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育开展就业导向下的课改实践是顺应教育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由于中职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再加上财经类专业学生思想过于活跃,在学习动力及学习自觉性上显得不够积极。诸多因素的出现更需要从课程改革实践中融入新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稳定有序提升。
关键词:中职阶段;财经类专业;就业导向;课改实践
一、当前中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不足
当前中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诸多问题,生源质量差,学生综合素质偏低,思维过于活跃,钻研精神不强,对于财富的追求梦想过于强烈,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等等。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财经类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指导,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教”与“学”脱节,教材知识相对滞后,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认知不强,无法从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增强教学实效性。在教改理念及思想上,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下对财经类知识的实践与创新力不够,课程特色不明显,学生职业能力不突出。二是对于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不完善,中职财经类教学应该侧重于对会计基本能力的培养,财务知识、统计原理、金融、税收等课程的设置较少,再加上课程实践性不强,知识范围过于狭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评价不完善;对于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不强,难以从教学技能上强化学生能力形成。如对于会计课程与电算化的融合不够,不注重学科实践课程的运用。四是对于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中职财经类学生在走向岗位时,多以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为主,如出纳、保险、收银、会计、报税等岗位,而学科化的教学与就业岗位脱离现象较为严重,学生无法从学科化知识中形成职业能力,也难以胜任岗位需要,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五是课堂教学实践形式单一,缺乏科学的组织。分科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的分开模式,不利于学生从课程教学与实践中领会知识点,学生动手力不强,对于操作性强的作业难以实践。六是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建设不足,财经类学科教师多为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欠缺,在课堂讲授上注重理论传递,忽视技能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匮乏,对中职财经类教学质量带来更大影响。
二、以会计专业为例来探讨教改实践课程设计
会计专业是中职财经类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联系的关键点。在梳理课程间的关系及专业技能与实践实训上更要注重层次性、板块化教学的构建。
(一)基础课程的设计与优化
从财经类专业教学目标来看,对于中职学生会计专业教学,主要从基础会计、计算机应用两方面来入手,基础会计要强化对会计专业的特色,计算机应用要强化电算化核算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因此在课程编写及设计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全面讲授,还要从实践课时上加以保障。
(二)对于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
财经类专业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内容,主要从会计基础向会计核算具体操作规范的学习,能够从企业事业队伍岗位职业能力上培养相关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必强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注重课程教学与岗位职业能力的融合,突出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学生能够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上来学习。对于会计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可以从岗位能力上进行重组,加大对存货核算、出纳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金核算、工资核算、销售利润核算、税金核算等课程的延伸。对于岗位课程的教学与实际工作要做好衔接,特别是对于会计岗位职责要求的明确,要从用人单位自身会计岗位工作实际,突出岗位实务,对于相关会计概念、知识、以及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薄、业务核算及情境案例进行细化,帮助学生构建岗位认识。
(三)强化课程实训及实操
对于职业课程的模拟实训教学,要从会计学科的专业特色,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勤于动手,增强建账、用帐、电算化核算的能力,形成必要的岗位应用能力。对于实训课程教学,要从模拟训练及岗位实践上进行分组教学,强化岗位实践与考核,定期组织情境模拟及知识竞赛,强化学生对会计课程的掌握能力。在成绩综合评定上,采用下列考评策略: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30%。在课程实践与理论综合下,强化课程教师的责任,推进岗位实训与学生实践目标的有序落实。
(四)综合实训课程设置与优化
对于会计类学生实训课程的設置,要注重阶段性、模块化教学的综合性应用,一方面凸显课程的岗位能力,另一方面从会计核算理论与实践衔接上,增强学生的学科认知。在综合模拟实训环节,要从会计核算与岗位能力上开展阶段性教学。从课程内容上先以货币资金入手,再从会计报表的教学来构建学科环境;利用会计模拟训练,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如对于会计凭证的学习及应用;对会计工作环境的了解;对企业真实会计业务及原始财务凭证信息的认识;对财税、银行、单位三方机构的熟悉等。在毕业实习环节,要从专业实习上加大对岗位出纳、核算工作的学习,特别是在出纳岗位训练和实习上,要注重岗位间的融合于岗位能力的形成,凸显毕业实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五)专项技能训练及辅助课程教学
中职财经类教学职业技能课程的构建,要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开展专项训练,特别是结合职业特点来训练专业技能,如基本技能上对口才、书法、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专业技能上对珠算、会计书写、点钞能力、填制凭证、记账技术等的训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下电算化要求的突出,在键盘操作、沙盘模拟、财务软件学习上要突出专项性。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特别是从技能考核目标上明确短期训练与长期训练的内容,为学生能力形成创造条件。在辅助课程学习上,强化会计专业与周边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如对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对税收知识、对财经类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三、结语
中职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要注重一体化,能够从现有教材的整合上,围绕学生及岗位岗位,积极从就业能力上来构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凸显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中职财经类学生顺利走上岗位。
【参考文献】
[1]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职教论坛,2011(27)
[2]王建强.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
[3]王爱桃.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聋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中职阶段;财经类专业;就业导向;课改实践
一、当前中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不足
当前中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诸多问题,生源质量差,学生综合素质偏低,思维过于活跃,钻研精神不强,对于财富的追求梦想过于强烈,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等等。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财经类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指导,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教”与“学”脱节,教材知识相对滞后,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认知不强,无法从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增强教学实效性。在教改理念及思想上,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下对财经类知识的实践与创新力不够,课程特色不明显,学生职业能力不突出。二是对于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不完善,中职财经类教学应该侧重于对会计基本能力的培养,财务知识、统计原理、金融、税收等课程的设置较少,再加上课程实践性不强,知识范围过于狭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评价不完善;对于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不强,难以从教学技能上强化学生能力形成。如对于会计课程与电算化的融合不够,不注重学科实践课程的运用。四是对于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中职财经类学生在走向岗位时,多以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为主,如出纳、保险、收银、会计、报税等岗位,而学科化的教学与就业岗位脱离现象较为严重,学生无法从学科化知识中形成职业能力,也难以胜任岗位需要,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五是课堂教学实践形式单一,缺乏科学的组织。分科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的分开模式,不利于学生从课程教学与实践中领会知识点,学生动手力不强,对于操作性强的作业难以实践。六是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建设不足,财经类学科教师多为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欠缺,在课堂讲授上注重理论传递,忽视技能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匮乏,对中职财经类教学质量带来更大影响。
二、以会计专业为例来探讨教改实践课程设计
会计专业是中职财经类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联系的关键点。在梳理课程间的关系及专业技能与实践实训上更要注重层次性、板块化教学的构建。
(一)基础课程的设计与优化
从财经类专业教学目标来看,对于中职学生会计专业教学,主要从基础会计、计算机应用两方面来入手,基础会计要强化对会计专业的特色,计算机应用要强化电算化核算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因此在课程编写及设计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全面讲授,还要从实践课时上加以保障。
(二)对于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
财经类专业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内容,主要从会计基础向会计核算具体操作规范的学习,能够从企业事业队伍岗位职业能力上培养相关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必强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注重课程教学与岗位职业能力的融合,突出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学生能够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上来学习。对于会计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可以从岗位能力上进行重组,加大对存货核算、出纳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金核算、工资核算、销售利润核算、税金核算等课程的延伸。对于岗位课程的教学与实际工作要做好衔接,特别是对于会计岗位职责要求的明确,要从用人单位自身会计岗位工作实际,突出岗位实务,对于相关会计概念、知识、以及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薄、业务核算及情境案例进行细化,帮助学生构建岗位认识。
(三)强化课程实训及实操
对于职业课程的模拟实训教学,要从会计学科的专业特色,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勤于动手,增强建账、用帐、电算化核算的能力,形成必要的岗位应用能力。对于实训课程教学,要从模拟训练及岗位实践上进行分组教学,强化岗位实践与考核,定期组织情境模拟及知识竞赛,强化学生对会计课程的掌握能力。在成绩综合评定上,采用下列考评策略: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30%。在课程实践与理论综合下,强化课程教师的责任,推进岗位实训与学生实践目标的有序落实。
(四)综合实训课程设置与优化
对于会计类学生实训课程的設置,要注重阶段性、模块化教学的综合性应用,一方面凸显课程的岗位能力,另一方面从会计核算理论与实践衔接上,增强学生的学科认知。在综合模拟实训环节,要从会计核算与岗位能力上开展阶段性教学。从课程内容上先以货币资金入手,再从会计报表的教学来构建学科环境;利用会计模拟训练,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如对于会计凭证的学习及应用;对会计工作环境的了解;对企业真实会计业务及原始财务凭证信息的认识;对财税、银行、单位三方机构的熟悉等。在毕业实习环节,要从专业实习上加大对岗位出纳、核算工作的学习,特别是在出纳岗位训练和实习上,要注重岗位间的融合于岗位能力的形成,凸显毕业实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五)专项技能训练及辅助课程教学
中职财经类教学职业技能课程的构建,要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开展专项训练,特别是结合职业特点来训练专业技能,如基本技能上对口才、书法、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专业技能上对珠算、会计书写、点钞能力、填制凭证、记账技术等的训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下电算化要求的突出,在键盘操作、沙盘模拟、财务软件学习上要突出专项性。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特别是从技能考核目标上明确短期训练与长期训练的内容,为学生能力形成创造条件。在辅助课程学习上,强化会计专业与周边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如对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对税收知识、对财经类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三、结语
中职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要注重一体化,能够从现有教材的整合上,围绕学生及岗位岗位,积极从就业能力上来构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凸显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中职财经类学生顺利走上岗位。
【参考文献】
[1]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职教论坛,2011(27)
[2]王建强.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
[3]王爱桃.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聋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