将要临产分娩,阿水缓步慢行走出屋外,摸索着来到屋前那棵腊梅树旁,顺着树枝轻轻摸索,掰断一枝开满黄色娇艳花朵的腊梅枝条,然后缓慢摸索着来到他的爱妻湖莲身旁。
  此时的湖莲蜷缩在床,腹部一阵阵痉挛绞痛,她啊啊地叫着,豆大的汗珠从额头往下流淌。阿水摸到了湖莲的手,一边把那枝腊梅塞进她手里,一边用手轻拍她的肩膀用手比划着说道:湖莲,坚持一下,我马上找赤脚医生给你接生。他明明知道妻子听不见他说的话,可他还是声音柔和对爱妻如此这般地说着,他认为湖莲一定能看懂他说话的嘴型,明白他说话的内容,理解他此刻的深情关怀。
  一个盲人要到几里地外去找接生的赤脚医生,难度可以想象。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紧要当口,同村一个大婶路过阿水门口,听见湖莲“啊啊啊”的痛苦叫喊声,进屋得知湖莲将要分娩,二话没说就急匆匆向屋外冲去……
  在湖莲快耗尽最后一丝气力时,那位大婶和赤脚医生玉秀紧追快赶来到阿水家。一阵哇哇的哭声,新生儿呱呱坠地;先产下一个男婴,又产下一个女婴。“龙凤胎、是一对龙凤胎呀”,大婶惊喜的话语声,传到堂前,听说湖莲生的是一对龙凤胎,阿水激动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在外屋激动的不停搓着手来回走动,张着嘴开心地笑着,笑从内心生发而出,是那样的激动、喜悦、感人。这是阿水眼睛失明以来,人们第一次见他开心动人的笑啊。
  一对盲哑人生育一对龙凤胎,既有家添新丁的幸福欢乐,更有哺育喂养的辛苦与艰难。一家有困难,大家来帮忙,淳朴善良的乡亲,热心助人的大姐大婶,向盲哑夫妻伸出援手,向一对可爱的龙凤胎传递人间浓浓厚重的关爱之心……
  时光飞逝,转眼六载。瞎子阿水凭借手艺,在家摸索着替人加工竹篓、竹篮、竹椅、竹米箩。哑女湖莲到地头田间,则要带着一对龙凤宝贝。他们自食其力,生活的艰辛比别人多出好几倍,但一对娇儿绕膝,也给他们带来快乐与欣慰。他们给男孩取名叫更生,意为自力更生;给女孩取名叫梅花,意为克服艰难困苦,犹如草屋前那株盘虬的腊梅,凌雪绽放独自飘香。
  更生活泼可爱,梅花眉清目秀。六岁的年纪竟很乖很听话很懂事,亲眼见他们为妈妈拣菜,为爸爸递拿编制竹器的工具,困苦的生活使然,真是穷人的孩子懂事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那情景让人既伤怀又感动。
  我曾一次买过阿水4只竹篮,5只竹篓和3副稻箩。阿水睁大盲眼,迷惑不解的表情似在问我:怎么买这么多?似乎他也已感悟到人们友好慈善的心……
  我离开湖湾村已有很多年。后来听说阿水和湖莲吃尽辛苦,硬是把儿子更生培养成一名大学生。更生现在省城一家很有名气的企业工作。他孝顺盲眼父亲和哑巴母亲,为人忠厚,做事认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无可挑剔。女儿梅花出落的越发漂亮,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初中毕业就休学回到家中,帮助父母里里外外辛勤操持,成了盲眼父亲和哑巴母亲的好帮手。到该出嫁的年龄时,前来求婚的人踏破门槛,她的唯一要求就是女婿必须倒插门——招亲,因为她不忍心离开相依为命逐渐衰老的盲眼父亲哑巴母亲。后来,一位心地善良忠厚勤快的帅小伙自愿当了上门女婿,和梅花喜结良缘……
  改革春风吹绿太平湖两岸,伴随当地湖湾旅游业兴起,几年前,梅花开办起农家乐土菜馆,其生意兴隆红火着呢。
  大前年隆冬时节的一天,出差路过湖湾,有人指着一幢底商别墅式楼房对我说:看,那就是阿水家的楼房。顺眼望去,见楼前停了好几辆轿车,那是外地游客在梅花家的餐馆里就餐吃饭。
  如今,阿水和湖莲已当上了爷爷和奶奶,正安享天伦之乐。想起阿水一家昔日生活的艰难困苦,再看眼前,我为他们今非昔比的美好生活感动得潸然泪下。真的是国家好、民族兴,人们的生活才会好呀。
  我深深祝福阿水和湖莲他们晚年生活越来越幸福,也坚信他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甜蜜。
  责任编辑   赵   萌
其他文献
不知是宿命注定,还是缘分太深,我从文七十二年时间里,竟有七十年时间是在文学界当编辑。在岗时是担任文学期刊的专职编辑,离岗后则是参与公务性的编纂活动,或应友人之约代为审稿、整理删削文稿兼及写序等业余性的编辑活动。去年我还为一位老朋友的十五年的知青日记文稿进行了大幅度删节、整理和写序,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将其七八十万字的文稿压缩至四十多万字,直至完成出书。看来,编辑工作和我真的结下了不解之缘,恐怕只要
期刊
车子一下高速公路,就跌进了张店乡那辽阔的绿野里去了。眼前是一团团浓得化不开的绿。若不是字正腔圆的导航连续不断的提醒,果真就有了海底探险的惊怵和迷茫。沁入骨髓的清爽和阴凉无孔不入地挤进车厢。车窗外是川流不息的绿。浓绿、浅绿、淡绿、薄绿、墨绿、银绿、灰绿、赭绿、鹅黄绿、孔雀绿、翡翠绿此起彼伏,波涛汹涌。古亳大地上果林树木状元之乡,果真名不虚传!乡间公路犹如一条神奇无形的柳叶刀,蜿蜒地刺开大地上蓬勃生长
期刊
一  一大早,矿长刘勇刚刚来到煤堆后面,看看左右无人,便在煤堆旁边撒了一泡尿。  自从四年前当上三煤矿的“一把手”,刘勇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来到三煤矿,他就会让司机小于把车开到院里办公大楼前。自己背着手,围着煤堆走一圈,边走边打量着日渐隆起如山峦般的煤堆,那份得意不言而喻。因为这是三煤矿在他领导下,在李书记的配合下扭转了煤矿亏损的局面,有了今天可圈可点的成绩。  “一封家书落下相思泪……”忽然
期刊
1  薄云遮蔽了星月,郊野乌青四合,马壮田探着一张鲜红的大花脸朝下弦庄走去。爬上最后一个山坡,视野就开阔起来了,远处的下弦庄萤光闪烁,像一片正在熄灭的火堆。几乎可以断定,火光和犬吠意味着坏事还没有结束。  屋檐上还滴着雨水,马壮田进屋喊了几嗓子,回应的只有滴答的落水声,他安静了片刻,忽然开了门,穿过院子,朝山神庙急煎煎地跑去了。似乎源于同样的厄运,原本要唱到二更天的还愿戏已经散了场,人群走得很慌乱
期刊
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  一张天下最美的脸,没有人不留恋你的容颜。  ……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每当我满怀深情地放声歌唱《红旗飘飘》这首歌时,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的精神世界也飘扬着一面神圣的五星红旗。  我家至今还珍藏着一面锦缎的五星红旗,虽经过66年的岁月洗礼,但颜色不改,鲜艳如初。这面五星红旗,是我父亲生前的最
期刊
一  父亲不是伟人,不是大家,也不是名家,连地方名人也算不上。所以,父亲的名字和众多普通人的名字一样,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空气里的一粒尘埃,根本无法引起特别关注。然而,父亲的名字却实实在在地与新中国的成立密切相关。  父亲出生于1949年10月,与新中国同年同月诞生。这是父亲最为骄傲的地方。别人问到父亲的年龄,他总是自豪地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提到他的名字,更是抑制不住激动,向人慷慨陈词地解说
期刊
初夏时节好还乡。周末,带着小儿在高速公路上驰骋。下了高速是宽阔的省道,再拐个弯,就是通往村里的水泥路。百里回乡路,洒满欢欣。家乡是一个人的心结,每次回家触及旧物,心里总会念着儿时的世界,那些场景犹在昨天。  乡村的夏夜是从村子东边的那条土路开始的。  日头刚隐到河坝背后,就有人陆续把软床拎到路边占位。路边有水沟,暑热消得快,要比自家门口的晒谷场凉快多了。躺在软床上的劳力们,聊天气,聊年景,有一搭没
期刊
我与这座城的缘分,并非一见钟情。  我曾经写过彼时情景,在接近十岁那年,我还没有觉醒,我甚至没有等到豆蔻年华的到来,就踏上去往父亲家乡的旅程。父亲家乡叫蚌埠,蚌是河蚌,包孕珍珠,因此父亲口口声声说那里马路都铺着水晶;埠是岸上码头,父亲说那里有一条大河,船来船往,穿城而过,壮丽极了。我和二姐被石浩老师带领着,被马车长途汽车和火车拉着拽着驮着,七天的时间,历尽艰辛,到达了父亲家乡,这个叫蚌埠的城市。 
期刊
我的故乡在安庆的母亲河——皖水岸边,隔河相望的是怀宁县小市镇,古称小吏港。去年中秋节,开车回老家,母亲告诉我:不要再从潜山县城绕路了,老家到小市镇的河上因为修高铁的缘故,架起了一座浮桥,可结实了,你可以直接从小市镇开车回家了。当我驾车从小市镇来到家乡对面的河堤上,平时繁忙的小渡口也变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河里正在浇筑桥墩,岸边摆满了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桥梁,一座大桥即将要完工。询问施工人员才得知,
期刊
我这人有点耿,好认死理,但一直坦坦蕩荡个性鲜明,缺点明显优点显著,单说吃这一块儿,同样如此,用好吃而不懒做表述,最为恰当。现如今吃货满天飞,都不说自个儿好吃,偏偏美其名曰成了美食家,让我这好吃的缺点逐年优化成了优点。  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我,打小就好吃,尤其少年时期,成长在物质极度匮乏年代,看啥都是美味,吃不到嘴里的更念念不忘。生在合肥市中心,长在市中心的四牌楼,奈何家境窘迫,全家只有父亲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