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探单项深度法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n2582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幼儿美术创作中存在两种现象:“自由式”创作及“控制式”创作。前者强调幼儿自由表现,但有时会导致美术创作的“不了了之”,后者侧重成人的主观设计,其结果常常是限定创作时间,作品符合成人的预期效果,却压制了幼儿的自身创想,使幼儿成为被动的美术创作者。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将高宽课程中的艺术教育方法——单项深度法运用于幼儿的美术创作中,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持续性及深度性,开发幼儿的思维创新力及表现力,从而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单项深度法在美术创作中的“三意义”


  (一)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幼儿美术创作的主动性及计划性
  杜威提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同样单项深度法在美术创作中,以幼儿为中心是必然诉求。单项深度法重视幼儿主体,而非艺术主体。美术创作中运用单项深度法,通过“在艺术中思考”和“思考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双向促进和影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得到关注,美术创作本身得到支持与鼓励,以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幼儿进行艺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能够逐渐专注完成自己的美术创作,虽然他们还是无法制定完整清晰的计划,但是他们开始有了下一步的想法,初步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产生计划性。单项深度法基于“幼儿本位”,转变“成人高控、成人唯美”的理念,教师在美术创作中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根据幼儿的动态变化,适时提供鹰架,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及需求,助推幼儿继续探索。
  (二)以探索为基点,推进幼儿美术创作的持续性及深度性
  “单项深度法常常开始于学生的独立探索,学生的探索对象可能是一种材料、一类技法、一段时期、一个幻想等。”单项深度法在美术创作中,以幼儿的探索为基点,基于幼儿系列连贯性美术创作的开展,发现幼儿发出的探索需求。该方法以问题为核心,在探索过程中生成问题,对幼儿提出挑战,引导幼儿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技法。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对一种或一类艺术材料媒介进行不断探索,由简单到复杂体验艺术媒介的相关信息,幼儿在反复探索中获得连续性关键经验。幼儿的兴趣不灭,保持想要创作的心情,探索就可以一直持续。幼儿对材料或媒介的认知不再停留于颜色、形状、材质等方面,而是上升到潜能层面,给了幼儿深度探索的动力。
  (三)以发展为目的,提升幼儿美术创作的创新力及表现力
  单项深度法在美术创作中,以发展为目的是必然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发展幼儿的艺术认知,幼儿通过直接操作物体、反思行动、内在动机、发明创造及问题解决,在持续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构建发展性框架;发展幼儿的艺术技法,通过对艺术材料或媒介持续深入的探索,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艺术体验,进行新的创作;提高幼儿的艺术表达能力,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勇于说明探索的观点,表达探索的想法,讲述探索的体验,变成“灵活与自信的人”;提高幼儿的艺术创新力,重视幼儿艺术探索过程,而非最终结果,且创作的结果本身追求创新性,而非一致性。

二、单项深度法运用于美术创作中的“四阶段”


  单项深度法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基于幼儿对“绘本媒介”的持续探索构成引入、拓展、创作和反思四个核心阶段,每个阶段对丰富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艺术感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新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引入——绘本层级化感知,让幼儿充分体验
  绘本是图文的组合,以图为主,蕴含着丰富的美术价值,其鲜明的色彩、灵动的形象、生动的故事等元素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支持幼儿美术创作。故我们要有选择性地提供绘本,引导幼儿层级化感知绘本的形象美、色彩构图美、画面美及技法美等。
  首先基于艺术维度,绘本蕴含了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如具象派风格的《动物也必须刷牙吗》、抽象派风格《小蓝和小黄》、民间风俗风格《小蝌蚪找妈妈》等绘本;具备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如拓印画《小黑鱼》、色彩画《温妮去太空》、手掌印画《动物园》等绘本;富有饱满的艺术创作情感,如自我情感《菲菲生气了》、其他情感《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等绘本。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之后,进一步以幼儿的兴趣为索引,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绘本的多维艺术性。
  接着基于兴趣维度,我们从系列绘本横向向系列不同类型绘本纵向延伸,如幼儿对绘本《温妮去太空》的火箭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我们又提供了《宇航员》《我想去太空》等系列太空绘本,然后提供翻翻书《揭秘太空》、3D立体书《太空》等类型的绘本,丰富幼儿的绘本经验。幼儿对绘本层级化的感知,使他们的绘本阅历渐长,接着幼儿会有意无意地把所思所想画在纸上,各种火箭画作孕育而生,美工区“太空”主题活动也悄然而至。绘本的层级化感知,奠定了幼儿美术创作的基础。
  (二)拓展——绘本生活化拓展,让幼儿自主探索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美术能直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生活带给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可通过绘画呈现出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及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故事情节会被绘本大量采用。因此,拓展阶段回归至生活,走进大自然,能扩展幼儿对绘本的审美意识,加强对绘本的探索,增进对绘本中艺术可能性的了解,从绘本中产生美术创作的创想,捕捉到如何使用纸、颜料、废旧物品等材料及線描、色彩、剪贴等技法表现自己的想法。我们借助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并行探索,如借助直观视觉看绘本,包括看纸质绘本、电子绘本、绘本动画;借助听觉听绘本感受故事情感;借助动觉演绘本进行角色扮演。幼儿绘本经验的构建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图书馆、绘本馆、网络等资源,源源不断地拓展幼儿的绘本认知,带给幼儿新的艺术创意。绘本内容与生活资源的对应拓展,如太空类绘本→科技馆,动物类绘本→动物园,海洋类绘本→海洋馆等,一一对应及相关经验的拓展探究,引起幼儿的艺术共鸣。如佳豪小朋友在参观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后,他认为“火箭的身体是钢铁做成的”,于是带了一张银色锡纸来到幼儿园,把锡纸粘贴在了原有火箭作品上,由平面色彩画《火箭》变成色彩粘贴装饰画《火箭》,后期他还利用纸芯筒制作了立体火箭。专注于火箭发射探究,孩子们带来火箭模型丰富了班级环境,扩大了主题辐射范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绘本生活化的拓展探索,提升了幼儿美术创作素养,加固了美术创作的支架。   (三)创作——绘本异构式创作,让幼儿敢于创新
  在幼儿感知熟悉绘本,拓展相关绘本经验后,迎来创作高潮阶段。创作是幼儿的内在愿望,创作阶段是幼儿绘本探索或游戏意图的自然自发表现阶段。事关绘本引发的美术创作,已经发生在前面的任何一个阶段,而创作阶段,更注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真挚情感进行美术创作,采取同“书”异构的创作方式,挖掘幼儿的创新力。
  实践一:“异想天开”,讲究“变”
  绘本元素都能进行改变,变成什么取决于幼儿的异想天开。如东东把《温妮去太空》的星球及火箭组合在一起,加上了翅膀、弹簧、大炮和机关枪。“这是太空里的超级机器人,它能发出巨大的力量,用大炮和机关枪打跑太空兔子……”一幅科幻画就生成了,培养幼儿的改变意识,利于发散幼儿的思维。
  实践二:“连续不断”,体现“续”
  绘本故事都能进行续编,续写什么故事衍生于幼儿的奇思妙想。《温妮去太空》中温妮的火箭被太空兔子吃个精光,没有了火箭,温妮该如何回家呢?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开火箭去接她”“做个滑滑梯滑下来”“她会遇到一个公主,然后去公主家做客”……幼儿大胆地进行美术创作,创作了色彩画《温妮太空历险记》、线描画《太空游乐场》等美术作品。绘本故事还在进行,幼儿创造性思维也未停止转动。
  实践三:“浮想联翩”,追求“新”
  绘本情节都能进行想象,新设什么情节决定于幼儿的浮想联翩。《温妮去太空》中的火箭,佳豪尤为感兴趣,他自创了《我要上太空》的绘本,由火箭的系列美术作品装订成册,“这是火箭发射器,一按就会亮”“这个火箭打开就能立出来哦”。色彩与废旧材料锡纸、电子发光器的美术结合,色彩与手工制作的立体火箭的美术碰撞,最后加上繪画的字“我坐在火箭上……”,构成一本独一无二的绘本,再从美术的角度定义,即是美术作品集。
  (四)反思——绘本多样化反思,让幼儿享受自由
  反思有助于幼儿回顾美术创作的探索过程,帮助幼儿思考在美术创作中看到、做到、感受到什么,多样化反思能促进幼儿美术创作的内化:(1)分享反思法。幼儿与同伴分享作品,回忆创作的步骤、使用的材料、练习的技法以及创作的内容。(2)评价反思法。包括自评、互评及师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回忆创作过程、解析问题、梳理知识经验。(3)展示反思法。让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展示之处可为美工区的墙面、画框、展台、橱窗等,也可将作品用于班级环境及幼儿园公共环境的创设,同时也可举办幼儿创设的“棒棒棒”画展或其他展览,通过自我欣赏与被他人欣赏,帮助幼儿反思创作的意图,增强美术创作的自信心。(4)区域整合反思法。挖掘幼儿美术作品的其他效能,如幼儿创作的绘本作品《我要上太空》,既可以投放在语言区,供幼儿阅读,也可投放在表演区,自制纸箱太空舱等道具、宣传单进行表演游戏等。美术创作的作品无固定归属区,通过区域整合反思创作的功能性,幼儿的情感通过美术创作得到有效释放。(5)家园反思法。家长对幼儿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图书漂流会”让幼儿的自制绘本,飘进家长的眼中,飘进幼儿的心里,促进亲子互动,反思在亲子互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进一步扩大了幼儿美术创作的张力。
  综上所述,在美术创作中运用单项深度法,为幼儿提供充分创作的条件和机会,滋长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及创作力,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习性。同时,单项深度法在美术创作运用中,还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如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支撑,如何进行有效的幼儿集体创作以打破个人创作的定式等,仍需捕捉幼儿的兴趣及需求,继续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在幼儿美术创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单项深度法的作用,助推幼儿的发展。
其他文献
浅探新课程下小学体育的情境教学  吉海燕    《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成为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努力探索的新课题。体育需要强调学生亲自参加
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一段重要时期,年龄在10至20岁之间。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学生思想性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如何提高青春期教育有效性呢?    一、选好青春期教育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对待青春期教育这门课程。新课的引入,就要告诉他们《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这课也是一门科学课,是探究我们自身奥秘的课,要认真
毕加索认为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用自己艺术的方式展现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展示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同时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较为薄弱,受本我影响较大,并且潜意识本身就有“支配人的行动的力量”[1]。因此,儿童的自发性自由绘画是潜意识下本能冲动的表现,是儿童心理意向的直接表达,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形象展现。“无意识是意识永不枯竭之源,意识在童年期由无意识发展而来。”[2]所以自由
调皮的猴子
期刊
“艺趣梦想家”是我园打造的一座具有征集、典藏、陈列、欣赏、展览、艺术史记(操作体验、合作创作、策划表达)等属性的幼儿园艺术馆。该艺术馆遵循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依托幼儿园及社区的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场馆、统筹优化布局以及创新活动形式,支持儿童多感官体验、多方式操作和多元化表达,从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及个性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发挥场馆的文化教育功能,提高了儿童及教师的审美、表达、创造等综合素养,提
茶包画是在用过的茶包上用水彩、水墨等绘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形式。对很多人来说,用过的茶包是直接丢弃的废品,但是带着潮气以及茶渍的茶包,在艺术家眼里可是表现美的极佳素材。在设计师Ruby Silvious的眼里,这些喝完的茶包是一张张独特的画布,质地柔软,带有自然的茶渍,充满了自然、复古的味道,刚好能用来创作一幅幅小型画作。  对孩子来说,茶包画的作画形式和材料自然又有趣,颠覆了传统的作画形式。
中国“人造太阳”创造新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东方超环)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尽,排放无污染,被视为“终极能源”。实现核聚变发电的两大难点是实现上亿度点火和稳定长时间约束控制。新纪录将2020年EAST装置物理实验实现的1亿度
符沉,镇江市桃花坞幼儿园园长 ,高级教师,从事幼教工作32年,担任管理工作21年。她曾获镇江市幼儿园青年教师全能比赛壹等奖、镇江市幼儿园语言教学基本功竞赛壹等奖、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骨干教师等称号。  宇宙星河  李相贤(6岁) 指导老师:李 莹  孩子的話:宇宙可真大,有太阳、地球、水星、火星、天王星、海王星……还有好多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星星呢,宇宙太美了,长大后我要坐飞船去宇宙探秘! 
翻糖音譯来自于“fondant”这个单词,常用于蛋糕和西点的表面装饰。翻糖蛋糕源自于英国的艺术蛋糕,现在是各国人极喜爱的蛋糕装饰手法!延展性极佳的翻糖可以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并将精细特色完美地展现出来。它造型的艺术性无可比拟,充分体现了个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因此成为了当今蛋糕装饰的主流。翻糖蛋糕凭借其豪华精美以及别具一格的时尚元素,除了被用于婚宴,还被广泛使用于纪念日、生日、庆典,甚至是朋友之间
当今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广泛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未成年人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当中,媒介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他们的冲击很大,德育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证明,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一    什么是媒介素养教育?简单地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