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报纸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大众媒介在“富二代”问题上的关注点以及所持有的评价倾向;其次,针对大众媒介的普遍认识和看法,通过分析具有典型性新闻报道得出“富二代”媒介形象的特点,以证明媒介对“富二代”的认识评价是不尽全面和有失公允的。
【关键词】“富二代” 媒介形象 内容分析 建构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在最近几年,由于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的关注与传播,“富二代”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围绕这一群体所引发的争议不绝于耳,其形象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并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极端现象。媒介新闻报道与“富二代”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大众传媒塑造的“富二代”是何种形象,是否全面而客观等等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客体,经过了大众媒介的“过滤”报道和“框架”敘述后,都会被塑造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最终与现实形象产生差距。本文以国内的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对二者关于“富二代”的报道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新闻框架理论为基础,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一年内对“富二代”报道进行分析,此次研究涉及媒体对待“富二代”的评价态度,所以单纯出现“富二代”字样的报道,虽然不以“富二代”为最主要议题,但凡是可以作为衡量媒体态度的报道,也列入考查范围。通过在阿帕比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对“富二代”报道的检索,《南方都市报》检索出相关内容共116篇,排除不相关信息后有111篇;《人民日报》检索出相关内容21篇,排除不相干信息后有19篇,其中按内容可以得出以下数据:
据此得知,关于“富二代”的报道共有130篇,以“富二代”为主体的报道有23篇,单纯出现“富二代”字样的报道共有107篇。
综合研究的目的与需要,在上述报道数量统计的前提下,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包括:(1)报道版面;(2)报道主题;(3)报道倾向。
二、研究结果
1、报道版面
由于不同报纸对于版面的设计和规划不同,因此将报道统分为新闻类、副刊类和评论/言论类。通过对报道版面分布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该媒体在报道“富二代”新闻时所运用的新闻体裁,从而总结出报道的性质。
通过表1可得知,关于“富二代”的报道最多的是副刊类版面,为55篇,其次是评论/言论类版面,为42篇,最后是新闻类版面,为33篇。因此,在媒体报道“富二代”问题上,大部分报道在副刊和评论中,以娱乐新闻、评论观点等为主,很多是以名人、明星和读者观点构成,主观色彩浓厚;相对而言,以客观严肃为特征的新闻类报道较少。而“富二代”形象的文化娱乐性则是媒体最关心的,无论是其本身某些负面行为还是和大大小小明星们的花边新闻都是媒体报道的焦点。
2、报道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报道主题是塑造框架的重要变量。以报道内容为划分依据,将其整合为以下11种时间的报道主题。对每个报道类型频率和频次的统计可以探讨出,媒体在涉及“富二代”报道时内容上的侧重点,进而得出研究对象在该媒体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在记者视角下,此类媒体对研究对象表现出的整体认识和基本态度。①
由表2 可见,在所有与“富二代”相关的文本中,“富二代”各种劣行内容最多,由此,“富二代”也成了指代社会负面问题的关键词,而关于“富二代”受过良好教育,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等报道却不到10%,全部报道中仅有2篇报道是以“富二代”的视角来阐述。不少报道中引用社会学者袁岳对中国的“富二代”们五种表现的归纳,即:不成器;缺乏认知;缺乏对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自我节制与妥协能力;物质至上思想突出。引用专家或大众舆论形成压倒性舆论力量,使“富二代”这个称呼在媒介中成为负面的、舆论炒作的词语,而这正是媒介对这个群体的误读。
3、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是媒体在看待“富二代”这一群体时所采用的基本立场,它通过“富二代”这一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形象的定位得以体现。在这里,我们将其分为正面、中性客观和负面三种类型,进而看出媒体在“富二代”问题上的态度。
由表3可见,在媒体报道“富二代”相关文本中,中性客观的倾向只占27.27%,而倾向负面性的报道占到了62.88%,远远超过了9.85%的正面倾向。其负面形象除了“炫富”、 “飙车”等等,还有诸多被指代为不良行为或者影视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带有倾向性和定义性的修辞也常常出现在“富二代”的报道中,他们和丑闻的联系更强化了负面效果。媒介的报道倾向决定了 “富二代”在公众中的刻板印象,加剧了社会对“富二代”现象的片面关注和负面解读。
三、“富二代”的媒介形象
“富二代”,英文为Rich 2G,一词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他们被称为富二代。大众对“富二代”的议论主要在其行为如何肤浅、低俗,进而上纲上线地指责起他们的品德和作风。同一时间,“80 后富二代”、“麻袋女”等新标签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媒介在建构“富二代”形象时存在着片面化、娱乐化、负面化等倾向。
1、报道内容片面化
在媒体上关于“富二代”的形象多为“炫富”、“奢侈成性”、“渔艳猎色”。媒体上充斥着诸如《富二代聚众赌博 涉案金额达600万元》《马路当跑道,80后富二代飙车撞死路人》等带有鲜明倾向性的报道,很快便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批判“富二代”的风潮。然而,作为中国新财富阶层的有生力量,“富二代”中也不乏有许多的楷模,充满活力和智慧,对挑战毫不畏惧。但仅仅为数不多的媒体对其进行了客观报道,为“富二代”摘帽正名。但这些内容局限在个别人的成功事迹或者对“富二代”的认识态度,往往缺乏说服力和影响力,并没有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关注。由此可知,媒介对“富二代”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
2、报道风格娱乐化
结合对抽样范围内媒体的报道中,在个别事件的报道和一般化的对“富二代”形象的塑造中,存在着不少对“富二代”娱乐化的倾向与操作,充满了否定、调侃和讽刺的味道。如报道中副刊(娱乐新闻)内容占到了42%,其中提到不少男女明星和“富二代”的绯闻,而当事人无一例外的否定,甚至驳斥这种负面借代。而不少报道的标题和内容中则直接将“富二代”与某些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负面形象相等同,如《情深富二代疑似负心男》、《富二代西门庆》,片面的给“富二代”扣帽子。而一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也因为其某些内容,被媒体认为是给“富二代”玩火、炫富提供平台,而成为众矢之的。由此可知,对于“富二代”的认识中不少是由于这些娱乐化造成的揶揄讽刺。
3、报道倾向负面化
通过对媒介报道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媒介的塑造中,对于“富二代”负面性报道压倒性地超过了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文本中建构的“富二代”形象已经为“炫富”、“奢侈成性”所等同。然而,被报道中的“富二代”形象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一种由媒介加工、重构出的“拟态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其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②媒介对“富二代”的负面报道比重过大使得人们容易受媒介的影响,对富二代群体的形象产生偏见。而报道中带有倾向性和定义性的修辞,引用专家或大众舆论形成压倒性舆论力量,着重刻画少数富二代身上存在的劣迹,也损害了新闻的宏观真实。
结语
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一年内对“富二代”报道的分析看来,媒介对于“富二代”这一群体形象的定位和塑造存在着偏差和误读。“富二代”的形象多为“炫富”、“奢侈成性”、“渔艳猎色”。同时“富二代”负面性报道和报道的倾向负面化,也使得“富二代”成为大众舆论关注的焦(下转第218页)(上接第189页)点,扭曲了其整体,放大了其部分。李普曼曾在其《公众舆论》中提出“刻板成见”(stereotype),他认为个人既有的成见或头脑中的图像,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刻板成见是一种简化和类型化的认知方式,对某一群体中的个体的认知忽略其个体差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于个体。③不论承认与否,大众媒介长期以来对“富二代”群体进行各种负面报道,令其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出现了严重偏差,仿佛有“富二代”的地方,就充斥着“丑闻”和“麻烦”。而这种有失全面、公正的刻板成见不仅影响到代际关系正常健康的发展,也使“富二代”群体不胜其扰,促使其形成叛逆冷漠的个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富二代”作为一个时代下特殊的群体,他们虽有着某些“脸谱化”特征,但这一群体中也有不少人在社会各个领域里也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媒体应履行自己的责任,给予这一群体公平报道,使其树立不受负面化影响的大众形象。而不应该单纯迎合大众心理,一味追求报道的刺激性与娱乐性,而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①刘丽超,《被曲解的“剩女”——都市类晚报下的“剩女”形象建构》[J].《东南传播》,2010(9)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③[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张雯谦,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杨惠林,云南省红河学院新闻传播系教师)
责编:叶水茂
【关键词】“富二代” 媒介形象 内容分析 建构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在最近几年,由于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的关注与传播,“富二代”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围绕这一群体所引发的争议不绝于耳,其形象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并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极端现象。媒介新闻报道与“富二代”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大众传媒塑造的“富二代”是何种形象,是否全面而客观等等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客体,经过了大众媒介的“过滤”报道和“框架”敘述后,都会被塑造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最终与现实形象产生差距。本文以国内的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对二者关于“富二代”的报道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新闻框架理论为基础,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一年内对“富二代”报道进行分析,此次研究涉及媒体对待“富二代”的评价态度,所以单纯出现“富二代”字样的报道,虽然不以“富二代”为最主要议题,但凡是可以作为衡量媒体态度的报道,也列入考查范围。通过在阿帕比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对“富二代”报道的检索,《南方都市报》检索出相关内容共116篇,排除不相关信息后有111篇;《人民日报》检索出相关内容21篇,排除不相干信息后有19篇,其中按内容可以得出以下数据:
据此得知,关于“富二代”的报道共有130篇,以“富二代”为主体的报道有23篇,单纯出现“富二代”字样的报道共有107篇。
综合研究的目的与需要,在上述报道数量统计的前提下,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包括:(1)报道版面;(2)报道主题;(3)报道倾向。
二、研究结果
1、报道版面
由于不同报纸对于版面的设计和规划不同,因此将报道统分为新闻类、副刊类和评论/言论类。通过对报道版面分布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该媒体在报道“富二代”新闻时所运用的新闻体裁,从而总结出报道的性质。
通过表1可得知,关于“富二代”的报道最多的是副刊类版面,为55篇,其次是评论/言论类版面,为42篇,最后是新闻类版面,为33篇。因此,在媒体报道“富二代”问题上,大部分报道在副刊和评论中,以娱乐新闻、评论观点等为主,很多是以名人、明星和读者观点构成,主观色彩浓厚;相对而言,以客观严肃为特征的新闻类报道较少。而“富二代”形象的文化娱乐性则是媒体最关心的,无论是其本身某些负面行为还是和大大小小明星们的花边新闻都是媒体报道的焦点。
2、报道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报道主题是塑造框架的重要变量。以报道内容为划分依据,将其整合为以下11种时间的报道主题。对每个报道类型频率和频次的统计可以探讨出,媒体在涉及“富二代”报道时内容上的侧重点,进而得出研究对象在该媒体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在记者视角下,此类媒体对研究对象表现出的整体认识和基本态度。①
由表2 可见,在所有与“富二代”相关的文本中,“富二代”各种劣行内容最多,由此,“富二代”也成了指代社会负面问题的关键词,而关于“富二代”受过良好教育,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等报道却不到10%,全部报道中仅有2篇报道是以“富二代”的视角来阐述。不少报道中引用社会学者袁岳对中国的“富二代”们五种表现的归纳,即:不成器;缺乏认知;缺乏对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自我节制与妥协能力;物质至上思想突出。引用专家或大众舆论形成压倒性舆论力量,使“富二代”这个称呼在媒介中成为负面的、舆论炒作的词语,而这正是媒介对这个群体的误读。
3、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是媒体在看待“富二代”这一群体时所采用的基本立场,它通过“富二代”这一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形象的定位得以体现。在这里,我们将其分为正面、中性客观和负面三种类型,进而看出媒体在“富二代”问题上的态度。
由表3可见,在媒体报道“富二代”相关文本中,中性客观的倾向只占27.27%,而倾向负面性的报道占到了62.88%,远远超过了9.85%的正面倾向。其负面形象除了“炫富”、 “飙车”等等,还有诸多被指代为不良行为或者影视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带有倾向性和定义性的修辞也常常出现在“富二代”的报道中,他们和丑闻的联系更强化了负面效果。媒介的报道倾向决定了 “富二代”在公众中的刻板印象,加剧了社会对“富二代”现象的片面关注和负面解读。
三、“富二代”的媒介形象
“富二代”,英文为Rich 2G,一词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他们被称为富二代。大众对“富二代”的议论主要在其行为如何肤浅、低俗,进而上纲上线地指责起他们的品德和作风。同一时间,“80 后富二代”、“麻袋女”等新标签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媒介在建构“富二代”形象时存在着片面化、娱乐化、负面化等倾向。
1、报道内容片面化
在媒体上关于“富二代”的形象多为“炫富”、“奢侈成性”、“渔艳猎色”。媒体上充斥着诸如《富二代聚众赌博 涉案金额达600万元》《马路当跑道,80后富二代飙车撞死路人》等带有鲜明倾向性的报道,很快便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批判“富二代”的风潮。然而,作为中国新财富阶层的有生力量,“富二代”中也不乏有许多的楷模,充满活力和智慧,对挑战毫不畏惧。但仅仅为数不多的媒体对其进行了客观报道,为“富二代”摘帽正名。但这些内容局限在个别人的成功事迹或者对“富二代”的认识态度,往往缺乏说服力和影响力,并没有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关注。由此可知,媒介对“富二代”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
2、报道风格娱乐化
结合对抽样范围内媒体的报道中,在个别事件的报道和一般化的对“富二代”形象的塑造中,存在着不少对“富二代”娱乐化的倾向与操作,充满了否定、调侃和讽刺的味道。如报道中副刊(娱乐新闻)内容占到了42%,其中提到不少男女明星和“富二代”的绯闻,而当事人无一例外的否定,甚至驳斥这种负面借代。而不少报道的标题和内容中则直接将“富二代”与某些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负面形象相等同,如《情深富二代疑似负心男》、《富二代西门庆》,片面的给“富二代”扣帽子。而一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也因为其某些内容,被媒体认为是给“富二代”玩火、炫富提供平台,而成为众矢之的。由此可知,对于“富二代”的认识中不少是由于这些娱乐化造成的揶揄讽刺。
3、报道倾向负面化
通过对媒介报道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媒介的塑造中,对于“富二代”负面性报道压倒性地超过了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文本中建构的“富二代”形象已经为“炫富”、“奢侈成性”所等同。然而,被报道中的“富二代”形象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一种由媒介加工、重构出的“拟态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其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②媒介对“富二代”的负面报道比重过大使得人们容易受媒介的影响,对富二代群体的形象产生偏见。而报道中带有倾向性和定义性的修辞,引用专家或大众舆论形成压倒性舆论力量,着重刻画少数富二代身上存在的劣迹,也损害了新闻的宏观真实。
结语
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一年内对“富二代”报道的分析看来,媒介对于“富二代”这一群体形象的定位和塑造存在着偏差和误读。“富二代”的形象多为“炫富”、“奢侈成性”、“渔艳猎色”。同时“富二代”负面性报道和报道的倾向负面化,也使得“富二代”成为大众舆论关注的焦(下转第218页)(上接第189页)点,扭曲了其整体,放大了其部分。李普曼曾在其《公众舆论》中提出“刻板成见”(stereotype),他认为个人既有的成见或头脑中的图像,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刻板成见是一种简化和类型化的认知方式,对某一群体中的个体的认知忽略其个体差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于个体。③不论承认与否,大众媒介长期以来对“富二代”群体进行各种负面报道,令其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出现了严重偏差,仿佛有“富二代”的地方,就充斥着“丑闻”和“麻烦”。而这种有失全面、公正的刻板成见不仅影响到代际关系正常健康的发展,也使“富二代”群体不胜其扰,促使其形成叛逆冷漠的个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富二代”作为一个时代下特殊的群体,他们虽有着某些“脸谱化”特征,但这一群体中也有不少人在社会各个领域里也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媒体应履行自己的责任,给予这一群体公平报道,使其树立不受负面化影响的大众形象。而不应该单纯迎合大众心理,一味追求报道的刺激性与娱乐性,而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①刘丽超,《被曲解的“剩女”——都市类晚报下的“剩女”形象建构》[J].《东南传播》,2010(9)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③[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张雯谦,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杨惠林,云南省红河学院新闻传播系教师)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