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气氛。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情境可以不创设;不能科学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以不创设;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协调发展的情境可以不创设。学生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时,难以用现有的认知水平解决,出现了困境。我认为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心理、情感、行为、价值等方面的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问题为载体,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这样的创设才有价值。如在“数的混合运算”数学中,在进行了必要的讲解练习后,创设问题情境:比一比谁最快,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用一种“24点”的扑克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规则是:任给4张牌,用各张牌上的数列一个算式,先得计算结果为“24”者获胜。这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熟练地运用四种运算进行“24点”的计算。
二、 培养问题意识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尺。教师要在教学中,选择學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时候,我联系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知识点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三、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使学生获益最大化
(1)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条件,而逼真或真实的情境可以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333…,1.6232323…,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认识循环小数,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之中。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时,举例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有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合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乐。这个过程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创建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开放思维,参与“发现”,主动“发现”,参与“创造”和主动“创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用的过程。教师要能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的问题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有利于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决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使学生体验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雪群.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之我见[DB/OL].http://hi.baidu.com/cxxmxx/blog/item/be4af0186e56d9 b74aedbce7.html,2007-09-05.
[2] 冯志华.数学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DB/OL].http://www.fx.edu.sh.cn:8088/g20/articleview/2006-3
-22 /artide_view_74.htm,2006-03-22.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营镇中心小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情境可以不创设;不能科学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以不创设;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协调发展的情境可以不创设。学生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时,难以用现有的认知水平解决,出现了困境。我认为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心理、情感、行为、价值等方面的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问题为载体,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这样的创设才有价值。如在“数的混合运算”数学中,在进行了必要的讲解练习后,创设问题情境:比一比谁最快,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用一种“24点”的扑克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规则是:任给4张牌,用各张牌上的数列一个算式,先得计算结果为“24”者获胜。这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熟练地运用四种运算进行“24点”的计算。
二、 培养问题意识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尺。教师要在教学中,选择學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时候,我联系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知识点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三、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使学生获益最大化
(1)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条件,而逼真或真实的情境可以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333…,1.6232323…,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认识循环小数,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之中。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时,举例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有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合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乐。这个过程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创建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开放思维,参与“发现”,主动“发现”,参与“创造”和主动“创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用的过程。教师要能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的问题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有利于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决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使学生体验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雪群.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之我见[DB/OL].http://hi.baidu.com/cxxmxx/blog/item/be4af0186e56d9 b74aedbce7.html,2007-09-05.
[2] 冯志华.数学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DB/OL].http://www.fx.edu.sh.cn:8088/g20/articleview/2006-3
-22 /artide_view_74.htm,2006-03-22.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营镇中心小学)