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专业体育教学十余年,在每年的教学中都有残疾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对这些学生学习体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残疾学生自己有心理障碍
残疾学生看到一起上课的正常学生生龙活虎、欢呼雀跃,而自己在体育课上不可能很好地展现自我,便因在学习中有种强烈的反差和失落而产生挫败感,怕动作不协调引起同学嘲笑,认为教材有难度、老师要求高而产生心理障碍。对自己缺乏信心,怕上体育课,怕落后,怕出丑,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失去动力。学习动力不足,表现出精神疲乏、情绪懈怠、心理反感,感觉老师的亲和力不足,有一种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有的学生干脆弃而不学,甚至回避与别人交往。因此,在有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动作、态度表现出不配合,有的甚至表现出与老师作对的偏激行为。
二、残疾学生家长的溺爱和偏见
有的家长过度地疼爱自己的孩子,觉得孩子身体上有残疾,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的特别照顾,怎么能参加体育运动呢?于是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参加体育活动,以防发生意外、身体受伤等。有的家长面对残疾孩子,心理准备不足,埋怨、烦恼,放任不管。
三、体育教师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少,规模不大,并且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农村,轻微的残疾学生多是随班就读,有的甚至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平时的体育课中,残疾学生很难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教师忽略了对他们的情感和身心的教育。这会使他们产生“我是一个被遗弃的人”的感觉,使他们的心灵创伤更深,性格更孤僻,自卑心理更严重,甚至导致自闭症。这样,会给这群特殊的学生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无形的伤害。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高残疾学生体育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残疾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当教材内容不适合残疾学生锻炼时,教师可根据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他们,并考虑到残疾学生的身体特征和需求,对上课内容适当加以选择和改编,使之成为残疾学生喜欢、能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中,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根据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合理布置场地器材等,讲解示范准确,保护帮助到位,预防运动损伤和消除安全隐患,有效消除残疾学生的恐惧心理。制订符合残疾学生身体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让残疾学生体验到体育特有的乐趣,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自身的需要。
在评价方面,对残疾学生多以纵向评价、鼓励性评价为主。以往的评价,往往是用横向评价,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这种评价只会伤及残疾学生的隐痛,使残疾学生无法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所以对待他们,多进行纵向评价、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肯定残疾学生取得的进步。因此,体育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提供一种积极和认同的心理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表现欲望和潜能。
要集体帮扶,树立残疾学生的归属感。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残疾学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
2.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
家长应既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关心孩子又不溺爱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而对孩子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既要重视知识教育,又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同时又要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全面发展。当孩子有问题问时,要做到有问必答,绝不敷衍,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的关心。要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孩子在平时表现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要积极、及时地制止,引导、帮助他改正。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中成长。
3. 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观念
体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层次地理解残疾学生的不幸和苦衷,做到真心关注、真情帮助、真力辅助,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悦纳和接受。课堂上要面带微笑,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消除残疾学生不正常的心理。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在对待残疾学生时要给予“真爱”,帮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锻炼方法和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敢于拼搏、不畏艰难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千万别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看客。
(安龙县洒雨中学)
一、残疾学生自己有心理障碍
残疾学生看到一起上课的正常学生生龙活虎、欢呼雀跃,而自己在体育课上不可能很好地展现自我,便因在学习中有种强烈的反差和失落而产生挫败感,怕动作不协调引起同学嘲笑,认为教材有难度、老师要求高而产生心理障碍。对自己缺乏信心,怕上体育课,怕落后,怕出丑,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失去动力。学习动力不足,表现出精神疲乏、情绪懈怠、心理反感,感觉老师的亲和力不足,有一种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有的学生干脆弃而不学,甚至回避与别人交往。因此,在有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动作、态度表现出不配合,有的甚至表现出与老师作对的偏激行为。
二、残疾学生家长的溺爱和偏见
有的家长过度地疼爱自己的孩子,觉得孩子身体上有残疾,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的特别照顾,怎么能参加体育运动呢?于是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参加体育活动,以防发生意外、身体受伤等。有的家长面对残疾孩子,心理准备不足,埋怨、烦恼,放任不管。
三、体育教师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少,规模不大,并且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农村,轻微的残疾学生多是随班就读,有的甚至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平时的体育课中,残疾学生很难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教师忽略了对他们的情感和身心的教育。这会使他们产生“我是一个被遗弃的人”的感觉,使他们的心灵创伤更深,性格更孤僻,自卑心理更严重,甚至导致自闭症。这样,会给这群特殊的学生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无形的伤害。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高残疾学生体育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残疾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当教材内容不适合残疾学生锻炼时,教师可根据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他们,并考虑到残疾学生的身体特征和需求,对上课内容适当加以选择和改编,使之成为残疾学生喜欢、能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中,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根据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合理布置场地器材等,讲解示范准确,保护帮助到位,预防运动损伤和消除安全隐患,有效消除残疾学生的恐惧心理。制订符合残疾学生身体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让残疾学生体验到体育特有的乐趣,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自身的需要。
在评价方面,对残疾学生多以纵向评价、鼓励性评价为主。以往的评价,往往是用横向评价,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这种评价只会伤及残疾学生的隐痛,使残疾学生无法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所以对待他们,多进行纵向评价、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肯定残疾学生取得的进步。因此,体育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提供一种积极和认同的心理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表现欲望和潜能。
要集体帮扶,树立残疾学生的归属感。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残疾学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
2.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
家长应既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关心孩子又不溺爱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而对孩子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既要重视知识教育,又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同时又要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全面发展。当孩子有问题问时,要做到有问必答,绝不敷衍,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的关心。要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孩子在平时表现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要积极、及时地制止,引导、帮助他改正。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中成长。
3. 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观念
体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层次地理解残疾学生的不幸和苦衷,做到真心关注、真情帮助、真力辅助,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悦纳和接受。课堂上要面带微笑,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消除残疾学生不正常的心理。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在对待残疾学生时要给予“真爱”,帮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锻炼方法和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敢于拼搏、不畏艰难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千万别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看客。
(安龙县洒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