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缓绽放的焰火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ng7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夜来獾》张炜 著作家出版社2011 年4 月版定价:30.00 元
  
  大自然是张炜文学的内在结构,它给了张炜文学一个广阔视角,从这个视角下观察其作品,人类和动物的故事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念。
  
  散文是张炜文学作品的重要一支,它弥补了小说、诗歌的某些局限,使他的艺术表达更加透彻和丰厚。《午夜来獾》不是狭义的散文,它是作者在香港、美国等地高校或媒体的讲演、对话,严格地说它是谈话录。这些谈话录结集后,我们读到的却是质朴而深刻的美文,它和作者的其他散文一样,有着同样的幽默和智慧、热情和力量,它就像一团焰火,在静静的夜空中舒缓绽放。
  张炜把各种形式的演讲视为创作的一部分,每次都极认真地对待,从不应付,整理后会形成非常精到的文稿,因此,他的问答录、讲演等形式的文集一开始就呈现了非凡的品质。良好的习惯和坚守,让谈话录这一样式成了张炜文学作品中小说、诗歌之外的一翼,这也是解读张炜及其作品的最好秘笈。
  张炜过去的谈话录我大概都读过,从中读到了小说、诗歌中不能尽言之情,不能尽言之意,在那些不能尽言的情和意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激动、愤怒、悲悯、抗争等激烈的情绪,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领域,他需要鲜明而准确的思想表达,而这种表达又是小说和诗歌难以胜任的,他势必要寻求一种更加简洁清晰的文体,谈话录正是他追寻的结果。然而,《午夜来獾》却让我看到了更加成熟睿智的张炜,他的安静和从容、平易和深刻都是显而易见的,他似乎悟到了大言无声的道理,这让《午夜来獾》有了别样的感召力。
  2010年对张炜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他完成了潜心二十余载创作的长河小说《你在高原》,因为这部450万字的小说,张炜错过了许多外出计划,这对一个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作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你在高原》交稿后,张炜有了出行的可能,从3月开始到年中,他先后在香港、美国、北京、胶东半岛等地游历讲学,这就是《午夜来獾》的由来。
  《午夜来獾》以谈“自然生态文学”开篇。大自然是张炜文学的内在结构,它给了张炜文学一个广阔视角,从这个视角下观察其作品,人类和动物的故事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念。一只獾每到午夜总要翻墙进入人的居所,因为被墙围起的地方曾经是它的故园。现在故园已经被人占有,还有一条狼狗看守,人和狗都远远强大于獾,但獾完全不考虑危险的处境,仍然夜夜来访。这是一个悲伤而有趣的故事,这故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即人类的未来和生存危机。“自然生态文学”的概念对张炜并不陌生,但这么明确地把它当成一个话题,《午夜来獾》还是第一次。
  过去,张炜作品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更多的是对立或分裂,而《午夜来獾》里的城市与乡村有了一致的利益和命运。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寻求理想生存境地的尝试和必然结果。我们热爱城市,因为城市是科学和智慧的集结地,是人类探索和求知的舞台,但城市带给人的恐慌和压抑也不可避免,就像那只夜夜来访的獾,城市人也是不停地回望农村,因为那里曾经有过他们的家。在《午夜来獾》里,我看到了作者对城市的崭新判断,城市的利好和局限同样引人深思。城市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经过人工的自然。这里不仅有人工湖,还有草坪绿地,还有假山真兽,更有林立的楼群和宽阔的马路,城市对自然的模仿和向往无处不在。城市和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融合的,这是工业文明发展至今最值得欣慰的结果。
  关心城市、重新评价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就必然关心时代,这是张炜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其他作品中,这一主题用人物和形象来演示,而在《午夜来獾》里则直接明晰地阐述。在香港,张炜发现那些公园、登山的小径,那些安静而充满绿色的区域总是少有人至,因为大家生活在匆忙中。匆忙因为竞争,竞争让人失去了其码的生活情趣,没有生活情趣的生活剩下的就只有压力,只有压力的生活何谈质量?这是现代城市人无法绕开的藩篱。我们的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千千万万的农民将变成市民,他们将如何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作家的责任。这或许是《午夜来獾》最核心的命题,这也是我们喜欢张炜谈话录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杜书伍先生在《将才》一书序言中表达了这种观点:“良善的观念加速扩散于整个社会,形成向上提升的无形力量。我认为以这个形式回馈社会,远比金钱或物质的赠予还来得有意义及有贡献。”    编辑托我写书评。书名为《将才:让年轻人少奋斗5年》(以下简称《将才》),作者系联强国际的总裁杜书伍。  对于联强国际以及杜书伍,我全然不知。  “联强国际相当于中国的联想,杜书伍相当于柳传志。”编辑的解释直观形象,至少让
期刊
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策划选题、审读加工、出版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以编辑应用文作为开展工作的辅助工具。因此,编辑应用文写作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辑水平、能力的重要体现。    常用的编辑应用文包括选题报告、审稿意见、内容提要、约稿信、作者简介等。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策划选题、审读加工、出版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以编辑应用文作为开展工作的辅助工具。因此,编辑应用
期刊
编辑的这种主导意识主要体现在:前期选题策划阶段,捕捉选题亮点,主动沟通;中期编辑加工阶段,对书稿热诚投入,精细打磨,努力挖掘作品的内涵价值;后期宣传营销阶段,设计适合的营销策略,努力实现产品的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    图书出版是“内容为王”的产业,一切出版行为的根本目标是生产出具有文化含量和文化品格的出版物,这也是出版企业生存的根基所在。其中,编辑的主导意识在提升出版物价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
我触摸到的那《海国记》里的55个字,仿佛是沈三白与陈芸在《浮生六记》里演绎小小哀愁与情爱的天与地!记载此情此景的佚文《海国记》浮出水面,钓鱼岛再添归属中国的一条新史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浮生六记》,它有一个别致的腰封,上书“《浮生六记》有重大发现!钓鱼岛主权有最新证据!”。这最新版收录了佚失200年之久的《海国记》,令有小《红楼梦》之称的《浮生六记》几近完璧。这腰封隐含着一段我亲
期刊
如何在变革中求发展,走出我国版权代理业自己的发展之路成为了现阶段出版业的当务之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版权代理公司较为成功的发展经验。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版权代理制度,从而最终促进中国出版产业的大发展,则不失为我们突破现阶段瓶颈的一条捷径。  中国的版权代理行业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晚了一百多年。中国的出版业正处在改革和快速发展阶段。而版权代理作为版权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却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在发展过程中
期刊
卓雅长达二十多年地用镜头追寻沈从文留在湘西的踪迹,欲借助自己所拍的几千幅原始照片,配合沈从文的文字。形之于14册图书,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淳美的湘西画卷。    常读沈从文关于湘西的文字,却不曾亲眼见过湘西。这是郁积心底多年的憾事。终于寻得一次机缘,我褪去因其太美而不敢靠近的怯意,连夜赶往凤凰。然而清晨在新旧城交界处,我发现这远不是沈氏笔下的世界了。无论是游荡在城门口兜售花环的孩童,还是沿街而坐叫卖
期刊
“世博化”背景下的市场也的确会天然地向有关图书倾斜,使得该类书不至于成为包袱,而且又带来相应的心理安慰:重在参与。这样中庸的态度与营销的缺位,决定了大部分的世博图书印数在5000册左右,而图书市场上则几乎察觉不到它们的增量。    2010年最引人瞩目的是世博会,说是“出版商机”,并不为过。但随着入园人数的节节攀升,世博图书的表现似乎和世博园区的书店一样,存在,却几乎被淹没。这可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
期刊
该书的研究则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对传统政府管理范式的彻底反思和批判,突破传统范式的束缚,进而提出建立中国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构想和设计,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对政府管理范式转换过程进行多维理论反思。从而揭示出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管理模式几经变化:先是“政治导向型政府”,后是“经济导向型政府”,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如何全景式展现这一
期刊
《编辑的悟性》结合作者自身的编辑活动与实际编辑案例,深入探讨了编辑悟性的具体作用和形成过程。至此,编辑悟性不再是深奥、晦涩、玄妙不可掌控的唬人把式,而是可以追根溯源,可以通过修炼习得的一种职业真功夫。    关于编辑的悟性,业界的探讨持久、深入,在郑一奇老先生《编辑的悟性》一书中有详细归纳:  编辑悟性,是指编辑对出版行为、客观规律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在编辑工作中有较多的主动与自由。  编
期刊
世博主题出版物以及世博出版是否跟目前正日益火爆的上海世博园参观人数跟随炎热的天气而不断增加那样,在国际出版界对图书和阅读的未来并不那么乐观之际,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几许真正的兴奋和激动呢?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的世博出版活动,是否能够达到众多参与此项热点活动的出版机构的期望呢?    引言    毫无疑问,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影响。仅仅从一般的推想就可以罗列这样一些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